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戊戌变法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如果是倒退原因是什么

时间:2010-4-14 专题: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如果是倒退原因是什么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戊戌变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已有相当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可否对我们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一点儿变革,注入一些逆向思维?

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约下,无论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学术研究中,都会积淀一种几乎人人无意识地去恪守的固定的思维方式。无论才华多么出众,也很难从总体上超越。因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生态环境变了,思维方式才会慢慢改变。随着近20年改革开放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巨变,史学界的思维定势也必将有大的变化,并影响到对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提倡逆向思维,可能会促进新思维方式的勃兴。比如,近半个世纪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基本都按“改良主义——此路不通”的思维方式去论证的,可不可以换一种推理方式,即认真研究一下戊戌改良变法或曰戊戌维新运动在何种情况下才能走得通,改革或曰改良在何种社会生态环境下在中国才能成功,戊戌君子们的“改革梦”怎样才能成为现实,也就是说用一种改革在中国可以成功的新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审视百年前失败了的改革运动,自然会出现新的学术成果。再如,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总是用斗争哲学去研究历史,在研究改革史或曰变法史时特别注意改革派和守旧派的斗争,一部戊戌变法史变成了改革派和守旧派的斗争史,似乎只要改革派斗倒了守旧派,戊戌变法就成功了,这当然有合乎历史真实的一面,但静心去深入思考,也不完全是这样。即使如人们所想象的,戊戌维新时的改革派战胜了守旧派,变法也不一定能成功。因为,改革或曰改良,太复杂了,是多种因素相互碰撞和运作的结果。诚如梁启超所一再讲的,变了甲,又要变乙;变了乙还要变丙;牵一发而动全身。想在几个月内就使戊戌维新运动成功,只是一种幻想。所以,将改革派和守旧派的斗争夸大,或者仅以斗争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戊戌变法是不全面的。而且,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谐、团结更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法必须和发展、稳定联系起来去推进,才能成为可能。只研究斗争,不探讨和谐,不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戊戌变法时如何讲求和谐,如何扩大改革派的队伍,如何争取中间力量,也很值得研究,也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此外,如只注意西方文化在变法中的作用,忽略传统文化在改革中的特殊功用;较多地讲维新派的进步性,较少去肯定一些开明官吏乃至光绪帝的关键作用等,都需要重新思考。总之,改革习惯了的思维定式是戊戌维新运动史研究深入的首要条件。
http://www.somany.info/11513.html
1868年的明治维新把一个封建、落后、分裂的日本迅速改造成了一个文明、科学、发达、统一的日本,1898年的戊戌变法不但没有能有效扭转每况愈下的中国,甚至连变法者自己的生命都不保。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能成功?有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经验借鉴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反而失败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科书的回答是: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变法。”也有专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改革激进造成的,就像苏联激进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一样。同时认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因为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是中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反对。个人觉得,上述观点都是错误的,这些错误观点的形成和流行,我想除了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对明治维新的真相缺乏足够的了解。我注意到,在中国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绝大多数资料中,都看不到对明治维新的成功起着绝对重要作用的灵魂人物坂本龙马的名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明治维新的了解是多么不足。http://56un.cn/viewthread.php?tid=14562&highlight=%ce%ec%d0%e7%b1%e4%b7%a8%2b%2b%2b%ca%b1%bc%e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