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唐代风气果然开放:大唐
最新热门    
 
大唐河西名将张议潮:唐帝国在西域最后的辉煌

时间:2009-10-28 11:10:27  来源:不详
  安史之乱对大唐帝国乃至后世中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安史之乱则从根本上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和稳定的基础。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败。导致从西汉起就不断发展前进的中国国势尤其是军事实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中原王朝彻底丧失了以往那种“开疆拓土、饮马北海”的强悍国防思想。这对后世中国国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又恶劣的影响。因此,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也是中国历史尤其是军事历史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在当时,安史之乱对唐朝边疆的稳固和统一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自不必说。由于内地唐军在战乱前已经经历长达30年的和平局面,导致其根本无力对抗长期在北部边境同契丹等少数民族作战的剽悍叛军。因此,为平叛,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立即将西域、陇右、河西、朔方一带原本用来对抗外敌的边境驻军系数皆调往内地。这就造

成造边防空虚。在此局面下,唐朝在西部的另一个强悍宿敌乘虚而入,迅速占领安西四镇和陇右并最终攻占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此后,这个宿敌继续深入,甚至一度占领国都长安城。它就是唐朝在西南最强大的敌人--吐蕃王朝。




  吐蕃就是今天中国藏族的祖先,是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吐蕃起源于中国西部古羌人部族。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这里所说的古羌人部族并不是今天的羌族,而是对古中国西部多个游牧民族的通称。吐蕃的先人古羌人长期游牧于青藏高原,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大多以松散的部落形式生活。到隋朝建国时,在青藏高原存在着几个如宝鬓的小国。到6世纪时,活跃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 穷结一带的雅隆部落逐步强大,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经过其两代领袖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的不断扩张,势力逐渐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羊同诸部,自称“赞普”(即藏语首领)的意思,统一整个西藏高原。将都城迁至逻些(注:即今西藏拉萨)。亘古不变的青藏高原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政

权。从此,在大唐帝国的西南方,崛起了一个崭新的、强悍好战的邻国--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从建国起,就多次对大唐帝国发动过攻击。其开国君主松赞干布对唐朝维持了相对温和的态度,还迎娶了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藏、汉民族团结的先河。但即便是在松赞干布这一唐、蕃关系最好的时期,双方也曾经在青海湖畔爆发过大规模激战,结果以吐蕃的惨败告终。松赞干布之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即有联姻,也不乏大规模战争。属于典型的时好时坏,但总体看来,双方几乎是战乱不绝,从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和平。吐蕃对唐朝西部疆土尤其是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和河西走廊垂涎三尺,不断入侵。期间双方互有胜负,损失都很惨重。吐蕃不光亲自动手,还不断煽动、唆使唐朝周边国家如南方云南地区的南召政权进攻唐朝。唐朝中、前期安史之乱之前,直接或间接损失在与吐蕃及其爪牙的战争中的军队人数不少于50万!但是,吐蕃崛起的时候,正好赶上大唐帝国同样的崛起阶段。正处于鼎盛巅峰的大唐帝国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地位都是吐蕃王朝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安史之乱之前,尽管也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大唐帝国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将吐蕃王朝牢牢

的压制在昆仑山以南、云南、四川以西的西藏地区。在这种局面下,吐蕃王朝根本没有任何机会。但安史之乱给了吐蕃梦寐以求的机会。叛乱爆发后,为对付叛军。唐王朝将西方原本用来对抗外敌的边境驻军系数皆调往内地,造成造边防空虚。而且面临严重内乱的唐王朝根本无暇也无力顾及西方领土。吐蕃立即以重兵趁机大举进攻安西地区。面对强敌,当地唐朝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给吐蕃王朝造成严重损失。但终究寡不敌众,安西四镇、陇右以及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最终被吐蕃王朝占领。从此,河西走廊的唐朝遗民遭受了吐蕃残暴统治。此时,在唐朝官方对河西地区有了一个新的称呼:“甘、凉十一州”。“甘、凉十一州”问题成为牵动整个帝国心灵的隐痛。

  吐蕃侵占唐朝西部领土后,对当地唐朝遗民进行了极端残暴的统制。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劳役自不必说,烧杀劫掠已经是很平常的行为。吐蕃大到贵族将领,小到士兵,动辄对当地民众刀枪相向。而且,吐蕃是典型的奴隶制。抢掠人口为奴隶对于吐蕃来说是家常便饭。于是,整家甚至是整村的河西地区唐朝遗民经常被吐蕃军队集体抓去,变为奴隶。抢掠过程中,反抗的轻壮年男子一律被集体屠杀。女性中,年

轻漂亮的多数被吐蕃军官霸占奸污。剩下的有的成为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