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中国古代的杀伤武器:战
中国历史上的全部战役
十句话让你速记中国历史
中国人的第一次炒股:晚
中国“首富”解密:和珅
中国象棋--淝水之战残局
中国古代史,藩镇割据是
中国古代心理疗法趣闻多
中国古代首位外国籍太监
中国史上最有争议的四大
最新热门    
 
中国古史上是否真有孟姜女哭长城其事

时间:2010-1-5 12:23:30  来源:不详

孟姜女原是无名氏,最早记载的孟姜女是没有名字的。她是齐国武将记梁的老婆,称为记梁妻。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如何哭倒了长城?

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在被人们代代讲述了上千年以后,在不久前有了一个新的名分。她的传说和其它30项民间文学一起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6月7日,新华网刊发了一篇名为《专家考证: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的文章。

在历史上,莫非真有孟姜女此人?这个貌美如花的小女子难道确有“哭长城”一事?她哭的所谓的“长城”又是在哪里?一个娇弱女子究竟采取了怎样的“哭”法,终于连长城也哭“倒”了?

在《左传》中,最早记载了有关记梁妻的故事。“记梁出战莒国,后来死了。尸体被运回齐国,齐庄公要求在城门外就进行吊唁。但是,记梁妻坚决不同意。她说:“记梁是怎么死的?如果他有错误,就干脆不要把他的尸体运回。如果没有错误,记梁就是为国捐躯,那么应该能够到宗庙里面进行祭奠。”于是,齐庄公就按照规矩很正式地进行了仪式。”

故事到此结束了,没有关于“

长城”、也没有关于“哭”。据顾颉刚先生在1927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中对此故事起源也有说明。顾老撰文描述:“在这一段记载里,只见得孟姜女是一个知礼的妇人。”

那么,孟姜女究竟是怎么哭起来的?“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子说齐人善哭,因为孟姜女哭,从而改变了齐国的风俗,导致了一个国家善于唱哭调。但是顾老推测,很可能齐国本来就善于唱一种哭腔,有这种风俗,所以才有了记梁妻的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说:“把孟姜女故事的中心放在“哭”上,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天人感应”的需要。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西汉重天人感应。而“哭”能够跟“天人感应”挂钩,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并能够最终在故事中稳定下来。

施爱东认为,任何时代都会用现实的例子来说明某种哲学思想。西汉就借助了记梁妻的故事,使其成为“天人感应”的一个个例。“不过,这所有的研究都只能说是猜测。”他同时强调,至于记梁妻究竟是怎么“哭”起来的,这是至今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

“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都说她在

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是孟姜女哭崩了城的最早记载,是刘向提出来的。”施爱东介绍,从此,孟姜女“哭”的威力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崩城”,甚至是到了“崩山”的地步。

东汉初年王充《论据》里说孟姜女哭崩了记城,而且有五丈!三国时候,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记妻哭梁,山为之崩”,又在《精微篇》中提到“记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据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梁山崩是春秋时的一件大事,从此,梁山崩与记梁妻两个传说结合在一起,除了表现出记梁妻哀哭感天以外,也因为“记梁”的名字中有个“梁”字。不过,崩山的说法后来还是渐渐沉寂了。

施爱东说:“关于孟姜女哭崩了什么城,最早记载并没有提及。我们不知道她是怎么哭的,也不知道崩了什么城。至于哭长城的说法,到了唐代才有的。”

自从“孟姜女”和“哭长城”联系在一起,有关“哭的是哪里的长城”这个话题就在民间争议开来。有的说,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在山东境内。又有的说,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要不然为什么秦始皇会在一怒之下邂逅这位美娇娘。对此,施爱东表示,“无论是齐长

城还是秦长城,这些种种的说法,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

“秦始皇也是在唐代才和孟姜女挂上关系。至于最早二者是怎么挂上钩的,也都只能推测。”不过,至于为什么故事会和秦始皇联系上,施爱东认为这是寻找共同知识的需要。故事总是会附会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物上。

他解释,任何故事必须依附于大家都知道的知识,才能为更多的人记住。一开始说孟姜女哭的是一个城市的城墙。随着不断传播,需要说成一个为更多人所知晓的地方的城墙。当故事在齐鲁大地流传时,就成了哭崩齐国城墙。传播到全国范围时,就需要孟姜女哭倒一个全国都知道的城墙。这时候,它找到了一个对于全国来说都是共同知识的指认物———秦长城!

“在哪个地方流传,就哭倒哪个地方的城墙。当然,故事绝对不会一开始就从齐长城变成了秦长城,很可能中间还有过其它的城墙。为什么那些都没有被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别的城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