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拨开千年迷雾:探索一代
最新热门    
 
拨开迷雾看清谁是中国现代历史两巨人

时间:2010-3-31 10:51:33  来源:不详

  人们将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誉为巨人,因此社会上的巨人就很多,如球坛巨星、歌坛巨星、文学泰斗、商企巨贾、科学先驱和思想大家等等,他们都是在社会某些方面作出了较大的成绩的名人,而现在我所指的是历史巨人,是推动历史巨轮向前滚动的巨人,上述的名人比起历史巨人不但称不上巨人,而且渺小得很,因为名人们的产生出现还得依赖社会的条件--历史巨人开辟的社会创造了条件来培育,没有社会繁荣的条件就没有多少上述的名人了。

   历史的巨人,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翻开历史新篇章的人,中国是人口大国,因此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历史的巨人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亦巨大。中国的历史漫长,经历了原始公有公治的社会制度,然后进入了私有制的部落酋长专`制、帝皇砖`制、集团砖`制、和民主制度等等,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民主”到专`制、到极`权、后极`权到现代民主等等各种社会制度,历史发展呈现了前进、停滞、倒退、发展和跃进等等各种形态,而每个历史进步阶段都有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必须区别开来的是,推动社会向文明发展的人不等于是对中国社会有多大影响力的人,不等于有什么新思想的人(“新

”不等于正确和好,如新的错误、不良思想,新的病毒,新的病症),不等于有多大本领的人,不等于怎样会建立军队,怎样会打仗,怎样会夺权,怎样翻江倒海、叱咤风云、怎样能够调动了十亿人如何如何的人,而是要衡量一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做出了多大的成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怎样地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转动,由此而把妨碍历史发展,开历史倒车、盲折腾徒劳无功的人甚至造成危害的历史罪人区分开来。

   只要我们能够抛开个人的社会利益立场和政治偏见,能够客观地从历史角度看问题,就不难看出,自从百日维新运动的巨人摇撼了滿清皇朝的根基,而滿清皇朝还为一已之私利所蒙蔽,不懂得历史发展规律,不识时务和不思进取,顽固守旧地束缚中国的发展,结果在中国人民的反对下,最终被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所推翻,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推动文明政治革命的先行者,在他的领导推翻了砖`制的滿清皇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帝王专制,几经曲折打开了建立三民主义的文明社会之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巨轮向前滚动,因此无可争议,孙中山是中国跨越近代现代历史的巨人。

   如果不是孙中山英年早逝,毫无疑问中

国的文明之路将通往坦途,而不是一波三折灾难重重,国父已死,则国将不国,这是中国人的厄运,教训是走向文明之路太过依重个人威望和力量的风险太大了,这是渴望文明的中国人都应铭记和吸取的。无论如何,民主政治的文明思想已经在中国扎下根了,即使路途上迷雾眬罩,使不少人迷失方向,又障碍重重使人难以逾越,但是向往光明和幸福的愿望使人永远振奋,使人不屈不挠而永不放弃,经过中国人的一代接代前仆后继的努力,中国人终于迎来了光明,迎来了新生。

   推动中国历史的巨轮进入现代文明的中国人是蒋经国,若论个人的付出,蒋经国没有象孙中山那样须一生劳碌奔波,作出生入死的奋斗,但是不可轻视的是,蒋经国竭力排除万难的艰辛,牺牲个人之利益和放弃一党之私利,从来都是中国人最难做得到的事情,在这个方面中国人有着人类最自贱的盲目和固执,图个小聪明而丢了大智慧,结果是大愚蠢,自从古代其实还算是酋长的尧、舜还有雅量禅让王位,之后受了二千年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完全失去这样的气量和胸襟,所以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人很难争取到现代政治文明,但是,至今蒋经国却能够做到了这一点,他首先战胜了自己,放弃了至高无上的权

力,放弃了作宝岛的主人,放弃了作一国之君,放弃了潜在的大中国领袖,放弃了血统继承江山的家族利益,再做党集团的工作,排除了各种障碍,成功地领导国民党放弃一党的私利,把政权交还给人民,作为总统和党魁的蒋经国,能够开放党禁,说没有“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意味着须象平民一样真真正正地投下平民的一票来竞争,不能演戏弄虚作假来蒙人。

蒋经国应顺民意,应顺历史潮流来继承孙中山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的遗志,成功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文明社会,这是史无前例厥功至伟之壮举,台湾人民率先迎来了光明与幸福,成为公民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社会的管理,民主让每个国民都尝到甜头,在社会政治公平竞争中即使国民党落败了,也没有人怀疑民主政治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历史无可涂抹,推动中国历史巨轮向前的蒋经国已经在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光辉的一页。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