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让世人有什么感想?

时间:2010-2-3 专题:三国鼎立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他们不仅选择选才方式与众不同,在用人方面也颇有见地。虽然也有用人不当、处事有误的时候,但在用人方面的经验仍然值得当今各级领导借鉴。
如果各级领导不能在用人问题上把好关,就可能导致腐败分子混入,就可能导致反腐败斗争半途而废。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事关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事关国家的兴衰。这就是我在三国鼎立中用人之道的一点感想。答案补充三国鼎立是在用人和智谋上的鼎立。
战略战术曹操的战略失误是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获得了最大的优势,攫取了其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桶金!至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基本上统一北方。

曹操的失误在哪里呢?收复领土联盟认为,曹操不应该直取江东的东吴政权,因为东吴政权是势力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号种子选手,凭借长江之险,兵精粮足,国势稳固,难以一举灭掉。诚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言:“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此时势力较大的割据政权还有刘表之子刘琮占据荆州;刘焉之子刘璋占据益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张鲁占据汉中;而此时的刘备集团则是将寡兵微、东奔西走,依托于荆州刘琮,势力很小。那么曹操应该向谁下手呢?这就牵涉到一个战略进攻方向的大问题。

曹操显然是看中了荆州重要的战略位置。《隆中对》中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地处南北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得之显然有利于曹操扩充势力,扫灭南方。但如此重要的地方一旦失守,其对周边群雄的震动也是极大的,很容易使本来较弱的各方迅速联合,共同防备曹操。从这一点看来,虽然得之在战术上很有利,但在战略上却并不合算。只要顺着历史的脉络大体上看一下就清楚了: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形成了孙、刘联军共抗曹军的格局,并最终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迫使其北退中原。赤壁之战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主要原因。

历史已经证明,曹操先取荆州,再图谋江东,统一天下,在战略进攻方向上出现了战略失误。曹操一着不慎,导致了三国鼎立60年的局面,造成了多少战乱和曲折!

收复领土联盟认为,曹操应暂缓攻取荆州,将战略主攻方向指向北方未统一地区,先取西北凉州的韩遂、马腾,这可是一股严重威胁曹操北方根据地、令其日夜担心腹背受敌的势力,以致于在赤壁之战中都不能全力以赴。实际上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解除了乌桓对其根据地的侵扰后,应对东吴政权采取拉拢、安抚政策,减轻其军事压力,使孙刘两家不致于结盟,然后于建安十三年兵锋直指韩遂、马腾,将其一举灭掉,然后取关中、陇西,然后由陈仓(暗渡陈仓之地)出大散关(“铁马秋风大散关”所说的那个地方),夺取汉中,进而占据益州,然后兵分两路,水陆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荆州、江东;陆路从中原渡长江,兵锋直指江南,水陆合击形成钳型攻势,迅速统一中国!诚如是,则曹操霸业可成,一举完成统一大业,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系一代奸雄,不会看不到来自北方地区的威胁,所以在赤壁之战失败北归以后,遂用兵于关中、陇西、汉中,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但显然是晚了点。曹操在益州方向上的无所作为,是出现三国鼎立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曹操对益州不是不重视,而是动作迟缓,徒劳无功,甚至于是功亏一篑!张松第一次向曹操献益州地图,曹操竟因张松邈丑而给予冷遇,遂使其愤而投向刘备,使曹操失去了一次绝好的进占益州的机会。但是说到图谋益州,就不能不夺取西北之地,由秦川而入巴蜀,因此夺取凉州应列为首选。

曹操对于益州的动作迟缓,甚至达到了迟钝的程度。看看吧,曹操于建安十三年进军南方时,刘备尚未取得益州。直到建安十六年,刘备才率部进入益州,并逐步占据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期间隔了三年!这期间曹操毫无作为,使刘备集团有充分的时间谋取并顺利占据益州。

曹操失去益州,使其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另一个极好的根据地,刘备占得先机成功入蜀,遂成三国鼎立局面。蜀地对于任何割据势力来说都是极好的安身立命之所,益州四面环山,形胜之地,易守难攻,并且“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见《后汉书》)。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赞美川西平原:“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如云似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实在是世所难找的天府之国!《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其实何止汉高祖,秦国就是接受司马错的建议后攻取蜀地,为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立下了坚实的根基。以后的历史也不只一次证明,益州对于一个政权的兴衰荣辱关系太大了。元灭宋、清灭明,都与当时的统治者未能有效地守住四川地区有极大的关系。失去了四川,一个割据或偏安政权就失去了休养生息之地,退到我国的东南地区,基本上无险可守,一个政权面临着水路、陆路的联合打击,鲜有不败亡者。攻击方一旦占据蜀地,然后顺江而下,直取东南,往往会势不可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至此胜败往往没有了悬念。再多举两个例子,蒋介石显然是吸取了宋亡、明亡的教训,在抗日战争时实行战略收缩,保有西南地区,牢牢地守住了半壁河山,有效保存了实力。老蒋在这方面确实见识不俗,善于寻找根据地,使自己始终有一块立足之地。后人形象地将其总结为“胜不离川,败不离湾”;建国后,面对外国侵略势力的讹诈和战争威胁,毛泽东主席果断地开展了“大三线”工程,也是将西南地区作为重要的战略基地。这么重要的地方,曹操没有及时攻取,也没有有效阻止其政敌刘备集团入蜀,对于其统一大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后来钟会、邓艾攻占蜀汉,江东独木难支就是个鲜明的例证。

曹操不顾后顾之忧,举兵南下,意图一举灭掉江南割据势力,迅速统一全国,现在看来是犯了冒进主义错误。是头脑发热、思虑不周的冒然之举,失败也就不奇怪了。在后方未稳,时刻受到西北等割据势力威胁的情况下,曹操不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而急于攻取南方,迫使孙刘联合,实为不智。实际上,只要曹操的军事压力一小,孙刘两家的矛盾马上就显现出来了,你看赤壁之战后,随着孙刘两家共同敌人的失败,暂时的危机消除,两家因荆州之争矛盾激化。先是吴攻蜀夺取荆州,杀掉关羽;再是蜀攻吴,致“夷陵之败”,蜀国精锐大减,元气大伤。只有蜀吴双方互斗,才符合曹魏政权的根本利益。曹操却先夺取荆州,虽占据地利,但此处为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且民心未附,立足未稳。更要命的是因此而使南方割据势力因畏惧而走向联合,增加了统一的难度,战术上有利,但在战略上有害,实在得不偿失。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人口膨胀,是一定要打仗的,打到什么才算完?一定要是大家都满意。怎么样大家都满意,那就是谁都打不过谁。
有本事的尽管使出来,不管用什么本事。强者就是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