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神
历史揭秘:古代军妓悲惨
漫谈:中国古代对女子的
历史趣谈:孔子的夫人是
郑成功之父收编了中国史
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的
细数中国历史上太监残暴
历史上死得最搞笑的几位
一张嘴十句话说尽中国千
蒙古人在历史上建立了2
最新热门    
 
中国历史上的弑君纪录一牛人干掉了三个皇帝

时间:2009-9-27 11:15:28  来源:不详
宇文泰的侄儿。他从小追随宇文泰,既为之管理家族,又随军转战,东征西讨,功绩不小,很得宇文泰的信任和器重,官拜骠骑大将军爵封中山公。却说宇文泰杀了元钦后又立元钦的弟弟元廓为帝,是为西魏恭帝。三年后,宇文泰因病死去,临死前,因为自己的儿子还小,于是他委托侄儿宇文护执掌政权。

  宇文护掌权后不到两个月,就逼傀儡皇帝元廓禅让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不久就杀死了元廓),这样就最后灭亡了西魏而建立了北周。这是公元557年的事情。

  北周建立后,宇文护就任大

冢宰(宰相),继续执掌朝廷大权,“百官总己以听之”。在他眼里,年方16岁的皇帝宇文觉还是个孩子,完全可以也应该由自己作主。谁知,宇文觉年纪虽小,性格却很坚毅刚决,他很不满意宇文护的专横跋扈。同时,朝中另有一批大臣也看不惯宇文护的作为,认为“军国之政,当归天子,何得犹在权门!”他们一起鼓励宇文觉除掉宇文护。于是宇文觉招了一批武士,经常在皇宫后园演习如何擒拿宇文护;他又与大臣商量,决定于某一天开宫廷宴会时,抓住宇文护杀掉。谁知他们的阴谋还来不及实施,就有人向宇文护告密了。于是宇文护先下手杀掉了宇文觉。

  除掉宇文觉以后,宇文护又立宇文毓当了皇帝,是为北周明帝。宇文毓,史书说他:“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子之量”。大概是认为他比较仁儒不大会对自己造成威胁的缘故,所以宇文护把他抬了出来当皇帝。

  然而宇文毓却并不如宇文护所想象的那般懦弱无能,他在处理事务中逐渐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才干。他周围逐渐集聚起一批老臣元勋。他致力于发展经济,在百姓中也威望日高。所有这些,都引起宇文护的疑惧和不安。为了试探一下,宇文护假惺惺地搞了一次“归政

于帝”的举动,把除了军权以外的所有权力都交还给皇帝。谁知宇文毓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并把自己的名号正式改为皇帝(在此以前,北周的最高统治者不称皇帝而叫天王)。这样一来,宇文护害怕了。他买通了主管皇宫中饮食事务的一个官员,在皇帝的食物里暗中下了毒药,毒死了宇文毓。这是公元560年的事情,宇文毓在位不过两年半。

  这样,宇文护在公元557年到560年的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先后杀死了西魏恭帝元廓,以及北周的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三个皇帝,夺得中国历史上杀皇帝的冠军。(东南一箫对世界史所知不多,不知道宇文护在世界史上排不排得上冠军,望有识之人教我。)

  杀皇帝是最严重的造反行为。所以敢于杀皇帝的人,必然已经做好准备,杀得了是我运气,杀不了我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杀了皇帝的人,一般都是自己要做皇帝,并且后来做了皇帝的人。象刘裕、萧鸾、萧衍、高洋、完颜亮等。象刘劭、朱友珪等,虽然很快被人杀死,但终究也做了几天皇帝。

  那些杀皇帝而不是自己想做皇帝的人,虽然一时成功,但后来下场基本是个死。象东汉梁冀,杀了个小皇帝

,又立一个皇帝,后来终于被刘志所杀。太监宗爱杀了两个皇帝,也很快被杀死。胡充华杀了自己当皇帝的儿子,杀唐朝两个皇帝的宦官,以及元朝的特克实,也都很快被人杀死。

  例外的人很少,但不是没有。一个是杀司马曜的张贵人,她杀了司马曜后,谎称皇帝突然暴病而死。东晋那个混乱的朝廷,竟然相信了她的话,没有治她的罪。一个是宇文泰,他是象曹操一样,能当皇帝而不当。所以他杀了两个皇帝而能无事。再一个是慈禧太后,她的情况更特殊。

  最奇怪的例子就是那个冠军宇文护了。按理说,那么多例子摆在前面,他又杀了那么多皇帝,当然知道杀皇帝而不当皇帝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但他就是自己不当皇帝,而又让自己的另一个堂弟宇文邕当了皇帝。

  也许宇文护杀了两个堂弟皇帝,觉得自己的堂弟都是脓包?也许他认为只要自己始终保持权力和警惕,就能永远做不是皇帝的皇帝?也许他认为“杀皇帝的冠军”这个头衔比当皇帝还伟大,还想继续展示自己这方面的才能?

  谁知他的堂弟竟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宇

文邕,史书记载他:性格深沉不露,但却有远见卓识。平时没有人去问他,他从不主动开口。宇文毓曾经感慨地说:他这个人啊,要么不开口,开口就必定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