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早发白帝城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
最新热门    
 
白帝托孤之刘备心计

时间:2011-04-09 13:18:23  来源:不详



公元222年,孙刘两方爆发了夷陵之战,原本势不可当的蜀军因为陆逊的火烧连营使得战争发生转折。蜀军被迫撤退,刘备退居白帝城,召来了诸葛亮托孤。
  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而这段记载应当说的是如果刘禅能力不足,诸葛亮可以自己当蜀国君,主持内政。但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于是就有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诸葛亮不接受“君可自取”?
2、刘备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
  一、对于诸葛亮为何不接受刘备所说,我个人认为,他是不可能答应的。因为诸葛亮若接任蜀君,于民于国于己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首先诸葛亮若在刘备死后接任蜀君,这对于他是个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假设刘禅能力不足,那么亮就可以自立为君王,但如果他这么做了,他与曹丕有什么区别呢。此时,有人会说,这不是刘备要诸葛亮这么做吗?对于此事,刘备准备不足。因为他若要诸葛亮自己取君王,

史书上并未记载,他有写任何一道诏书给诸葛亮证明他可以“君可自取”。若非如此,诸葛亮的登基就名不正言不顺,整个国家都会对他产生怀疑,毕竟刘备死后死无对证,到那时诸葛亮亦百口莫辩。国内政局不稳定,这岂不害国。诸葛亮当了蜀君是得不到民心的。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
  出师表中也记载: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从诸葛亮引用耿纯的话与出师表中的记载说明,蜀国众臣忠心的是刘氏父子,并非诸葛亮。诸葛亮在先帝死前,并未立过什么大功劳,

如他自立为君,有没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先帝对他说过“君可自取”,众人多数是不会为诸葛亮效力的更不会服气,可能还会有人以篡位的罪名加于他。换个角度,若诸葛亮自立为君,那么蜀国就不是“汉”了,不就非汉了吗?这岂不与刘备的“兴复汉室”的口号相矛盾吗?而这恰恰有是刘备的立国之本,所以才有人杰刘备,而出师表与隆中对中都记载着:兴复汉室。可见“兴复汉室”是必要的,但失去了这张王牌,无谓失去了人心,忠于蜀汉的百姓变很难接受诸葛亮,因此便失去了人和。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失去了最有利的人和,焉能兴复汉室。由当时的历史情况可知,势力中是世袭制,若非世袭君王,就算是君主愿意禅位于他人,人民也很难接受。诸葛亮也难以得到军心。
  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由此看看出,诸葛亮在托孤之前的权力是不大的,所以自然到了刘禅即位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