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康熙为何只选择与乾隆独
康熙与乾隆的为何偏爱江
太子深夜窥视康熙帐篷最
康熙童年的八大不幸却意
康熙的陵墓里为何葬了四
康熙口音:说东北话颇像
康熙初见12岁乾隆:到底
康熙皇帝:史上地位最高
康熙陵墓为何葬四十八个
康熙为何三十年不葬祖母
最新热门    
 
康熙与乾隆的江南美女情结

时间:2010-2-26 12:47:30  来源:不详

世人都说乾隆皇帝风流倜傥,数次游历江南“收获”美女无数。鲜为人知的是,乾隆的这个“嗜好”竟然是从他无限崇敬的“圣祖爷”康熙那儿继承过来的!!!!


康熙帝妃嫔中的苏杭美女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是江南苏州、杭州美景甲天下。可能是因为那里山美、水美,所以人也美。自古以来,我国江南,特别是苏州、杭州一带多出美女。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史专家杨珍研究员考证,在康熙帝的妃嫔中就有来自江南苏杭一带的汉族美女。

据说清朝皇家有一个内部规定,为了保持满族血统,清朝皇帝不得纳娶汉族女子为妃。汉族女子所以能进入皇宫,成为大清皇帝的妃子,那她的最大的长处和优势就是出类拔萃地美!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如果不是这样,那汉族女子是很难成为皇妃的。在康熙帝的后宫中顺懿密妃就是来自苏杭的汉族女子。

顺懿密妃,王氏,知县王国正的女儿,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入侍宫中。杨珍研究员认为,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年)先后两次南巡,都曾驻跸苏

州。苏州向以出美女名闻天下。当地官员、缙绅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一定会挖空心思,以各种形式向皇帝表示忠诚,向皇帝进献美女历来是讨好皇帝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王氏很可能就是在二十八年这次南巡时从苏杭带入皇宫的。所以《清皇室四谱》说她二十九年入宫当不会错的。长期周旋于满、蒙女子床第之间已觉得有些烦腻的康熙帝对于来自江南温柔之乡的婀娜多姿的汉族美女自然要多几分怜爱,倍加宠幸。
王氏入宫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两年后,王氏又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六月十八日生皇十六子庄亲王允禄。允禑后来封为愉郡王,允礼封为果亲王。特别是允礼在乾隆初期曾任总理大臣,成为乾隆帝的膀臂。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月初八日王氏又生皇十八子允祄。

王氏入宫后连生了3个皇子,可谓颇有劳绩,所以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册封为密嫔。康熙帝死后,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初十日雍正帝晋尊她为皇考密妃。乾隆元年(1736年)十一月初三日乾隆帝又晋封她为皇祖顺懿密太妃。这位妃子入宫后,侍奉康熙

皇帝30多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到乾隆九年(1744年),已年逾七旬。

由于她淑慎温恭,慈祥和易,诞育贤王,福德兼备,所以深受乾隆皇帝的尊敬。这年四月,顺懿密太妃染病在床,病势渐渐沉重。乾隆皇帝知道后,准备亲自探视病情,正要启驾前往,忽闻奏报,太妃已薨逝,这天正是四月十八日,乾隆帝辍朝三日,第二天,乾隆皇帝陪着皇太后到顺懿密妃寝宫灵前致奠。金棺暂安京北曹八里屯。

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十六日入葬,位于园寝的正中,处于最尊贵的位置。她生的皇十八子允祄也葬在了这座园寝内。
在官书和档案中是看不到对皇帝妃嫔容貌的描述的。所以王氏长得漂亮不漂亮,我们难以知道。但是从一个亲眼目睹过康熙帝后宫中另一个来自苏杭的汉族女子风彩的外国人的记叙中,可以推想出王氏之美只能在其上,而不会在其下。

康熙朝晚期在清宫任画师的意大利人马国贤神甫在他写的回忆录《京庭十三年》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他随皇帝居住在避暑山庄。他很想看一看活佛是什么样子。太监告诉他,当活佛路过他的住处时

,让他从窗纸孔中偷看。
没想到他看错了方向,没看到活佛,却看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年轻美貌的妇人坐在对面的湖岸边上,身上披着深红色的斗蓬,头上戴的珠宝熠熠发光,耀眼夺目,宛如一位圣洁的女神。一个大约5岁的小男孩正跪在她的腿边与她说话。马国贤惊异地说:“一个如此年轻、美丽之人,竟学会这种能将一个人变得不正常的诡术,并且竟使自己被陛下的一个孩子当作神一样崇拜着。”太监告诉他,他所看到的那个美人是皇上的一个妃嫔。

因为近日身体不爽,正在湖边休息闲坐。她身边的那个小孩是她的儿子。经杨珍研究员考证,这个年轻美貌的贵妇人就是来自苏州的汉族美女。当时她很可能是一名贵人,后来死于雍正年间,乾隆帝即位后追封她为穆嫔。

穆嫔姓陈,她的父亲叫陈歧山。在《清皇室四谱》中一般妃嫔的父亲都注出官职,而穆嫔的父亲未注出官职,这只能说是个平民百姓。穆嫔生的那个儿子是康熙帝的皇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