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廉颇在长平之战中所采取的战略是否正确?

时间:2010-3-12 专题:长平之战
众所周知,廉颇在长平之战中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和秦军相持了一年多,几十万人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和军费,赵国本来就不富强,经不起这样的消耗,请问廉颇的战略正确吗?
这是赵王的错,如果他也想守决不会把廉颇换下来,赵括知道他的使命速战速决,于是才冒陷进攻,这才中了秦军的圈套.不过赵括也不是毫无军事经验,直至赵军断粮一个月后还能组织起有力的反击,如果是坚守的话就是白起也不可能前进一步.看看三国时的陆抗就是不听孙亮的进攻命令才被换掉的,结果吴军首先进攻实力比自己强的晋军才被打败的,这和长平之战很相同.这说明首先近攻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决非上策,只有利用地利节节防御才是上策,廉颇不是久持不战而是无法打败秦军,赵括一来只能服从赵王的命令与急于决战的秦军决战这才被秦军打败.
本身打长平之战就是战略决策的极端错误,就算不换赵括,失败也是必然的。根子不在廉颇或赵括头上,而在当时的赵国统治者。
在当时,赵国国力不继,军队装备不及秦国精良,采取防守策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较稳妥。
你好,你的这观点很新啊,仔细想想很有道理!这让我又有些想法.就是换赵括并非反间计那么简单.试想如果以当时赵国的实力是经不起持久战的,而秦国希望速胜,但白起也有打持久战的想法!因为秦是有这个实力的!结果实际是赵国换帅,并发动进攻.我想两家都想速胜,持久战对秦有利.对赵不利.试想廉颇再相持一年,即使不换赵括也会什么李括,白括结果赵一样失败!可不幸的是赵括等上历史的舞台
呵呵,军事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并非是一些简单可以重复操作的手艺活,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或许可以从父辈处学习到,但是父辈的实战经验就不是单单学习就可以获得的。

比如赵括,其学习能力应该堪称一流,即便他父亲名将赵奢在口头上也说不过他,而且在与赵王的面试过程中想必也不凡,不然绝不会委以重任,即使在长平,被围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收拢军队不溃散,与秦军决战至死,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那么赵括的问题在哪里呢?还是“纸上谈兵”的问题。赵王召见他时,问行军打仗的事情,他回答说:除了白起,谁我都不怕。加之秦国反间计在前,于是赵王就派他上前线了。赵王固然要为决策负责任,但赵括呢?明知自己不如白起,干吗还要承揽军务?难道他真的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秦国不会派白起来长平?经验教训啊……

历史已经盖棺定论了,当然会存留有许多令人扼腕的遗憾,如果……如果……如果能改变一两个条件,历史就会改变吗?我想不会的(哈哈,至少在影视剧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倒是未来可以被改变)。我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以此幻想,通过改变过去来影响今天:而是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努力做好今天的事,以求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这世道只有事实最有力,其它说啥都白搭。赵军在廉颇手里没完,但到了赵恬手里完了,就没悬念了。可要是赵恬阴差阳错真的把秦军击溃了,那廉颇就是守住了,历史评价比张国涛也好不到哪儿去。
你要想到秦军的粮草还要大部分从本国运
更费
更拖不起
廉颇在长平之战中所采取的战略是否正确?这么做是先保自已不败,这是前提,另外,有一点值得考虑的是,你守一方,比进攻方得占有利地势,在前提上并有利,因为电视介绍过,赵国有地利,有实力,赵国是秦军最强大最直接的对手,赵国有地利,足可以以此把对方的攻势化解。只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说,战争的苦果是战争各方共同要品尝的。赵国如此,秦国也一样,秦军所要负出的比赵国还要多。赵军失利是在于主动攻击,中了秦军的口袋阵,四十万大军全都被包围的情况下战败的。主力被秦军全部包围吃掉。赵国比此进入战国最弱的国家的行列。四十万大军!!可是赵国的正归军精锐部队。从战争的结果来看,秦军的损失也很大,说明战争的激烈性。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后勤被断,赵国一定不会败给秦国。所以说,早期的战略是正确的,但是后期的战略也不能说全是错的。只能说秦军比赵军更高一筹。回答完毕。
廉颇的战术肯定是对的。赵括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赵国的失败。说到底,秦国能战胜赵国并统一六国,并不是靠几个有才能的大将,如白起、王翦等,而是靠其雄厚的国力。所以有人莫明其妙地崇拜白起,冠之以“战神”,在下颇不以为然。如果换了廉颇、李牧,尤其是李牧去秦国,他肯定比白起、王翦打得更出色。换了白起、王翦等去赵国,赵国肯定不会统一六国,说不定亡国的时间还会早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