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盗墓史迹:袁世凯为何扒
袁世凯被李鸿章骂得狗血
袁世凯爱吃鸡蛋如同坐月
被相师吓死:袁世凯既不
戊戌“叛徒”袁世凯:清
袁世凯一步步窃国的故事
袁世凯妻妾如何进入总统
最新热门    
 
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一个偎红依翠的当代柳永

时间:2010-4-30 12:22:43  来源:不详
“众叛亲离,骨肉齮龀,伦常惨变”。迫于生计,她一个孤身少女,只好只身北上,投奔在天津做官的舅父。虽然舅父义不容辞地接纳了她,但是她的心理已殊不同于当时的普通女子。她追求个性自由

,想参加女学,因此与舅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舅父将她锁在闺房之中,她却在夜间越垣而去,只身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在列车上,她邂逅了命中的贵人,此人是满人中少有的开明人物英华,时任《大公报》总经理。英华被吕碧城的胆识与气质打动,立刻聘她为《大公报》编辑,碧城亦不负厚望,在报端抒发刍论,纵论当道,尤其在呼吁“女学”方面不遗余力,连篇累牍,高论滔滔,从而引起轰动效应。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及其麾下的开明官吏如唐绍仪、严修、傅增湘等都表示了对她的支持,袁世凯还曾专门设宴,化解她和舅父的心结。



在袁世凯等人的支持下,吕碧城开始创办女学。一时间她名声鹊起,惊动了南方的一位女英雄,那便是以“女侠”自况的秋瑾。恰巧秋瑾亦号“碧城”,也一样激烈地呼吁女权,时人见了吕碧城的文章,多以为秋瑾所为。秋瑾十分倾慕吕碧城的才华,终于在东渡日本前,来天津一晤,此后两人多有鱼雁往还,数年后,秋瑾回国,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报端即有吕碧城的大作。只是,在官府的高压下,这份报纸只发行了两期就停刊了。



不久秋瑾与徐锡麟密谋起事,徐

先在安徽刺杀巡抚恩铭,功败垂成而死,秋瑾亦在绍兴被捕,在秋风秋雨中抛却头颅。官府抄捡秋瑾住处时,发现了吕碧城的书信,即派人赴北京抓人。谁曾想到,这知会公文恰巧落在了法部员外郎袁克文的手上!



袁克文虽是膏粱子弟,对新思想却持欢迎姿态。比如,他久仰孙文的大名,一度建议父亲与之合作;又比如,他在武昌起义发生后,清帝尚未退位时,便迫不及待地剪去了辫子。办新学的吕碧城本就令他敬佩,何况他也浸濡诗文才艺,对吕更有亲切感。另外,世人皆知袁世凯对吕碧城的器重,若吕碧城被捕,未必不会成为政敌攻击袁氏的借口。因此,克文立即禀告了父亲。当时的袁世凯,真可说是开明官吏的典范!他即开诚布公,声称若有书信来往便是同党,则自己岂不也成了乱党!吕碧城因而脱困。



吕碧城因此与袁克文结缘。她虽然大克文七岁,然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个不老的传奇。克文早有妻室,又纵情声色,与吕碧城相比,可说是云泥立判!但克文既有一种逼人的高贵,又有天然的诗情,绝非池中凡品。因此,他二人很有一种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偶然发之于诗词,当然也足以动人!多年之

后,吕碧城写过一首《齐天乐•;寒庐茗画图为袁寒云题》:



“紫泉初启隋宫锁,人来五云深处。镜殿迷香,瀛台挹泪,何限当时情绪!兴亡无据。早玉玺埋尘,铜仙啼露。皕六韶华,夕阳无语送春去。鞓红谁续花谱?有平原胜侣,同写心素。银管缕春,牙籖校秘,蹀躞三千珠履。低廻吊古,听怨人霓裳,水音能诉。花雨吹寒,题襟催秀句。”



《寒庐茗画图》为两湖师范学院国画教员汪鸥客所绘。当时克文与易顺鼎、闵尔昌、何震彝、步章五、梁鸿志、黄浚、罗瘿公六位名士在南海流水音结诗社,流连诗酒,并称“寒庐七子”。汪鸥客偶曾北上,邂逅寒云等人,一见如故,遂为写得此画。汪是早年师从明初戴进,中年改学清代“四王”,是名噪当时的山水大家。这幅《寒庐茗画图》中,“七子”皆着古代衣冠,俯仰各异,形态各殊,大得名士况味;题诗为梁鸿志所为,亦工丽无伦。此画一成,真是洛阳纸贵,不仅“七子”皆爱不释卷,京城人士慕名来看的络绎不绝。连一代大儒王闿运也为赋诗云:



“流水音如天上琴,兰亭独有管弦心。祗应内史

多尘事,不及五云深处深。”



克文更将此画照相制版,刊于报端,吕碧城正是在报上看到此画。她的这首词高雅华丽,却又流畅自然,似锦屏朝霞、微风湖面;词中又深藏情愫,但拆作字句后又倏然不见,似春山草色,近看都无。论其笔力,实非凡品,纵南宋慢词大家,也是不遑多让的。



袁克文十分欣赏吕碧城的才华,此次吕险遭囹圄,他也十分同情。他便向已经贵为大总统的袁世凯建议,将吕碧城请到家中作女官。袁世凯即委托主计局局长吴廷燮拟定了一个女官方案,教由袁克文进行修改后予以颁布实施。按规定,女官仅设于公府之内,共设九等,有尚仪、尚玺、咨议等职,吕碧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