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乱点鸳鸯谱 红楼梦中史
最新热门    
 
谁给功垂千古的‘暴君’秦始皇定了罪

时间:2010-1-12 10:20:43  来源:不详
国,统一了文字,统一衡量,统一货币。这些对社会民族的大溶合,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非常远大的!统一了文字,从而统一了文化,统一了民族的根源。所以中国在以后的社会发展当中不管怎样最终都会统一原因就在这里。台湾问题大家也不必担心,最终也必定会走向统一的,因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根在一起。
  
   修筑都江堰,修筑郑国渠。让长江中游,汉中地区,从此富饶起来,对当时低下

的社会生产力来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秦国是一重农社会,在全国修筑的各种大大小小水利工程不计其数。
  
   除此而外还有京杭运河部分和基础原形,灵渠,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一样的直道纵横全国。让全国货物通畅无阻。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秦始皇所在的每一件事,统一大业、统一文字,梵书坑儒统一文化、统一衡量、统一货币;修阿房宫、修长城、修直道、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京杭运河那一件事都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中华民族呕心沥血。秦国是一个重农尚武的国度,是不同于后来儒家的中庸、愚民之道。就是因为儒家的这种和解思想,以至于后来历史出现几次悲惨的血腥历史阶段。元、清、日本侵华大屠杀(元朝被杀死的汉人,绝对比日本人多好几倍)。只可惜秦史太短暂了,没能让这种精神发展起来,不然就不会再有这种悲惨的历史了,即使有也是我们对别族的屠杀。最可惜的莫过于秦朝实行的治国之道,当时秦朝实行的是以法治国,当时他实行的行政体系也接近于今天的君主立宪制,如果秦朝能走得更远一些,这种制度必然能很好的继承下去,中华民族的

发展必然是另一翻景象。也正是因为秦朝的短暂以至于后来的帝王都不敢再实行这种改革,不敢实行以法治国,都实行儒家的中庸愚民之道的无为而治。撤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省县制。有人说刘邦才是秦二世,我认为他只算是半个而已,因为他仅是继承了郡县制而已,却实了儒家的中庸愚民治国之道,也正是因为刘家天下的成功实践,使后来所有的帝皇而效之,使得后来所有的历史发展当中,永远都是改朝换代而已,可社会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质发展,社会制度没有变革,就不可能得到新的实质发展,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到来,我们也将永远是在这种封建制度继续愚昧的发展下去,西方比中国先出现资本主义,先于中国工业化,这不是偶然,而两文化相较的必然结果!因为正是由于建立在中庸愚民治国之道下的封建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只会出现王朝更替,而不会出现新的制度。也是大家会说这有什么不好,中国还不是一样傲立东方几千年。这想法和井底之蛙是没有什么两样。那多是因为世界还没有真的连接在一起,中国在东方一直是一家独大而造成的假象,在东方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规模能和汉族相比的,可是汉族却还一样被别小数民族统治了几百年,这是为什么,这个应该值得广大中国人

好好想想吧。今天我们也只能哀叹秦朝的历史太短暂,没能使以法治国之道得于发展和延续。
  
   秦朝的短暂灭亡是复杂的,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他的制度不可行。秦朝就像如今一个快速扩张的公司后无法合理的将各个子公司有效整合而最终导到倒闭是差不多道理的。大战初定,全国的各种反抗势力并没有完全清除,儒家思想主导下的六国国民一下难于适合法治国度出现的反抗,各原王族暗势力的反抗,过多过大的工程开工,造成一下内耗过大,有些法案执行过快,激发原有制度下的民众反弹,奸臣做乱……使秦朝成了一个力竭而死的巨人。
  
   任何事物都会有双面性,都会有所褒贬,立场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定论。我们只能通过一件所产生的作用是那一面大而评定对错,相对一个大的群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为集体的利益而有时候有些事是必然要损害某些小部分人的利益的。然而秦始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多数人的利益,而损毁了极少数人的利益,而被后来对立的统治者抓住把柄,适合其统治需要而编成了‘暴君’而最后也成大多数活在秦始皇功劳中的利益既得者——自以为、自我标榜正义人民眼中的

暴君!让我们千古一帝秦始皇背负了几千年的历史骂名。虽然已过二千多年,但是功垂千古的始皇帝的丰功伟绩如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管是精神文化的,还是物质层面,这种影响必将继续下去,必将永远下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许他的英名还要被人民垂骂下去,我今天并不能真的说大多数的人,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会还功垂千古、功盖五帝的秦始皇一个正义的美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