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0-4-14 专题: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
雄才伟略的柴荣曾经感叹说:“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统一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年仅三十九岁就告别人世,将天下拱手让给赵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上,沿途敌军已经望风而逃,许多契丹控制下的城池已经被收复,但柴荣却在此时病倒。

据说病中的柴荣在翻看文件时,曾经莫名其妙地得到一个锦囊,里面装着块木条,上面写着“点检为天子”几字。柴荣顿时警惕起来,对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产生了怀疑。随着病情加重,柴荣准备防患于未然,他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取代了张永德的位置。不久世宗柴荣去世,儿子柴宗训即位,即为后周恭帝。虽然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确为五代时最杰出的统治者。

即位的后周恭帝年仅七岁,不能当政,只能让太后辅佐,国家的政治前途因此笼罩在一片迷雾中。不久之后,北方传来消息,说是北汉与契丹联手前来进犯,恭帝急忙命令赵匡胤率大军前去抵御。其实这只是赵匡胤制造出来的假消息,他率军出发的目标不在北方而在皇城。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赵匡胤的计划悄悄泄漏了出去,京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已经在收拾东西,打算逃离即将到来的政权交替。

但后周皇室还被蒙在鼓里,也有一些大臣对赵匡胤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打算在临行前把他除掉,但终因当权者们的麻痹大意而未能施行。赵匡胤安然无恙地率军出了京城,当行军到附近的陈桥驿时,他手下亲兵们就开始执行兵变计划,先是宣扬“点检为天子”这条谶语,随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又率领着众军士,在一个黎明逼近赵匡胤的寝所大声喧哗。当赵匡胤出帐时,赵光义宣布了将士们打算拥立新皇帝的计划,在兵士们一片“现在三军无主,我们愿意拥立您为我们的天子”的高喊声中,有军官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众将士纷纷拜倒,山呼万岁。

赵匡胤被人们架上了马,接受大家的朝贺。他见时机已到,就揽着缰绳对将士们说:“我有号令,大家都能听从吗?”大家齐声高喊:“惟命是从!”于是赵匡胤就宣布了几条稳定京城秩序的命令:不能惊扰昔日的主人——后周的太后和皇帝;不能怠慢与他同朝为官的后周大臣;进京之后不许擅自闯入朝廷府库和官民之家,更不能趁机抢掠。最后他提醒众人,尊令者将得到赏赐,而违令者格杀勿论。

于是赵匡胤的军队纪律整肃地返回京城,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地铲除了反对派,随后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回营,他单人独骑进了后周皇宫正门明德门,向仍然对形势一无所知的孤儿寡母们正式摊牌。过了一会儿,将士们押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赶来,赵匡胤一脸悲伤地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迫不得已做了皇帝,还没等范质等人回话,赵匡胤手下的将领就已经手按重剑,在一旁厉声大喝,为新皇帝大造声势。

看到这种气焰嚣张的样子,范质明白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在短暂的僵持之后,他退到阶下,向赵行礼参拜,其他人也随之拜倒。文武百官们迅速被召集到场,列班站好之后,赵匡胤的谋士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周恭帝的退位诏书,当场宣布周恭帝禅位于赵匡胤。于是赵匡胤被人扶上宝座,接受众人的恭贺,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年号建隆,这一年是公元960年。

虽然赵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书里都再三声明他是糊里糊涂当上了皇帝,但实际上谁心里都明白,这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本来就是由赵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实策划者们一手导演的。陈桥兵变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且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事实上,严格军纪,争取民心,这是一般的政治常识,五代时的其他兵变者未必全都想不到这一点。问题的关键是,在兵骄将悍,“鼓噪哗变”的情形下,要有怎样的筹划和运作才能将这一点落到实处?从所谓的“点检为天子”传言,到莫名其妙地出现又消失的北汉和契丹军队,包括之后以赵光义为首的图谋叛乱者们何时何地行动,都应当是赵匡胤长期准备、预谋多时的严密而成功的政治行为。当然,这出戏的结局也是完美的,一方面赵匡胤的篡位显得名正言顺,一派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气势;另一方面给了后周朝廷一个措手不及,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们也没有受到太多惊扰和伤害。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出好戏就这样表面上波澜不惊地结束了,这场政变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巨大的成功。
赵匡胤本人再三声明他是糊里糊涂当上了皇帝,但实际上谁心里都明白,黄袍加身的闹剧,本来就是由赵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实策划者们一手导演的是一次和平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陈桥兵变是在公元960年2月3日发生的,拥戴赵匡胤为皇帝的,目的在于取代后周的军事政变。该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握有实权。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于公元960年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很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王朝遂命赵匡胤率兵北上抗敌。2月3日,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动兵变,授意士兵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而后,赵率兵回师开封,而后后周恭帝禅位,赵接任帝位。赵即位后,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元年,定都开封,史称“陈桥兵变”。赵匡胤也因为建立宋朝的缘故,被称为宋太祖。

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在兵变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太夫人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等史实来看,陈桥兵变应该是一起事先有预谋的军事政变。

陈桥兵变,这是一个典故,即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

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陈桥兵变,这是一个典故,即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就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而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民间相传,在陈桥驿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元帅帐内,赵匡胤正一个人喝着酒,喝着喝着,他突然起身向掌书记赵普的营帐走去。
来到赵普营帐,他随意看了一眼帐内,问道:“赵大人,歇息的可好?”
“多谢将军关心。”赵普暗暗揣测着这位顶头上司深夜造访的含意。
赵匡胤谦虚地说道:“我有一件事想请教大人。”
“将军请说,普一定知无不言。”赵普惶恐不安。
“我一直想不明白汉高祖刘邦本是一市井无赖,为什么却得了西汉两百年天下?”
“将军,刘邦本人并无特别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刘邦的成功是他驾驭人才的成功。”
赵匡胤诧异道:“哦?你说刘邦手下有什么人才?我读书不多。”
赵普道:“文有萧何,曹参;武有韩信,张良。”
赵匡胤道:“萧何这名字倒挺熟悉的。”
赵普道:“萧何乃刘邦手下第一大谋士,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萧何,刘邦就得不到天下,”
赵匡胤看着赵普,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嘴里连连说着“不错”,最后留下了一句“赵大人倒挺像萧何的”就走了。只剩赵普还在苦苦思索这句话。
赵匡胤又接着来到了其弟赵匡义的营帐内。
赵匡义道:“不知兄长驾到,可有何事?”
赵匡胤一脸无奈,叹道:“近来东京城内谣言四起,说点检将做天子,这是满门抄斩之罪啊!为兄担心要连累弟弟了。”
赵匡义气愤地说道:“这一定是有人陷害,咱们行得正,没什么可怕的!”
赵匡胤又叹了一声:“唉,当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们听信谗言,赵家就要多灾了。”
赵匡义看着兄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匡胤看在眼里,他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难道还有比杀头更大的罪吗?”
赵匡义紧握双拳,大声说道:“干脆反了吧!咱们在前方拼命,他们在朝中享福,不仅不发兵饷,还要疑来疑去。况且点检做天子也许是天意呢,我们不能逆天而行。”
赵匡胤变了脸色,一把握住宝剑怒道:“住嘴!你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想我们赵家世受皇恩,万万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杀了你这个忤逆的子孙!”
赵匡义急忙上前按住剑柄,说道:“兄长,现在情况紧急,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况且咱们无辜受死,赵家就会绝后,你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吗?”
赵匡胤听了此话,好像呆了一样,他突冉面向北方跪了下来,道:“先皇在上,臣赵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但是朝中大臣却不容我,我该怎么办啊?”
赵匡义扶起他兄长,说道:“兄长放心,只要你点头答应了,余下的事就交给我去办,不会叫你为难的。各位将军都对你忠心耿耿。”
赵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的走出营帐,回到自己帐里大喝好酒而睡。
当夜,军中起了一阵骚动,人人都在议论,军粮断绝,朝政被韩通把持拒不发饷。因主帅赵匡胤烂醉如泥赵普提议各位将军一起召开紧急会议。
第二天,当赵匡胤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忽被一阵“万岁”声惊醒,大将高怀德捧着黄袍,不由分说就批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三军高呼万岁,响彻云霄。赵匡胤推辞再三,众人以死相胁,最后赵匡胤依刘邦故事约法三章,大军向东京进军。城内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已恭候多时,此二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接下来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的,赵匡胤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他即宋太祖)。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次年元旦,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弟匡义(即宋太宗赵炅)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俗称:黄袍加身。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赵匡胤想单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