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辛亥革命有历史意义吗

时间:2010-2-3 专题: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真的那么大吗
我不知道楼主为什么会这样问,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史上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它的意义!有进步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即便是楼主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于历史,或多或少都有意义存在!更不用说辛亥革命了!初中的教科书上应该就有辛亥革命的记载,高中时的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是必学的嘛!
那我就来讲讲我个人对于辛亥革命的理解,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暴力手段进行的一次武装革命!这关于它的评价,以下是我在回答之前一个网友问的“为什么说资产阶级革命的辛亥革命失败了”中的分析!

辛亥革命,从狭义上讲,是取得了胜利的,从广义上讲,它是失败的!
说它胜利,是因为从狭义上讲,辛亥革命的胜利指的是武昌起义的胜利!它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结束了实行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还有就是此后,又由此成立了中华民国,还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法:《临时约法》。但它还有个很大的贡献就是,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正是由于它深入人心,所以导致后来无论是张勋复辟还是袁世凯的复辟,都再也不能成功,只会收到国人的一致反对而宣告失败!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没有改变中国现有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现状: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这一点也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所在,也是所有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在!他们具有革命性,也具有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妥协性!这就是他们所具有的两面性。
辛亥革命也是以孙文被迫辞职,袁世凯直接在北京接任大总统的失败结局告终的!致此,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后《临时约法》也被废除,之前为防止袁世凯独裁而制定的责任内阁制也被袁世凯利用!想逼袁世凯离开北京老巢,前往南京就职而好加以限制的计划也破灭!
在我看来!辛亥革命还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袁世凯,正是通过截取辛亥革命的成果,袁世凯一步步爬上权利的顶峰,导致了复辟,从他开始也间接导致了中国后来军阀混战的局面!他是中国近代军阀的鼻祖!
还有就是,从《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的内容上看,辛亥革命都是带有局限性的!
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注定了辛亥革命广义上的失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标志着封建社会向旧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历史伟大功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至少结束了一种制度。意义大小本是相对的。
不是纯官方评价,请看这里:
http://post.baidu.com/f?kz=18104747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