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清朝割据地图及具体被哪个国家割据

时间:2010-2-5 专题:唐朝藩镇割据
清朝割据地图及具体被哪个国家割据
讲起藩镇,也得提起前半世英明神武、后半世昏庸暗弱的唐玄宗李隆基。正是他在位期间,首创“节度使”的实际官职,在唐境内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究其初衷,本来是防御异族入侵,不料结果是引狼入室,唐朝自己委派的节度使本人倒首先敲响了盛赫唐朝的丧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首举叛旗,以十五万铁骑把整个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并没有削夺蕃镇的权力,当时不是不做,而是不能。当其时也,无论朝廷上下内外,都已经意识到藩镇的弊害,但由于国家久经战乱,兵士战斗力不强,积贫积弱,对于田承嗣等安史余孽不仅不能一鼓摧垮,还得对他们进行好意安抚,惟恐其忽然“跳梁”又起祸端,只能趁坡下驴,授以节度使之职。本来,唐廷是想等日后恢复元气后再“秋后算账”,没想到尾大不掉。数位有地、有兵、有钱、有权的藩镇统治者们割据一方,时附时叛,见势而为,完全成为雄霸一方的土皇帝。老节度使死了,朝廷根本没有能力自上而下行使权力任命新人,而是由节度使自己传之子孙或由原来藩镇的部将自己定夺人选,最后走个形式“上报”中央,唐政府只能做做样子依藩镇之意“诏许”。

  唐朝的藩镇割据,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藩镇割据的成型时期——唐代宗初年至唐德宗末年(公元763—805年);
二、藩镇割据的摧败时期——唐顺宗永贞元年至唐宪宗元和末年(公元806-820年);
三、藩镇割据的死灰复燃时期——唐穆宗初年至唐懿宗末年(公元822-872年)
四、藩镇割据的内斗时期——唐僖宗乾符年间至唐亡(公元874-907年)
我认为唐朝的藩镇割据是府兵制度造成的,该制度导致一府的最高长官拥有行政和军政的所有权利,如遇雄主(李世民)还能压制各地藩镇,遇到昏庸的皇帝就无法镇压藩镇的野心,这就是唐朝为什么藩镇割据时烽烟四起,皇帝没有足够的兵力压制的主因.而除此以外,我还觉得唐朝的选拔人才制度有关,虽该朝沿用隋朝的科举取仕,但当时的朝政仍无法摆脱世家推举制度,而世家推举的人才心中只以家族为第一效忠对象.
秦王?---孙可望(?—1660),陕西米脂人,小名旺儿。张献忠义子,号称“一堵墙”。膂力过人,骁勇善战,深受大西政权领袖张献忠喜爱,封为平东将军,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皆为献忠义子。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死于西充,余下五六万起义军由孙可望与李定国继续领导。可望率领大西军数千人南走,攻克遵义、贵阳,进屯云南,作为抗清根据地,顺治六年,孙可望致书南明永历政权,愿“联合恢剿”,与南明政权抗清。顺治八年(1651年),为谋封秦王,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派兵入贵川,尽收南明诸军残部。孙可望移永历帝于贵州安隆。孙可望残暴善妒,与李定国不和,定国屡建战功,孙可望恐定国威重难制,欲去其兵权。顺治十四年(1657年),从贵州引兵入云南,攻李定国部,因部将倒戈归李定国,孙可望大败,率部属六百余人降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病死,一说为清军射杀。



恭顺王----孔有德(?—1652年),明末清初武将。辽东(今辽宁辽阳)人。明末任参将,矿徒出身,曾是辽东海盗,后投效毛文龙,与尚可喜被称为“山东三矿徒”,毛文龙后为袁崇焕所杀,其旧部由副将陈继盛统辖,不久,参将刘兴治在皮岛叛乱,杀陈继盛等十余人,总兵黄龙随即赴皮岛镇压。天聪七年(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不服黄龙统辖,率部来投登莱巡抚孙元化。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率清兵攻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祖大寿围于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然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哗变。孔有德在登州发动吴桥兵变,自号都元帅,孙元化忠于朝廷不愿称王,孔有德放他逃离登州。明朝派兵镇压后,投降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恭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入关后,随多铎追剿农民起义军,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顺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永历政权。五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广西。九年,被李定国围困在桂林,兵败自杀,朝廷破格予以厚葬。孔有德的尸体被李定国焚骨扬灰,清廷为孔有德建衣冠冢。惟一幸存的女儿孔四贞,则被孝庄皇后收为养女,立为皇妃。



平西王----吴三桂(1612年—1678年)。明辽东人,祖籍高邮,字长白,锦州总兵吴襄子。以父荫袭军官。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北京危急,崇祯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

吴三桂奉旨入卫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三桂则引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于是发兵二十余万,4月13日,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为清军先驱,镇压陕、川等地农民军。后会同多铎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处死。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形成割据势力。由于他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大元帅,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同年在长沙病逝。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靖南王---耿精忠(?—1682年),中国清朝靖南王,为三藩之乱的参与者之一。耿精忠为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的长子。耿家先世为山东人,被迁至辽东盖州卫。耿仲明先为毛文龙辖下参将,毛文龙为袁崇焕所杀受后降于努尔哈赤,顺治初从多尔衮入关,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后,子耿继茂袭爵。1671年耿继茂卒,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耿精忠与肃亲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硕额附。继位后,左右由于谶纬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谣,耿精忠便劝令部署将士以待变。1673年闻尚可喜将撤藩归辽东,耿精忠与吴三桂为试探朝廷态度亦具疏请撤,清圣祖允许。吴三桂起兵时,招耿精忠共同起事,于是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蓄发易冠服,与吴三桂合兵入江西,并且邀台湾郑经由海道取沿海郡县为声援,一时兵势甚盛。

耿精忠叛乱时,康熙命康亲王杰书、将军赖塔分由浙江、衢州讨之。郑经以耿精忠未遵守约定,迳取漳州、泉州二州,纳其降将。耿精忠见大势已去,遂降清。1680年郑经败回台湾,耿精忠请入觐,康熙令三法司按治囚禁。1681年云南平定后,次年耿精忠被磔于市。




平南王---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符吉,号震阳,祖籍山西,后至辽东。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随父从军,为明朝戍守边关。后弃明投金,随清军入关作战,顺治六年(1649年)官封“平南王”,与耿仲明进军广东,大破明军。后留守广东。尚可喜在广东私市私税,“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守广东。朝廷以尚之信跋扈难制,遂诏撤三藩。吴三桂、耿精忠起兵,尚之信响应。康熙十五年(1676年)为尚之信软禁,一月二十九日在广州忧愤而死,归葬海城市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

生平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生于辽宁海城;
1623年(明代天启三年)从军;
1634年(天聪八年)举义,弃明归顺后金;
1643年率部起义,弃明投金,因战功显赫,部队被封为“天助兵”;
1644年,尚可喜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
1645年挥师湖北;
1646年出征湖广;
1649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赐金册、金印;
1673年末,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反清,耿精忠举兵响应。吴三桂致书尚可喜,劝其反清。尚可喜将吴三桂的劝反书呈报给朝廷,以表忠心;
1675年,朝廷加封尚可喜为平南敬亲王;
1676年2月,尚可喜儿子尚之信参加了反清,尚可喜被软禁,尚可喜在广州忧愤成疾而死,时年73岁;
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遗嘱,归葬海城;






下面这个无关,但有点意思
-----------------------

李定国(1621年-1662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南明武将。字鸿远,宁宇。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

能征善战,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以宽慈著称,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为张献忠义子。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张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率大西军余部入贵州、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永历元年(1647年)与孙可望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并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

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大西军北伐,李定国率东路军,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又击败吴三桂,收复广西;大战湖南衡州,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尽复湖南。一时间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但后来被孙可望所嫉,造成两人分裂,被迫退入广西、云南。曾与郑成功相约会师五羊(今广东广州),由于郑军屡误约期,加之瘟疫流行,连战连败,没能成功。后被永历朝廷封为晋王。十一年,击败孙可望,继续坚持抗清斗争,保卫桂王政权,但因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故屡遭失败。次年,退出昆明。后护送永历帝入缅甸,独自率军返回。后缅甸方面将永历帝送还给吴三桂。李定国得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

李定国于四川人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






“嘉定三屠”则是李成栋部所为,从头到尾都是“伪军”犯下的罪行,而这个李成栋,降清后又反清,叛弘光朝又投永历朝,身份经“汉奸”而为“义士”,所以被当时乃至后来的人宽厚地谅解了。(“以大局为重”嘛,呵呵,相比之下,人命又值几个钱?)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国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尔衮颁发了“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责重罪”。

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如同当时江南很多城镇一样,南京投降后,嘉定也曾“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竞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揭于门,旋缄邑篆并册籍上于郡”。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继骚乱,地方官和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嘉定总兵官吴志葵响应,逐走清政府派来的县令,占据了城市。当时,李成栋正在追剿占据崇明的明军残余势力,闻讯从吴淞回兵镇压,嘉定第一屠开始了。

七月初一,两军会战,因为吴志葵的那点正规军已经投奔崇明去了,当地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拥挤堵塞,属乌合之众,毫无纪律,更谈不到组织和战斗力了,李成栋虽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兵。一开战,李成栋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败而回。李成栋以大炮攻城,“终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明人朱子素的笔记《嘉定乙酉纪事》载“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嘉定乙酉纪事》,下同)。李成栋则“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了。

杀戮的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李成栋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五十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占控制了嘉定。“乡兵复聚,遇剃发者辄乱杀,因沿路烧劫,烟焰四路,远近闻风,护发益坚。”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因嘉定居民闻风逃亡,这一次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尤其是外冈、葛隆二镇,因为组织乡兵进行了抵抗,几乎被烧杀殆尽。此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吴淞守军将领冯献猷部下,随冯投降了李成栋,但这是一次无望的起义,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栋恼怒,嘉定也再遭浩劫,连平息吴的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这是嘉定第三屠。

经过嘉定三屠,从此“远近始剃发,称大清顺民云”。野蛮的血腥终于压制住了反抗的余波,李成栋因为平定江南卓著,被允提拔为江南巡抚,但不久他又调往东南平定南明隆武朝,可谓战功累累,只不过江南巡抚这个更有诱惑力的职务被另一降将刘良佐替代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成栋降清之后,作为多铎的先头部队,充当过攻打扬州的前驱,“扬州十日”他同样有份,只不过已无法考证其在扬州城究竟有过多大份量的屠城作为了,可以说李成栋实为不可饶恕的民族罪人。至于其后来投明反清,无非是感觉老被当枪使,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永历的许诺更有诱惑力而已,事实上在他归降永历之后,也一度把持过南明军政大事,但败亡的更快。此等反覆小人,败不可叹,死不足惜。

以朱子素的《嘉定乙酉纪事》结尾作结:“以予目击冤酷,不忍无记,事非灼见,不敢增饰一语,间涉风闻,亦必寻访故旧,众口相符,然后笔之于简。后有吊古之士,哭冤魂于凄风惨月之下者,庶几得以考信也夫。”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本来清军攻占嘉定时,嘉定曾像南京等地一样“结彩于路,出城迎之”。但由于后来清朝开始下达剃发令,结果导致当地人民的不满。嘉定总兵吴志葵起兵逐走清政府派来的县令,占据了城市。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将领李成栋闻讯,开始进行镇压。李成栋决定以大炮攻城,至初四嘉定城破。随后,李成栋下令屠城,许多平民遇害。是为嘉定第一屠。

李成栋离开后,嘉定人朱瑛聚集民众再次控制了嘉定。于是李成栋闻讯后派部将徐元吉进行镇压,城破后对乡兵进行了残酷屠杀,其中外冈、葛隆二镇的情况最为严重。是为嘉定第二屠。

后来,嘉定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不久被镇压。这使得清军将领李成栋极为恼怒,结果嘉定再遭浩劫,数万平民也受到连累。是为嘉定第三屠。

经过李成栋的三次屠杀令,嘉定反清运动基本平息下来。

三藩啊: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
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好像没了清朝统一中国后,三藩拥兵自重。吴、尚、耿3人作为明将在投降清朝后,为清王朝定鼎华夏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分别被封王
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
清初三顺王是清太宗时册封的,当时的情况是: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时称三顺王。

这三顺王是清朝汉人封王的起始点,三顺王都是有自己的军队的,孔有德和耿仲明先是在山东造明朝的反,打了一年,实在打不过明朝,最后突围渡海与清朝合为一家。

太宗对孔、耿的到来十分重视,以抱见礼相见,以视信任。

由于对孔、耿的统战工作作得很好,不久,孔、耿的同乡好友,明将尚可喜也宣布起义,投向清朝。

后来清太宗改后金为大清,正式称帝的时候,就加封他们三人为王,地位与满洲、蒙古亲王等同,拥有议政大权以及自己独立的军队。

之所以有这要的地位,是因为,三顺王的军队本来就是自己的,只是没有自己的地盘罢了,三顺王承认清帝是皇帝,但自己也要保留一定的自治权力,严格的说,三顺王与蒙古贵族和清朝的关系一样,是一种结盟的关系,,满蒙汉三族的贵族联合起来,建立了清朝,皇帝是爱新觉罗家的,但王、贝勒,却不一定是他们家的,因为本来大家就是各有各的势力,联合并不等于是吃掉和投降,原来的地位和利益不仅要保留一部分,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要提高,大家要都得好处,才能团结一心。

随着清军南下入关,直至横扫南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也为权宜之计。

康熙撤藩平叛后,直至清朝结束再没有封国过一个汉人王爷了。


  有四个.他们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

八戒笑笑:
      好!好!好!除以上四王外,还有孙可望,他被封为“义王”。还有“僧格林沁”和“福康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