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骊山的由来
  • 毛女仙姑的传闻
  • 秦始皇与神女汤泉
  • 舞马台趣闻
  • 和合二仙
  • 华岳仙掌
  • 华山为什么没有猴子?
  • 回心石的传说
  • 美丽的九龙池
  • 找洞天钥匙
  • 最新热门    
     
    西岳庙与雪映宫

    的对节松,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木材呢?大家被难住了。就在人们正犯愁时,听到西方天空传来了“叮、叮、叮”的伐木声和树倒下去的声音。人们还清楚地听到有人在问:“够了没有?够了没有?”一天,这种重复的声音,又在问了。鲁老头儿煞有其事地回答了一声:“够了!”奇怪,从此,天空里的一切声音,都听不见了。

      不久的一天,忽然,狂风大作,天空里浓云滚滚,电闪雷鸣,大雨劈头盖脑地浇了下来。大雨过后,滚滚的浪头自西而来,浪中卷来了大量的桧松等木材。大的有好几围粗,小的不满半尺。那汹涌的浪头,到阴晋城(六国时的一座古城)西北角下,不见了。可是,一批大大小小的木材,横七竖八地堆满一地。这究竟是哪里来酌这些木材呢?谁也弄不清。而木材堆摞的那个地方,旁边有个村子就叫“平洛村”。相传,在乎洛村城外,有个“海眼”,它和东海相通,当年的洪水,就是从那个海眼里流得东海去了。

      大小圆木,堆满一地,人们看到都很惊奇,也很喜欢!有的人就暗暗地搬去几根,可是,每根木头的两端都有个“岳”字,把木头锯掉一段,还是个“岳”字。人们这才意识到,这是神仙专为修建西岳庙送来的木材。谁也不敢用了,又悄悄地都送了回来。

      鲁老头儿看到这些木材,神采奕奕,如释重负。他整日价拿着墨绳,曲尺在木堆中量呀画呀。每到一根木头前,他仔细一打量,胸有成竹地一量,一划,注明用处。大家就按他划的线,去剔、凿,锯、刨,架起了一座又一座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殿宇。

      在建造中,有位富有经验的老师傅,看到大家对鲁老头儿那样尊重,而对自己却有点冷漠,心里很不自在。于是,他日夜苦思,精心绘制,画出了一张别具一格的建筑图。监造史看了后,把鲁老头儿备好的一堆木材交给他,叫他修建。他就兴致勃勃地带领着大家干起来。经过数十日的苦心营造,一座新的彩坊落成了。大家细心一看,既粗劣,又别扭,与整个建筑很不协调,而且余下了一大半木料。这时发现有根木头上写着:“胜吾者,添木三根,不胜吾者,减木大半。”监造史得知后,叫他拆掉,又让鲁老头儿重新修建。结果,新建的彩坊,既美观又大方,而且与整个建筑韵味一致,相互辉映。人人看了,都赞不绝口。那位老头儿,再也不敢班门弄斧了。

      一天,这位老头儿怀着一颗羞愧之心,去营造一个更大的殿宇。谁知,竟把一根唯一的大栋木截坏了。他失掉了主意,闷坐家中,准备受责。他的老伴看到他那苦闷的神情,就特意给他烧了两条他最喜欢吃的鲜鱼,端来放在他的面前。可是,他哪有心思去动呢。这时,鲁老头儿忽然走进门来。他见这位人人尊敬的鲁老头儿来到了,就忙去屋里筛酒。酒端来了,鲁老头儿不见了,而桌上象孩子玩耍似的,在一根筷子的两端,对插着两条烧鱼。他一见,那郁积在心头上的阴去,一下子驱散了!他立即跑进工场,雕凿了两个“鱼墩”(古建筑楹柱上端的花墩),墩上柱头,把那根截短了的大栋木架上去。新架的栋木,坚固美观,别出一格,大家都赞不绝口。

      西岳庙建成后,勒了一块石碑,铭文于上。一天,大家把两丈多高的巨碑。竖立到贝质的背上。可是,剩下数千斤重的碑帽子,再也无力戴上去了。大家思来想去,没有个好办法。有人就问在旁的鲁老头儿。老头儿捋着胡须,哈哈大笑地说:“我老了,土都要拥到脖子跟了,还有那份力气?”说罢,拂袖而去。老头儿走后,大家思忖起他的话来……忽然,有人说:“鲁老师傅,不是明白地告诉我们,把土拥到碑碑子,然后再踏上去,戴碑帽子吗?”这一说,一下子捅开了大家的心窍,碑冒子终于戴上了。

      工艺复杂、结构严谨、气势宏伟的一群宫殿竣工了。木料,石方也用完了。筑起的殿宇,它的图形来自雪中,人们都叫它“雪映宫”。实际它的名字叫“集灵宫”,魏文帝时又改名“西岳庙”。而它的毗邻那座旧有的殿宇,则叫“海甘寺”。意思是:海洋的洪水,是从那里钻入地心的。

      现在的西岳庙,有长约一千五百米的砖砌城垣。城垣内檐牙高啄,楹柱回廊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的灏灵殿,玲珑透剔,亭亭玉立,疏密适度,相互辉映的御碑楼,龙飞凤舞,群仙环绕,精雕细琢;式样古朴的石碑坊飞檐彩栋,腾空而起,玉阶重扉,别具一格的棂星门,以及石雕玉琢、翠栏拱身,金叶浮护、玉带飘香的金水桥等名胜建筑,都是明代根据历代所建相继修葺的。这些建筑,工艺精湛、结构严谨,既距又细、形体各一,是古典建筑艺术的佳作,是伟大祖国文化遗产的珍品。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