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长平之战对秦国统一的作用?

时间:2010-3-27 专题:长平之战

好大的作用呀

首先,赵国是当时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是和秦国一样最有希望统一六国的国家。而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当时只有赵国才可以与之抗衡,此后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赵括为人锋锐激烈,主张进攻,而老廉颇却一直主张防守.当时若论军中资望,个人才华,其实这两个人都相差不多,赵孝成王用谁为将,完全是出于整体战略目的的考虑.

赵国国力本不及秦国,上党对峙三年,五十万精壮开赴长平,不能劳作生产,而且又要保持训练,耗费国家粮草之巨,可想而知.

当时的赵国是耗不起,也拖不起了,赵孝成王之所以用赵括为将,也是想尽快结束战斗,以速胜至秦.

有人会据此提出相反的意见说长平之战秦与赵相比秦的补给线更长所以粮草消耗更大赵国拖不起秦国当时也拖不起

那么我就给大家算一笔账

秦国当时人口仅关中一地就有四百多万成年精壮至少也有一百好几十万五十六万大军开赴长平后面务农的精壮男女尚有三百余万这是秦国国力根基也是大战最重要的后源基地

另外巴蜀之地尚有近一百万人口成年精壮二三十万足可以保证蜀中的劳动力与可观数量的粮草输出

新占领的韩魏河东之地人口约在四十万左右成年精壮约十万虽然河东郡尚在融合消化期间法令没有完全刷新人心也未必向秦想要在这个地方输出可靠的兵员和粮草当时还不现实然而河东郡距长平主战场最大不过十天的路程当时秦王已经亲自驻扎河东郡将这里建成了长平大战的总兵粮囤积所并征发了当地的人民做输送粮草的脚夫可以说已经是将秦赵两国补给线的差距缩到了最小化.

而反观赵国方面在武灵王中期赵国举国不过一百多万人口在肃侯以前最大限度也只能成军二十万左右等到武灵王尽灭三胡吸纳了五六十万的胡人收入本土军队数量才达到激增因为胡人不需要农耕种粮他们无论老少举族皆兵聚则成军散则为民所以帮赵国平增二十万飞骑大军长平大战以前赵国拥有大军四十万武安一战中丧师六万老马岭一战丧师三万后来因为上党对峙赵国又疯狂扩军二十余万这新征集的二十余万人已经是动用了国家根本当时除了李牧的两万北线部队与邯郸守军一万以外其余五十三万全部开赴长平这五十三万人可以说是当时赵国的举国精壮了在后方务农的赵人只剩下老弱妇女这五十三万大军除了不能务农以外还要保证训练量算平均每一个赵国士兵每一天消耗一斤米半斤肉五十三万大军一天要消耗一万四千余石的粮食这还不包括肉类淡水与马草可以想象上党对峙三年已经是耗空国家存粮邯郸换将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另外说列国救援要知当时的情况邦国伐交雪中不送炭其余五国对于秦赵决战都是坐壁上观根本不会援助其中任何一国

赵国国力不及秦国若要胜秦只能迅速击溃其长平守军以速胜制秦然而上党多山地不适于赵国飞骑大军展开做战而对于秦国则没有这样的不利大家都知道平原步骑战对攻方最为有利而山地攻关战则对守方最为有利赵国放手一博在上党山地选择以最不适合攻关的飞骑军迎战秦国精密部署的铜墙铁壁可以说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在秦军占尽优势而赵军占尽劣势的情形下又是在一个赵军不得已不发的前提下而触发的可以说在战争发起的一瞬间赵军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有人说赵括最大的战略失误是在秦军刚刚形成合围的时候没有及时采取突围而是选择就地防守坐以待毙

其实不然我想任何一支军队在突然遭受敌军合围之时第一反应都是选择突围当时的情况并非赵括不突围而是实在无法突围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就是说兵力十倍于敌人的时候才能选择包围敌人这是因为一但选择合围就势必会将自己的兵力分散成多个兵团而形成一个兵力网那么如果兵力达不到敌人十倍的话在局部的兵力就会处于劣势就会很容易被对方突围

而长平之战恰恰是等而围之

这是因为上党山地多崎岖险关而且又有一条水势汹涌的丹水横穿其中将上党分为了南北两半赵军当时被包围的地点就在丹水南岸.

丹水水势凶猛赵军又没有随身携带船只泅渡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北面的道路已经被天然障碍锁死而其他突围路线可以说都被横桓的大山所阻隔所能够行军的路线只有强攻秦军关口

可以说上党是个四面多山中间稍微平坦的盆地而盆地的出口仅仅是几条只能散骑通过的关口这些关口当时已经被秦军全部封死赵国当时若要突围便只能用自己不擅长攻关的飞骑军去攻击狭长多伏而又有秦军以重型武器严密防守的险关在没有补给没有援军的情况下这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赵括当时能做出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是强行突围玉石俱焚要么是在援军到来之前先保护好有生力量对于当时已经陷入绝地的赵军来说大家觉得赵括这样的做法有何不妥呢

其实我觉得长平之战赵国充其量也只有一成胜算唯一的取胜机会就是三晋达成合纵秦军不战自退至于战场上究竟是廉颇为将还是赵括而将其结果都一样的甚或廉颇的死守战略最后会拖死整个赵国而不仅仅只是五十万赵军

但我觉得秦赵决战赵国则至少有四成胜算赵国当时若不贪图上党一地的小利而选择以九原云中为据点压制秦国逼秦主力出离石与赵军在岱海决战则赵军可以与秦军一战也当然要怪赵括。
廉颇当权的时候,赵军与秦军有交手,皆败,因此廉颇就深沟高垒,这才龟缩不出。秦军拿廉颇没什么办法,只能反间计用赵王撤换廉颇。
赵括自以为他是谁啊?就敢和秦军野战,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吧?在没有击败敌军主力的情况下,正确的追击都是形成梯队或者综合追击。
全军被围后,赵括唯一的生路就是一旦发现被围,毫不犹豫地迅速全力突围,还能保存一半部队。
赵括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完整的戎马生涯,没有优秀指挥员的感觉和素质。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战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腥的长平大战,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那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中,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的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已经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时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要低于秦国,由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这就是赵国犯下的第三个战略性错误,可以肯定的说赵国已经输定了。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场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式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加上临阵换将,新统帅上任后又要二到三个月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一则赵国国力基本耗尽,二则秦军又不是傻子怎会让赵军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这时也就犯下了第四个战略性错误,赵军覆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赵军统帅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缘故,而是这时的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个输定了战争。

但是,赵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当时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汉奸,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也是敬佩不已。可能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的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还要不得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至于,当时赵军究竟给秦军造成多大的损失就不知道了,因为秦人根本就不敢把它回忆起来和记录下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平大战不但是赵国心中的永远的痛,也是秦国心中永远的痛。长平大战后,秦国数次被其余5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