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马融石室
  • 太白积雪六月天
  • 铁钟的哭声
  • 美丽的仰天池
  • 诸葛亮巧出算题
  • 三茅洞和上天梯
  • 翠姑与鱼郎
  • 镜儿湖的来历
  • “云桥挂雪”的来历
  • 善导和尚制恶龙
  • 最新热门    
     
    少陵双塔传闻

    余人,由敬德保驾,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前往南郊春游。他们君臣一行一路上看不完花红柳绿,听不尽莺歌燕啼,不觉已到长安县引镇一带。这时已是正午时分,李世民觉得有些困乏,就下令休息用膳。之后,李世民见日已偏西,加之敬德心中有事,不断催促他回朝,他就下令返回京城。由于他的“圣驾”是从这个地方被引回京城的,所以这个地方被叫作“引驾回”。这个地名一直被沿用到解放前。

      再说李世民君臣在返京途中走到了羊头寺附近。敬德忙上前向李世民奏道:“臣闻羊头寺为长安名寺,佛祖十分灵验,今我主圣驾到此,何不进寺拜佛?”李世民觉得有理,当即准奏,就率领百官进寺拜佛。他们进寺一看,果然楼阁雄伟,风景秀丽,名不虚传。慧灵和尚一伙也不敢怠慢,立即前往迎接,觉得皇帝驾临,无尚光荣。

      这时,敬德见慧灵和尚尖嘴猴腮,满面邪气,但他在李世民面前却装得毕恭毕敬。态度大方,俨然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名寺方丈。一时,李世民领众人拜佛已毕,并赏了慧灵一伙纹银千两,准备启驾回京。敬德虽说是一员武将,但却机智多谋,粗中有细,他见一时拿不到慧灵和尚的罪证,就将过去李世民赏给自己的那件钢鞭悄悄地放在佛殿门后, 自己则和群臣一起保驾出寺走了。

      李世民一行扬鞭策马,离了羊头寺,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长安县吴家坟,眼看离京城仅有一箭之地,只见敬德忽然左顾右盼,装作寻找失物的样子,大喊道:“我的钢鞭怎么不见啦!”李世民听后,忙令百官止步,让他返回羊头寺寻找。李世民的“圣驾”在此耽误了片刻,因之这个地方人们就叫作“误驾坟”,后来人们忘掉了这段故事,以讹传讹叫成了“吴家坟”。

      话说敬德带了几个亲兵驰马飞奔,一会儿工夫就来到了羊头寺。他们进了山门,只见里面连一个人也没有,大佛殿内一片沉寂,敬德的钢鞭也无人动过。原来慧灵和尚见圣驾已走,就给寺里和尚放了假,自己也带着几个小沙弥到地下暗室寻欢作乐去了。敬德这时派兵守定了山门,独自一人在大殿内到处搜查。他仔仔细细地察看了一尊尊佛像,一处处经堂,却未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他正在为难之时,忽然听见传来了一阵阵隐隐约约的妇女哭声。他循着哭声找到了大佛祖像前,发现大佛祖坐的莲花花瓣有两叶有些异样,好象被人动过似的。他用手轻轻将那两花瓣一拉,原来那两叶花瓣是活动的,一拉即开,拉开后下面就现出了一个暗道口,那阵阵哭声就是从这条暗道传来的。他发现了暗道,就忙叫一个亲兵守住暗道口,自己手执钢鞭,摸下洞去。

      他边摸边走,只见前面渐渐明亮起来,黑道也渐渐宽敞,哭声也越来越大,再前进几步,就看到了一所烛光昏黄的暗室,几个赤条条的年轻妇女被背缚着双手在室内啼哭着,哀求着。慧灵和尚在一旁-地狂笑着。几个小沙弥则在一旁帮着他作恶。 

      敬德一见,顿时怒发冲冠,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猛扑上前,大喝一声:“大胆的秃驴,休得无礼!”他这—喊,犹如一声惊雷,吓得几个小沙弥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敬德随即手起一鞭,把一个小沙弥打倒在地。

      慧灵和尚知道不妙,一抬脚,啪地一声踢倒了蜡烛。原来他是个无赖出身,幼时也跟别人学过一点拳脚,所以当时还能应付两下。他知道敬德武艺精通,力大无穷,自己不是对手,就乘蜡灭之际,连忙同几个小沙弥,从另一个洞口逃走。等到敬德让亲兵带来火把察看时,室内只有几个妇女被背缚在那里,和尚都逃走一空。敬德就让亲兵给那几位妇女松了绑,让她们穿好衣服,一同回京。

      第二天,李世民早朝,敬德将那几个妇女引上金殿,向李世民揭露了慧灵和尚的罪行,李世民听后大怒,就命令敬德率兵捉拿恶僧,敬德布兵数路,四处搜捕,又派出快马,传檄各州县,捉拿慧灵和尚一伙。敬德不出半月,终于在秦岭山脚下灵隐寺内的一个暗室里捉到了这个恶僧。由于这个恶僧的罪恶严重,民愤极大,敬德就根据李世民的旨意,使用封建酷刑:让人在羊头寺前挖一土坑,把他的全身埋在坑内,只留一秃头,然后让受害人的家属用铁耙将他活活耙死。在羊头寺前耙死了慧灵和尚,因之人们就把“羊头寺”改为“耙头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敬德为民除害这一功绩,就在羊头寺前的少陵原上修起双塔,铭文其上,让人们千古传颂。直到如今,那宏伟的双塔还巍然屹立于少陵原上。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