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马融石室
  • 太白积雪六月天
  • 铁钟的哭声
  • 美丽的仰天池
  • 诸葛亮巧出算题
  • 三茅洞和上天梯
  • 翠姑与鱼郎
  • 镜儿湖的来历
  • “云桥挂雪”的来历
  • 大雄宝殿
  • 最新热门    
     
    善导和尚制恶龙

    ,硬是把卢舍那佛像(如来佛的投身像)破天荒地依照武则天的形象雕成了女身。因造像有“功”,在佛像峻工后,高宗又敕令他在大像之南监造龙门最大的寺院—一“奉先寺”。数年后寺成,善导才返回长安光明寺。他为朝廷,特别是权势显赫的则天皇后立了大功,因而身价百倍、声名大振。

      但是,使他真正在百姓中闻名的却是他回长安后做的另一件大功德。

      早在善导回长安以前,京城长安就发生了一桩使官民皆惊、万人恐慌的怪事。先是曲江芙蓉禁园里白日出现一条恶龙,用巴斗大的巨爪抓走一位宫女,潜入池底去了,不久,它又在昆明池里现身,抓去一位采菱姑娘;再不久,它又在长安城里各处水湫、甚至水井里作祟,常常攫走仕女、 女娃,还用毒涎毒化了长安水源,使人饮食之后,轻则腹背生疮、口鼻溃烂,重则上吐下泻、虚脱而亡!一时间,闹得全城震荡,人人自危,朝不保夕。朝廷曾责令京兆尹选派兵将,用强弓硬弩、石灰包,雄黄箭等诸般“武器”聚歼之,但此恶龙变化多端,来去无踪,虽经兵将多番进击和长安僧,道法师经咒驱禳,却均不奏效,遭龙擒、受毒身亡者与日俱增!所以善导一回长安,宫廷,衙门众百姓都找上门来,恳求他施法降制恶龙,以救全城!

      善导少时云游四方, 曾习武术,内功,还在深山中跟老僧学过降蛇屠龙之术,又深请药性,懂得毒饵的配制之法,再加上乐施好善的禀性,他极愿意力制恶毒,为民除害,他张口刚要答应下来,猛又想起佛门好生之德,不能妄开杀戒,于是他刚启开之口又紧紧地闭上了。

      众人不知何故,还以为他没有制龙的本事,失望地正要离开,这时,一直在旁倾听的善导大弟子怀恽和尚开口了“师傅,弟子知道你佛法无比,本事高强,只是怕违佛门好生之德,畏开杀戒耳!今弟子为师言:昔日西方山中有池,池中居住着一条毒龙。一日傍晚,有五百商人走到这里,因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只好露宿于池畔。毒龙认为商人们玷污了它的领地、打扰了它的清梦,于是勃然大怒,发大水淹死了众商人。槊陀王婆罗门便立开杀戒,到池边念咒欲杀毒龙,毒龙畏死,向槊陀王表示悔过自新,槊陀王于是免了毒龙死罪并放了它。以此观之,为救长安士民百姓、王公官吏,开杀戒屠一恶龙不为过也,佛必允之。当然,师傅如能咒龙悔过,便不用再开杀戒了,师傅以为如何?” 弟子怀恽的一席话,使善导释去了顾忌,便毅然答应了众人的请求。

      善导先让弟子们在寺内架起九丈九尺九寸高的高台。夜晚,善导登台观星。他看见恶龙星现于左,便向左而咒之,恶龙星逃于右,他又向右面禳之;最后把恶龙拘于寺旁的枯井之中,书了一张黄表,历数恶龙之罪,正要焚表斩龙,恶龙开言求饶,表示悔过,善导斥责了它一番后,让它唧着写着自己罪迹的黄表到深山古洞中去修炼正果,永不准出洞害物伤人,否则,定斩不赦!

      恶毒被善导禳走后,长安城真正地“长安——”了!于是,善导在士民百姓心上的份量无形地加重了, 以至他写的简单的阿弥陀佛经都传遍天下,连边远的丝绷古道上的高昌国等西域边陲都有他亲笔写的阿弥陀佛经流传。

      正因为如此,善导圆寂后,当他的衣钵弟子怀恽为纪念他欲扩寺筑塔时,不但士民百姓纷纷损资相助,连唐高宗和武则天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于是,雄伟壮观、“殿堂峥嵘”的寺院建筑起来了,高耸入云的善导纪念塔也在当年他登台禳龙的故址上耸起来了。怀恽和尚承继了他师父善导法师的衣钵,不但在纪念塔前祭祀师傅,还学着师傅的样儿,经常登上塔顶观星测雾、量日定时哩。据说寺院建成后,唐高宗赐舍利千余粒和百宝幡花,令怀恽等门徒供养,武则天也曾来这里观仰。此后,以据佛经中有“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的名句,给这座寺院起名日“香积寺”。给寺起名“香积”实际上就是把善导奉作香积佛来供奉了。

      所以,当净土宗在唐时传入日本后,便被日本净土宗尊为“祖师”之一。八O年五月十四日善导逝世一千三百周年之时,中日两国佛教界人士在香积寺善导塔时,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善导大师法会,善导雕像、法器及石灯笼就是在那时由日本送至香积寺安放的。

      关于善导法师降恶山的传说,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他的《过香积寺》一诗中,还有过透露呢:“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宝潭曲,安禅制毒龙。”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