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长平之战按照廉颇那套打法赵国也会必败吗?

时间:2010-3-22 专题:长平之战

从当时的局面来看,秦强赵弱,赵军在局部战斗中是吃亏的。这一点无论廉颇还是赵括都无法改变。

史料: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因为秦和赵在上党地区的对峙已经持续了3年,秦国始终是保持着进攻态势的。说明赵国是无力反击的。以廉颇的打法,赵国能保住半个上党,也就是少水上游和丹水以东地区,但士兵的伤亡和赵国兵力国力的牵制和消耗是少不了的。

史料: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其实评价赵军长平之败,最大的问题不是战斗失利本身,甚至也不是上党的得失,而是赵军在这次大败中丧失了后来的战略主动权。赵军失去了训练有素的老兵部队,失去了牵制秦国在函谷关以东部队的战略机动兵团。使得秦在出关以后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打击对象,对东方诸国形成了主动权优势。

同时,上党地区并不是赵国战略的重点。韩国、魏国在上党都有势力,长平之战十年后,公元前351年魏夺赵皮牢、泫氏,打通了河内地区与河东地区的交通,而韩国亦取得了少水中游的端氏,使上党与韩都之间的联系得以恢复。总之在上党南部地区的的争夺中,赵国基本上处于劣势,其势力范围是不断向北退缩的。

为了这么个次要地区而丢了赵国的军事拳头,赵括的罪过就在这里。

说远了,如果廉颇继续坚守下去,赵军在后来的小规模冲突中可能还会失败,防线会进一步向东北退缩,也许会退到太行山以西,但不会伤元气。秦军的进攻会因为补给线的延长和道路的崎岖变得更缓慢,秦占据的上党地区会遭到韩军和魏军的进攻,而且秦在其他战略方向上将无法动作,等到秦国遇到来自其他国家,比如楚国的进攻时,自然会退兵。
没有事实发生的事,只能推测了
没什么百分之百必什么的
都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纸上诸葛亮而己
不会的.虽然长期来看,泰国凭借强大国势吞灭赵国可能是迟早的事,但按廉颇的打法,赵国不会输掉长平之战,甚至有可能赢得战役性的胜利.

不要以为战争的目的只是歼灭对方的军队.战争是政治的暴力手段的延续,实现政治目的才是战争的真正目的.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韩国的上党郡不愿降秦而情愿献地于赵,赵国欣然接受这块天下掉下的馅饼,派兵接收.秦国当然不甘心煮熟的鸭子飞掉,遂派兵强攻,长平之战于是爆发.由此可见,赵国当时并没有实力和充分准备来发动对秦的战争,也完全没有实力消灭秦国强悍的军队,赵国的政治目的就是要守住上党这块白捡的肥肉,这是其上策.实在不行,放弃上党不过就是没捡到便宜,并不致亡国,这是中策.如果没得到上党却丧失赵军主力,这连下策都算不上,是需要无论如何也要避免的风险.

廉颇是杰出的军事将领,他深知秦国国力和战力之强大,而且秦军善战的将领不可能犯低级错误而让赵国钻空子的,因此赵国在仓促应战的不利情况下想全歼秦军主力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事.因此他争取的是我上面分析的上策.只要坚守住上党,赵国就白得了一块战略重地,哪怕双方伤亡和经济代价相等,也算赵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鉴于秦国补给线更为漫长,维持战争的经济代价更大,因此时间明显站在赵国一边,所以筑垒坚守是赵国的最佳战略.廉颇这点做得很漂亮,战争正向对赵有利的方向发展,不可能再好了.虽然当时上党已经被秦攻占,但秦军已无力突破赵军防御,迟早要退兵,而一秦退兵,上党等地就可兵不血刃地落入赵国之手.

但赵孝成王是个蠢货,对秦军战力远胜于赵的局势没有清醒的认识,过高估计了他仓促拼凑的40万大军的战力.没有残酷战争经验的他,只看到目前赵国为防御所付出的伤亡和资金代价,看不到秦国的情况更惨.因此他把战略目标由守住上党改定为强攻上党和歼灭秦军.因此他才会撤掉"消极防御"的廉颇,改用主张进攻的赵括.这正中了无力消耗而急于决战的秦军的下怀!

赵括在积极进攻中犯了n多错误,这些战术性错误大家熟悉,不去讨论.我想说的是,即使改由廉颇进攻,虽然不致全军覆没,但失败也是注定的.廉颇比赵括高明的关键在于他坚定不移地选择防守而非进攻,这种战略上的高明要远比战术上的高明更关键.

一个优秀的将领,不能寄希望于侥幸,而要首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寻找战机打败敌人.按老廉的战法,赵国首先不会失败,这一点事实已经证明了.等秦军无力长期消耗退兵的时候,未必不会露出破绽,让赵军狠咬一口,但这种意外的收获只是顺便的事,不是战争的主要目的,不可强求,只能顺势而为.赵括就是贪图这种不着调的功勋,在时机远未成熟的情况轻举妄动,完全忘记了战争的目的,为小利而甘冒让赵国亡国的风险.

纸上谈兵者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如果你不顾战争态势而盲目相信此言放诸四海皆准,那就是比赵括还差劲的蠢材!
楼上说的好!
不会必败,秦国久战疲惫之师,历史上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被迫将上党地区割让给赵国.可见秦军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战争的,而且是胜仗,所以才能对占领的赵国有一鼓作气的胜利.
但是,他们遇见了廉颇,避战不出.久之秦军必乏,可回击之.
再者说,在长平之战时,秦王是发动了大规模的征兵才保证了对赵括的合围,而且士兵中有很多的十二岁的孩子.可见秦国兵源在长期的征战中不充足了.一旦长平之战秦国败,则秦国亡.
在长时间的包围和大军集结时,粮草的供给也是至管重要的,久之秦军必退.
我想应该不会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