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故事 >> 历史宫廷故事 >> 正文
汉高祖刘邦马上得天下的
项羽为刘邦设下的鸿门宴
镇安·刘邦与张良的传说
刘邦与张良的传说
52  刘邦进咸阳
50  刘邦和项羽
刘邦进咸阳
刘邦和项羽
最新热门    
 
刘邦身边的那些红颜

时间:2009-7-25 17:44:17  来源:不详
  
  吕后后来感谢周昌,说要不是你,太子可能就被废了。她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可能是怨恨中把刘邦妖魔化了,没有废掉太子,那是因为刘邦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他对这位糠糟之妻是没了爱情,却未必没有亲情,再怎么着,他都会记着吕后被项羽抓走后,度过的那些颠沛流离危机四伏的日子。
  
  更何况,废立之事,关系到国本,刘邦也不会拿他马上打来的天下开玩笑,尽管他被戚夫人的柔情与哀怨弄得昏头昏脑,但被大伙儿七嘴八舌地一劝,就能醒悟过来。
  
  赢面如此之小,还要贸然出手,戚懿这女人,有胸无脑啊。  事到如今,当事者比我们更知道自身的处境,戚夫人和吕后就像相对而立的两个武林高手,你一来我一往,现在,戚夫人的必杀绝技已经使出,却被对方躲过,下面该吕后出手了,她还没有出,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出,但必然是凶狠致命的,深切了解吕后为人的刘邦和戚夫人不敢想像那样的将来,等待灾难比承受灾难更让人恐惧。
  
  这两个人,完全被沮丧淹没,戚夫人还尝试做垂死挣扎,指望着刘邦改主意,面对她的絮絮叨叨,刘邦经常半天半天地不说话,也许经过那一场朝堂上的辩论,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好废长立幼的心理准备,其实没有哪个大臣们做得了他的主,但是,他的感情也做不了理智的主。
  
  无奈中,他做了两件事,一是请那位看上去很耿直的周昌做戚夫人的儿子赵王的国相,这是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的办法,类似于从火灾里勉强救出点东西来,后来连惠帝都没法挡住吕后的毒手,周昌又能有多大的能耐?
  
  第二件事就是与戚夫人及时行乐,俩人鼓瑟击筑,带着宫女进行大合唱,歌声曰声音响彻云霄,可是,这种浮在面上的快乐能盖过悲伤的底色吗?那阴云终究飘过来了,“歌毕,每泣下流涟”。
  
  电视剧《大明宫辞》中,武则天搂着她的女儿小太平,说假如你爸爸这棵树不能护佑我们,我们就得自己长成一棵树。无疑,戚夫人没有长成一棵树的能力,她充其量只是一株花,妖艳,炫耀,光华闪闪,引人注目,因此深得刘邦喜爱,但是等到刘邦一死,这些特点只会给她的仇人快速指明方向。
  
  吕后就是吕后,一点也不辜负她爸爸的器重,刘邦死掉之后,她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那些有功的将军全干掉,后经审食其劝说,才放弃这场杀戮。可是她也不能闲着啊,下面就该收拾那帮小狐狸精了,戚姬当然首当其冲,被剃了头发,囚禁在永巷里臼米。她的儿子暂且放上一马,送到自己的封国当王。
  
  后宫里最得意的女人,突然被剃了秃头干粗活,搁谁都不甘心,何况戚夫人原也是个厉害角色。但是不甘心又怎样,且不说愿赌服输,就是你完全无辜,当此际也只有认了,不知道戚夫人有没有看过笼中之鸟,挣扎只会受伤,羽毛翻飞,血肉模糊,聪明的办法也许莫过于保持安静,把自己收缩了再收缩,直到在掌管命运的人眼中变成透明。
  
  但戚夫人显然既不安静,也不聪明,一边臼米,一边干起了她的老本行,高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她这算是苦中作乐呢?还是不平则鸣呢?还是真的指望她儿子来搭救她呢?不管什么目的,只达到了一个效果,就是提醒了吕后,那女人还活着,还没死心,她的儿子还当着赵王,并不是没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吕后冷笑一声,你也就这一个鸡蛋的家当了,还想发展成养鸡场?我当场掼碎给你看!她发旨召如意进京,周昌拦着不让去,换成别人,早就人头落地了,考虑到他冒着口吃为惠帝据理力争的情分,吕后只是把他叫到长安臭骂了一顿,再叫人去喊如意。
  
  惠帝对他娘的用心与手腕都很了解,先行一步把如意保护了起来,同食同饮,出双入对,但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一个不留神,如意还是被吕后杀死在被窝里。
  
  给予戚夫人精神上最为严重的打击之后,吕后开始对她进行肉体上的摧残,割掉手脚,挖去眼睛,丢到厕所里,称之为,然后叫惠帝来欣赏。
  
  真是匪夷所思,不给儿子做真善美的表率倒也罢了,为什么还要让他欣赏这惨绝人寰的一幕?我想大概因为她是从战争和政治斗争中走过来的,还有过羁押于敌人手中的经历,深知这世界是如何残忍,作为万乘之君,更是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上,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打磨自己的心肠,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