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观后感(贞观之治)

时间:2010-2-5 专题:贞观之治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一首《沁园春雪》对历史任务建立的丰功伟绩一笔带过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显示出毛泽东带领中国革命军建立恒古未有成就的雄心壮志。且不谈中国当今社会繁荣景象,揭开封尘的历史。让我们回到一千年前的唐王朝,走进贞观年间,中国最鼎盛时期之一,回首李世民是怎样励精图治使一个历经百年战乱满目疮痍的封建王朝改造成一个国泰民安威震四宇的盛世局面。
至东汉末年三国纷争到隋经二世而亡,再到李渊平定中原建立唐王朝已有几百年的纷争,百年战乱使得民不聊生,国家百废待兴,武德九年;才华横溢的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切不谈他是怎样杀兄弑父成为一国之君的。但他是济于一身的才华,身系利民的疾苦才不得已而为之的。贞观二十三年的治世,李世民从来没有像其他君王一般虎头蛇尾。即使国家繁荣昌盛他也毫无淫腐生活。一直善始善终,这样才落得千古流芳的美名,也成为许多封建王朝君主学习的榜样。那么他是怎样带领他的群臣治理他的国家的呢?出现贞观盛世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敢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贞观元年,突厥首领颉利率军二十万南下直攻长安,年轻的唐王朝因刚刚经历隐太子之乱,再加上国力微弱,不得不以国库所有的财宝赠予颉利求和,即在便桥盟誓,这一辱似的李世民暗下决心发展经济,操练军队以备雪耻,虽是没大耻辱但李世民相当理智,而是发现问题,努力发展农业,团结人心,卧薪尝胆四年之久,贞观四年颉利蠢蠢欲动,李世民决心“不胡马度阴山”举全国之力再扫除边塞,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一步,打败突厥为唐王朝施行大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这一点可以看出李世民忍辱负重,成就大事。
善于用人。李世民的宽大使许多穷门子弟有了为国效力的机会。而李世民是一位善于用人的贤明之君,在其身边就有像房玄铃..魏征这样的文臣。有李靖.侯君集这样的武将。房玄龄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千古明相,他和杜如晦被传诵治国安邦的好手史称房谋杜断。魏征则是寒门出生,但他满腹经纶,始被李世民惜其敢于谏言,赦其罪并让他当了谏议大夫,魏征不负众望,直谏但时之利弊,他的“谏太宗十疏”也成为佳作,李世民对其的评价很是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而这里的人是指魏征。其他3位大将军更是立了赫赫战功为稳定边塞。保卫王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这样因为李世民善于用人而择了学多人才,这样才使得那样的人治社会中有了好的基础。
心胸豁达。善听谏言,李世民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我认为他最大的优点在于他的胸怀宽广,魏征曾经骂他不如桀纣,而他没有像其他君王一样杀了像这样臣子而是反省自己的过失。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他的心胸宽广,更重要的是他身系百姓疾苦以天下苍生为念,贞观初年出现前所未有的旱灾,许多百姓闯关逃荒,而李世民得知天下大荒,自己便带头一日食二餐,让王孙贵族的口粮让给饥民,千古帝王,悠悠岁月,能够作到这样君王恐怕没有几个,屈指可数。他善听老百姓的疾苦,善听百官的谏言,时常告诫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鼓励文武群臣指出自己的错误过失。正因为有李世民自己的时刻警醒自己,以及善听忠言才保证了朝纲的稳定和治世的维持。
眼光豁达。有先进的外交思想,在封建王朝每个人的心里只有三纲五常,礼学典制,思想保守,而李世民则不同他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重启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的交往。在世实有大批不同肤色商人商贸交易达到空前的繁荣朝廷还出现了许多不同民族的官员。有阿史.那思摩等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官员,商贸的交往,官员的融合促使各民族更加团结,也加强了对各少数民族管理。这样便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从而解决了边疆动乱的局面,无疑折实李世民外交手段的成功一笔。
贞观二十三年的治理,使唐王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繁荣之邦,政治上,改革募兵制,施行府兵制减少了农民的负担政通人和,人才济济,国家稳定,疆土辽阔,农民安居乐业。经济上,对外贸易不断加强,纺织业空前发展,经济重点开始南移,海上贸易不断加强,出现许多商人。文化上,文化生活异常丰富,诗歌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散文创作也达到一定顶峰。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有玄奘西天取经,曾一行北渡日本。日本从这时在中国学习了许多治国方略,和汲取了许多文化营养,社会上夜不闭户的治安局面,尤为值得提出的唐朝贞观时期的人思想开始开放,逐渐活跃起来,人口总数、达到汉时代的三倍,每年以七万户增长。贞观二十三年的辉煌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更是不可磨灭。其一它是汉朝之后再依次达到巅峰局面。其二.他的治世为开创开元之治以及以后封建王朝的治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次写《贞观之治》读后感我并不是在这里复辟封建思想,而是就事论事而已,我任务“贞观之治”中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索,去探讨。
首先对一个国家而言,只有和平才能有发展,虽然贞观前几年战事比较多,但李世民深知只有稳定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提升国力。所以今天提出的“稳定压倒一切”这里关系国家兴亡的最后诠释。第二。对一个国家而言,闭关锁国只能落后挨打,贞观二十三年,不断加强与世界的交往,学习到了学多先进文化,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今天的“改革开放”之路必须一如既往走下去,不但要学习先进的国外知识和技术,也要学会展现我们中华民族泱泱大邦的胸怀。
对于个人来讲,从《贞观之治》中,特别是从李世民身上要学到的东西。一.要有心系天下.“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二要有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勇气。三.要有虚心听取意见,宽以待人的思想品质。
一部《贞观之治》将永声历史.让读者去评说,让世人去缅怀,让世界去学习。
《贞观之治》观后感自行删节!!!!
今天看了孟宪实教授讲的《贞观之治》第10章,整个系列今天结束,因为第一历史是无法还原的,所以只能象听故事一样对《贞观之治》了解一点皮毛。中国人一直以来以唐人自居体现的是贞观时期的典范,中国历朝历代还没有超越的典范。各朝的开国皇帝都喜欢和唐太宗做比较,《贞观之治》人们最喜欢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来描述,是不是真的这样子?这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不过还是说明《贞观之治》风气很好,主要表现在君臣之间很默契,有一群具有时代感、责任感的直接领导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种今日我所做当为后世楷模的心境。腐败基本无从谈起,很多名臣、大臣到死的时候一贫如洗,家里连放得下一口棺材的大堂都没有,皇帝都感动得要花钱为他们办理后事,这样的一个团队能不成为万世人景仰吗?那是不可能,所以今天我就做了一个几个朝代有限的对比,如果是历史学家面前的话算是献丑了。

朱元璋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但很残暴,为了太子标顺利登位而清理不少人,其中很名的胡惟庸案、蓝田案,杀人之多之狠可谓除了秦始皇之外我想不到谁,经济上不算是一个特别成功的人,从周庄万三故事来看就知道,重农轻商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并把《孟子》里面86条有关“民重”思想全部铲除,最名一句的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知识分子背后的笑话肯定是不少,只是当时的文字狱太厉害了不敢言,朱元璋还敢拿唐太宗作为一个比较,简直就是笑话,无论是武功文治,还是胸襟都无法相比。他最有比较的资本是腐败很少,与当时所制定的法很严有关。中国人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一点中国人非常乐意接受,梁如果是正的不歪,哪怕梁小一点也可以支撑起整个房子,因为中国是多元文化传承,都是一个国家的形式保持着,所以有些东西我也解释不清楚,只能说杜绝腐败绝对是中国人成败的关键,中国人个个是一条龙,但是如果遭到腐败问题的时候就混乱,历朝历代都是屡试不爽的,可以看一下每朝开国那段时期,个个都是一条心成就着一个时代的兴旺。

朱元璋凭着乱世用重典,成功对开国当时做到平稳过渡也算是不易,你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严于克己就是非常了不起。可能是纳柬方面差一点,民生的经济问题差许多,所以在这个问题,朱元璋和唐太宗比的话,相差一截。

清朝的康熙也算是千古一帝,在位时间最长,(中国皇帝中实际掌权最长是乾隆,只是当时乾隆认为不能超过康熙,所以提前一年退位,但退位后还实际掌权3年),康熙一生事迹太多,我以为他自称千古一帝最自豪的是刚亲政就智擒鳌拜,扫除朝中的障碍铺平道路,(随便说一下鳌拜在康熙四十年,康熙就后悔对待鳌拜的不公,想鳌拜的后人出来做官,雍正朝鳌拜被封为一等超武公,是清朝最高的荣誉,可是鳌拜对清朝的贡献,现代鳌拜的后人姓金,可以看一下纪连海的《鳌拜传》。)比起唐太宗的晋阳起兵18岁还要年轻几年,这也是唐太宗经常自诩年轻18岁就成大事,24岁定天下与前各朝无人可比的。康熙这一生征战的功绩也是史无前例的,由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一个大民族汉族当时情况来说,不可避免的文化上的冲突是最严重的,其中最有名最厉害的文字狱都是鳌拜搞的与康熙无关,康熙年间还是有的但小得多。康熙我认为就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唯一的一个小污点,这是他无法避免的,因为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在这种镇压平定乱世情况下,他是无能为力了,在后来平定天下的时候非常注重满汉一家,甚至从小他就是学汉人的文化和汤若望教的今天所说的理科知识长大的,他的一生如果没有太多无法一下逆转的历史、文化包袱,绝对可以和唐太宗相媲美,也许正是这些苦难使人成长,我甚至认为在文治方面正因为他的所遇的困难,我比较喜欢康熙。

以上所说的都是我们现在看不见的,惟一还能看见的是毛泽东时代遗留下的人还大有多人在,毛泽东“武功”了得,这是谁也没有办法否认,正凭着“武功”平定了天下,毛泽东在文学方面也是非常有成就的,但是文学再厉害也不一不定文治了得,他走的路线很多都是按照古代经验来治理国家,重农轻商,搞现代的性质的文字狱,把文化分子当成臭老九,直接损害了资本阶级的利益,乱世也用重典。在毛泽东当政时期腐败几乎就没有,甚至外国的书评价连娼妓等等这样的事情也控制了,有点象朱元璋时期的特点,说明历史总是相象相似的。但是他的不幸是对那时候国际环境不了解,全球化的开始没有把握住机会,1961年刘少奇首先提出的改革开放就没有顺利的进行下去,这一套模式如果在当时运用下去,中国现在必定是一个比日本还要强大的国家,我们可以看一下周围上了年纪的人,那种时代感、责任感,做事有板有眼实在太多,只是大锅饭把这些人搞得出工不出力,这是制度使用的问题,不是人本身的问题,红旗渠精神,知青精神,还有当代各地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好,现在完全还可以感觉这一代人的高贵品质,只是当时没有运用好,造成的失策绝对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那个时代文治不行,这段时期的文治已经有太多的书评价了就不多说了,我说的也不一定准。什么功过我觉得现在来说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样继承父辈那种时代的精神,只有这种精神的存在才有可能再创一个时代的辉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