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包拯和杨家将是同一个时
包拯幸有机智贤内助
晚清以来六大武林高手真
狭隘虚伪爱耍阴谋:有德
看看白居易王安石和包拯
还沉井珍妃一个历史真面
最新热门    
 
包拯真面目:白脸愤青

时间:2011-02-17 09:57:37  来源:不详
拯从端州拉到监察御史位子上的,是保守派的王拱臣。王拱臣的举荐, 很可能是为了给保守阵营充充数、壮壮胆,并不指望这个年纪一大把

的“新秀”还能在挤垮改革派上有何贡献。


  然而,这场改革以吏治为第一目标,恰恰与包拯的政治关怀不谋而合。他盯上了“按察使”——这是新政的重要举措之一,范仲淹向各地派出按察使,专门监督地方官吏。 按察使一句话,就能决定地方官是上中央、还是下监狱,正所谓大权在握、为所欲为。


  包拯的奏章,一针见血来势汹汹,《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


  立刻,关于“按察使”是否加重了吏治腐败的争论,达到白热化。宋仁宗开始意识到,改革派官员也不是一潭清水,同样有人浑水摸鱼。


  “小菜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扳倒改革派的作用,保守派大臣喜出望外,以为包拯可以为自己所用了。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他们大跌眼镜。


  1045年新春,范仲淹罢相离京,新政失败,保守派弹冠相庆。谁料这当口上,包拯一篇《请依旧考试奏荫子弟》,洋洋洒洒,大谈范仲淹用考试选拔士大夫子弟的政策应 该维持下去。



  如此堂而皇之地对已经否决的一项政策进行肯定,保守派们瞠目结舌:此人犯浑么?


  殊不知,在包拯的眼里,没有派系,只有公理;没有党争,只有实情。


  6年后,官升知谏院的包拯,显然早把范仲淹改革的倒霉下场忘了个一干二净,他向宋仁宗交了一篇著名的奏章《七事》——区别奸忠、不信朋党、信用贤能、治奸妄之 人、用人不疑、访才用贤、启用贬逐之臣——赫然与“庆历新政”如出一辙。


  群臣这下明白了:包拯,就是个实话实说的官场异类。


  当包拯弹劾宋庠时,没人觉得惊诧了。宋庠文采风流,做宰相7年,一没贪赃枉法,二没苛政暴政,三没道德败坏,实在无错可挑。但是包拯说,无错,是因为你没干事; 国之重臣,毫无建树,就是“尸位素餐”,当然应该弹劾。


  他的措辞或许激烈,但他的眼光实在透彻。


  从开

封府到财政部


  1057年阳春三月,59岁的包拯终于来到了开封府。


  他第一个举措,是改革诉讼制度。在北宋,平民要告状,得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刁滑的小官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讹诈百姓。包拯二话没说,裁撤门牌司,人们 可以直接接触办案官员,顿时民心大悦,“开封有个包青天!”


  事实上,包拯在开封市长任上,只做了不到两年。61岁的他,接到仁宗又一项重任:出任三司使,打理国家财政。


  在这个位子上,包拯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变“利率”为“和市”。当时,朝廷向百姓征用过度。包拯说,进贡物品也是商品,朝廷要按照一定价格,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