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金丝雀与蝙蝠
最新热门    
 
贪图金丝楠木:乾隆皇帝“假修真盗”明十三陵

时间:2009-11-5 11:05:24  来源:不详
乾隆将明十三陵命交直隶总督责成霸昌(今河北霸州市)道,就近专管稽查。

根据当时奉命督修十三陵的吏部尚书刘墉、礼部尚书德保、工部尚书金简的奏章,在这次修缮中,采用“拆大改小”的方案是存在的,修葺后也确实“多出”了不少材料,这些陵材,最后统统被从十三陵运走。

当时,被运走的材料明细如下:

大小楠木238件

木墩头584件

改砍糟楠木224件

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

00余尺

花斑石500余块

旧砖130万块

材料运走做什么了?奏章称,“拟运回京城,以备各工取用”。从字面上看,弘历并没有将这些材料用于修建自己的陵寝,这就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因为这奏章很忽悠人的,“各工取用”,都是些什么“工程”,包括不包括建裕陵的工程?乾隆被列为盗明陵的嫌疑犯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但从时间上说,乾隆盗楠木修陵说,确实不成立。

弘历的陵寝叫裕陵,他在登基后第七年,即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派员为自己选卜风水宝地,相中了东陵内,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次年(1743年)二月初十丑时,即凌晨一点以后,动土兴工。据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建筑工程·朱谕》(卷四十一)记载,动土时天象大吉:“星月交辉、云霞焕彩”。乾隆十七年(1752年),花了10年时间,裕陵建成,花耗银170多万两。

裕陵完工到修葺明陵,中间相差35年。弘历总不会将自己建好的陵寝建筑拆掉再建吧。清朝将自己陵寝拆毁重建的主子确实有

,慈禧的定东陵,便是建好后觉得不够壮观,拆掉重建的,但最后却与乾隆的裕陵一样,被民国军阀孙殿英盗了。

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建筑工程·朱谕》(卷四十一)记录来看,裕陵上的楠木是有出处的,“凡楠木系广东、四川、湖广、福建四省进,杉木系江南、浙江、湖广、江西四省进,金砖系江南省(苏州)进……”

  ● 清孝陵拆用了明宫殿材料

虽然弘历没有用明陵上的材料来建设自己的陵寝,但“盗取陵木”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至于“拆大改小”后的材料到底是怎么用掉的,那是另一回事情。

从现代考古中发现,清朝有的皇帝确实盗取过前朝的楠木来修建陵寝,在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顺治皇帝)的孝陵中,便发现了明宫上的建筑材料。或许乾隆的“拆大改小”一说,是由此以讹传讹来的。

福临死时只有24岁,尽管他生前曾亲自率大臣们到丰台岭一带勘察过风水宝地,但他毕竟太年轻,没有想到会那么快就升天,所以一直未建寿陵。他的死因至今成谜,因为死得突然,陵寝是仓促上马。

因为孝陵是清东陵内的第一座陵墓,因此虽然建得急,但规模却是最大,这成为以后清皇陵的范本。

营建孝陵,当时对清朝廷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一是国家还在不安定之中,南方战事未息,又百废待兴,建陵必需的楠木根本找不到,二是修陵工期又短促。在这种情况下,工程的负责大臣只得临时凑材料,“旧物利用”,甚至使用了建设妃陵时剩下的砖石材料。

1990年,国家在维修孝陵时,终于证实了建孝陵“凑材料”的说法。孝陵的墙砖、木料上,都发现了不同的标记,殿堂所用的木件改制或拼凑的痕迹相当明显。隆恩门上的8件抱头梁,前檐明间上金桁,前檐明间右二缝双步梁等许多大木构件上,都有母榫或嵌补木条。

在东配殿明间,左二缝老檐柱所用材质,与其余柱子相同,均为金丝楠木,其柱径比其他柱子大9厘米;两只檐柱上还有多余的长方形母榫。当时著名古建筑专家杜先洲亲临现场阅视工程时,曾风趣地说,“从这些以大改小的木件上看,传说的清朝拆明陵建清陵的讲法,还是有些依据的。”

这些拼凑的材料取自何处?当时一下未能弄清楚。

第二年维修孝陵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在拆卸天花板时,才找到了答案,破解了谜团。

孝陵隆恩殿天花板,正面绘有金莲水草图案,这图案是明朝殿堂所用的天花,后面写有“清馥殿,明间龙井南一路东二块”“清馥殿,龙井比(北)二路七块,字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