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是必然的吗

时间:2010-2-10 专题:赤壁之战

赤壁初战后,曹操下令连接战船,是其水军葬身火海的主要原因
当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曹军东下与孙刘水师相遇于赤壁时,初战就被联军打败,其原因是曹军已染上疾疫,这就必然要动摇其军心;加上经过初次交锋,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经不起风浪颠簸的弱点已大大暴露,这时大概就有谋士向曹操建议应尽快把小船都连锁起来,以利于发挥北军的优势。而恰好北岸曹军所采取的这一行动很快就被驻守在南岸的黄盖所望见(须知此时江水已大大低落,江面自然缩小,因而使黄盖能够清晰地看到曹军这一新的举措)。这就诱发了黄盖向周瑜献火攻之策。《周瑜传》云:“权遂遣瑜与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这说明黄盖的火攻计和诈降计是交互为用的。但《三国志通俗演义》却写成是诸葛亮、周瑜最早提出用火攻破曹之策,而《三国演义》又杜撰诸葛亮的十六字诀:“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云云。当然,要用火攻就需要有顺风与之配合。设想当时如果刮起的并不是东南风而是西北风,那黄盖放火,将只能使自己的船只首先化为灰烬。无怪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就是讥讽周瑜因偶然遇到了顺风,才得以侥幸成功的。
可是杜牧忽略了黄盖的成功,还在于他用了诈降计。由于当时人们尚无预测气象的条件,黄盖设计时,也决不会料到决战之日会陡起东南风。他以为只要诈降得逞就有了胜利的保证。而恰好黄盖的诈降书又写得入情入理,故而曹操信之不疑。这就便于黄盖的快船冲入曹营内部放火。然而黄盖用来放火的船只,据《通鉴》所述只有十艘,而曹军的“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如果曹军船舰不曾连锁起来,而是可以各自单独行动的话,即使黄盖诈降之计得逞,曹军也只是部分船只着火,而其他的船舰仍可以在大江中自行逃散,不至于被殃及。可见曹操此次的失败,是由于他忽略了连结船舰不利的一面所导致。可见在战前曹操身边向他建议连接船舰之策的某一位谋士,对曹军此次的大败不能不负有一定责任。
不仅此也,曹操此次自江陵东征时谋士贾诩就曾谏阻。《魏志?贾诩传》写道:“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饷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不可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但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贾诩之言为然。他写道:“于是韩、马之徒,尚狼顾左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何抚安之得行?”裴氏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他还指出:曹操“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凯风”系指东南风,易知。裴氏把曹军的传染病作为偶然导致曹操失败的两个原因之一,也很有见地。
那么曹军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呢?1981年《中华医史杂志》和《文汇报》均曾载文,以为是血吸虫病。但我则认为是流行性脑膜炎;理由是这种病多流行于冬春之际,且一经爆发,传播极其迅速,而且大多数病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必死无疑。按《武帝纪》云:“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乃引军还。”又《孙权传》云:“瑜、普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饥疫死者大半。”又《武帝纪》裴注引《江表传》:“周瑜破魏军,曹公复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疫病,孤烧船自退,使周瑜虚获此名。’”可见意外的烈性传染病也是曹操失败的客观原因。


其实有另一种说法(我们历史练习册上说的)曹军因为不习水战,又水土不服,军中瘟疫流行,曹军又遇了黄盖的诈降,曹操知道战下去必败,又不想把那么多船白白送给孙权,就偷偷放火烧了自己的船阵,带领将士逃走了


有他的必要性,各方面的原因都有,很多方面,太多了,一下两下说不清楚,看看这个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22710.html?wtp=tt,希望对你有帮助,还有问的么~~

有必然因数在里面,他的疑心太重!

对水军投降将领“蔡瑁,张允”不信任,中了东吴周瑜反间记

误信假意投靠的庞统的连环水船计谋,翻了水军的大计(有上面二人在的话,必定会反对)

不懂天象,被火烧连营。

(以上是文学方面的理解)

至于正史上第一北军不谙水性第二联军以逸待劳第三呢黄盖的火攻计也是很重要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