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日本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为什么能合并

时间:2010-5-5 专题:洋务运动
日本洋务运动为什么能发展到维新运动,以至于运动合称为“明治维新”,而我们,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是分离的,也都是失败的
洋务运动就是维新运动,即经济、科技与国防现代化运动,这多为技术模仿阶段,属于为国家集敛财富、不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改革运动,一般较少反对,但它会触及文化思想领域,这又涉及精神信仰的支撑问题,因此会激发社会官员与知识阶层的强烈反应。
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运动,迟早会进入体制革新阶段,这种制度模仿的核心在权力的重新安排,尤其是对于核心阶层的权力,有着不可逆的分权要求,于此,就会激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弹,在专制社会,领导人的意志具有决定性影响力,于是,日本天皇决然脱亚入欧,全面的制度模仿与技术模仿合而为一;
中国在改革开放深入到制度革新阶段,慈禧无意进行权力的更替,光绪对于制度维新也缺乏足够的知识与勇气储备,康梁亦是书生论政,过于强调个人勇气,在缺乏慈禧的支持、抗拒李鸿章等援手的情况下,制度改革以流血收场,后来虽有1901年改革再起,但在1908年慈禧去世后,这场改革再次沦为皇族集权的手段,以分权为主要诉求的政改,变为皇族集权的结局,大失知识精英与汉族官僚精英的拥护,革命浪潮一发不可收。
此场变革运动,于中国是近80年的选择结果,最后的结局不了了之,百年后考量,使人不禁痛惜不止。
换个角度看,假如要列强在亚洲扶植个小弟,在不知道后世历史的情况下,它会选一个没根基的后起小国,还是一个似乎即将崩溃的庞然大物?

没弄错的话,甲午前夕为止,中日海军的软硬件很多来自英国。所以日本之崛起,背后是否可能有列强的直接干预呢?

然后也学楼上某id搬个大历史的牌冕来用一下。
日本萨摩藩,最早的时候在日本战国时期似乎很有名声;幕府时期开始侵占琉球作为经商的门面;然后早几百年就开始和荷兰人/欧洲人接触。也就是说和我们的外战失败后才开始的洋务运动不同,至少某些地区的日本人与欧洲的接触是很有历史的,论年数可能还长过清朝的持续时间。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赔礼舰队开国以前,这少部分日本人和欧洲文化的接触,不过是造就了一个靠海盗行为重振家业的有实力的省份而已。但是开国以后,幕府开始走背运,这少部分日本人开始成为改革/国内革命过程里占先机的一波,几百年积累发挥了作用。
在当时中国,国家领导权属于一辈子领福利、没眼界的一群人;而在日本,却属于和西方有几百年渊源的一群人——别的不说,这眼光和见识早就培养出来了。一边是盲人摸象,一边是按图索骥,搞成历史里那样,没什么奇怪的。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不过是看不过楼上某id胡乱撤大旗才说的。
按《十六世纪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里的做法来说,所谓“历史的长河中的痕迹”,不是“善于学习的民族”这种断语性质的东西,而是那些曾经长时间存在的对象,以各种形式留下记录等。我们该做的,应该是从各种蛛丝马迹/细枝末节里,整理/反推出这个“对象”的可能外形,而不是抱着什么“善学”之类的概念,从大量的历史细节里搜集出“证据”。
具体点说。
中日当年的差别,在十九世纪的范围里,是有准备与无准备的差别,因为清朝中国缺少稳定的中西沟通渠道。而这种“有备无备”,和明清时期国家的集权程度、大陆/海洋取向等也有关系,或者还可以加上那个被到处津津乐道的“牛人不好学”理论...
其实还是那句老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