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变化?

时间:2010-2-3 专题:辛亥革命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变化?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了旧民主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了旧民主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了旧民主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结束了封建帝制,为后来的民主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楼上说的对,他带领中国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894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兴中会,响亮地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振奋人心的口号。1905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还制定了类似西方资产阶级宪法的《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伟大功绩,它的意义首先在于打乱了原有的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稳定下来,从而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来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共产党人林伯渠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说:
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辛亥革命的意义还在于从此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试想,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被推翻,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于是,中国人从这个事实中产生了信心:人民可以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的命运并不是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任意摆布的。思想的闸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从这些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胜利是巨大的。它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一位伟大人物。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只是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推翻了封建专制,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孙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季子。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孙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school)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于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次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倒数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孙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尝于1894年《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企图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准备筹划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最终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先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中山以志业相近,遂与辅仁会社接洽,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于是租定总会所一处,托名“干亨行”。2月20日,孙中山于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
2、革命期间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办(当时称为伯理玺德天,即president),孙为秘书。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
孙中山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失败作收,以陆皓东为首的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孙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同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inlondon),孙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1897年,孙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而失败,孙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改革命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9月,孙中山离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及代聘律师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孙中山之后到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活动宣传革命,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于1905年中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1883-1886年,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在日本结婚
袁世凯上台后,逐步实现其变共和为专制的阴谋。1913年3月20日,他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了二次革命,江西、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起兵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涣散,在袁军的进攻下,不到两个月先后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1914年7月,他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同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呜呼。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局面。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职,离粤赴沪。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箸述。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已经爆发。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前,孙中山先生的祖籍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那时在东莞孙氏与翠亨孙氏之间,不论是家谱(或族谱)文字记载,还是血缘关系认同,以及家族内部交往,都明确体现着家族源流关系。孙中山先生逝世几年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起初在东莞孙氏内部引起争议,继而在学术界出现分歧。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是在东莞员头山与上沙乡之间展开的,两地孙氏都认为孙中山的先祖是由各自所在乡迁往香山(今中山)的。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活动在当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东莞县政府为澄清事实也奉命参与调查活动,至1933年2月18日,由胡汉民、陈济棠、白崇禧、刘纪文、邹鲁、林翼中等组成的国民党西南委员会执行部作出结论,致函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称“总理始迁祖缔宗公确自东莞县上沙乡迁来中山县翠亨乡,至员头山乡孙姓系由赞礼公分枝,不能认为总理始迁祖”,这一结论与中山县翠亨、左孙氏认同的源自上沙乡的情况是完全吻合的。上述结论得出之后,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稍后,在学术界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起初,罗香林先生也接受孙中山祖上来自东莞的说法,但他后来又修正为“孙公上代,原住紫金,后迁东莞”,至1942年罗先生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问世前后,罗先生才完全排斥东莞而推断紫金为孙中山的祖籍。该书由民国社会名流孙科、邹鲁、吴铁城、陈立夫等作序(孙中山侄孙孙满称孙科、吴铁城两序系罗香林本人自拟),又得到蒋介石、于右任、张继等题署,特别是孙科先生接受了罗著观点,因而使罗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紫金说”一提出,当时的国民党党史会成员邓慕韩、钟公任、林一厂及莫纪彭、孙镜、许师慎等就提出反对意见,维护“东莞说”,孙中山的亲属也多数对“紫金说”持否定意见。然而,此时“紫金说”因得到“党国要人”的支持而带上了官方的色彩,因而他们的意见未能引起重视。到了60年代以后,中山大学著名孙中山研究学者谭彼岸、邱捷、林家有教授及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李伯新等同志,从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保存的文物出发,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开始全面审视孙中山的祖籍问题,并对翠亨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特别是民俗学调查,调查研究显示:“紫金说”证据不足,牵强附会,不足为信,而“东莞说”不仅符合孙家多数人一直坚持的观点,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证实。
跟许多农家孩子一样,孙中山在童年时就得上山砍柴,年龄稍大一点时,就下田插秧除草,有时还跟他的外祖父出海捕鱼。7岁时进私塾读书,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国古书,同时练习毛笔字。10岁他入陆家祠堂,学四书五经。孙中山勤奋求学,成绩突出。11岁时,他常在屋子门前大榕树下,听太平天国老兵讲述太平军抗清的故事。
孙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季子。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孙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school)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于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次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倒数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孙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尝于1894年《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企图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准备筹划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最终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先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中山以志业相近,遂与辅仁会社接洽,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于是租定总会所一处,托名“干亨行”。2月20日,孙中山于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
2、革命期间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办(当时称为伯理玺德天,即president),孙为秘书。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
孙中山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失败作收,以陆皓东为首的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孙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同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inlondon),孙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1897年,孙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而失败,孙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改革命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9月,孙中山离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及代聘律师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孙中山之后到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活动宣传革命,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于1905年中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1883-1886年,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在日本结婚
袁世凯上台后,逐步实现其变共和为专制的阴谋。1913年3月20日,他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了二次革命,江西、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起兵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涣散,在袁军的进攻下,不到两个月先后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1914年7月,他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同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呜呼。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局面。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职,离粤赴沪。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箸述。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已经爆发。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前,孙中山先生的祖籍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那时在东莞孙氏与翠亨孙氏之间,不论是家谱(或族谱)文字记载,还是血缘关系认同,以及家族内部交往,都明确体现着家族源流关系。孙中山先生逝世几年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起初在东莞孙氏内部引起争议,继而在学术界出现分歧。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是在东莞员头山与上沙乡之间展开的,两地孙氏都认为孙中山的先祖是由各自所在乡迁往香山(今中山)的。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活动在当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东莞县政府为澄清事实也奉命参与调查活动,至1933年2月18日,由胡汉民、陈济棠、白崇禧、刘纪文、邹鲁、林翼中等组成的国民党西南委员会执行部作出结论,致函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称“总理始迁祖缔宗公确自东莞县上沙乡迁来中山县翠亨乡,至员头山乡孙姓系由赞礼公分枝,不能认为总理始迁祖”,这一结论与中山县翠亨、左孙氏认同的源自上沙乡的情况是完全吻合的。上述结论得出之后,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稍后,在学术界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起初,罗香林先生也接受孙中山祖上来自东莞的说法,但他后来又修正为“孙公上代,原住紫金,后迁东莞”,至1942年罗先生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问世前后,罗先生才完全排斥东莞而推断紫金为孙中山的祖籍。该书由民国社会名流孙科、邹鲁、吴铁城、陈立夫等作序(孙中山侄孙孙满称孙科、吴铁城两序系罗香林本人自拟),又得到蒋介石、于右任、张继等题署,特别是孙科先生接受了罗著观点,因而使罗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紫金说”一提出,当时的国民党党史会成员邓慕韩、钟公任、林一厂及莫纪彭、孙镜、许师慎等就提出反对意见,维护“东莞说”,孙中山的亲属也多数对“紫金说”持否定意见。然而,此时“紫金说”因得到“党国要人”的支持而带上了官方的色彩,因而他们的意见未能引起重视。到了60年代以后,中山大学著名孙中山研究学者谭彼岸、邱捷、林家有教授及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李伯新等同志,从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保存的文物出发,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开始全面审视孙中山的祖籍问题,并对翠亨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特别是民俗学调查,调查研究显示:“紫金说”证据不足,牵强附会,不足为信,而“东莞说”不仅符合孙家多数人一直坚持的观点,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证实。
跟许多农家孩子一样,孙中山在童年时就得上山砍柴,年龄稍大一点时,就下田插秧除草,有时还跟他的外祖父出海捕鱼。7岁时进私塾读书,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国古书,同时练习毛笔字。10岁他入陆家祠堂,学四书五经。孙中山勤奋求学,成绩突出。11岁时,他常在屋子门前大榕树下,听太平天国老兵讲述太平军抗清的故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