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谁有楚汉双雄争霸史的简介?

时间:2010-5-11 专题:楚汉之争
谁有楚汉双雄争霸史的简介?
你好!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妹夫樊哙去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已经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刘邦也有四十八岁了。

二、中原逐鹿,独占鳌头

秦的灭亡

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和叔叔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县)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同时,其他被秦国灭掉的六国贵族后裔们也纷纷起兵,加入了灭秦的行列。

在陈胜被车夫庄贾杀死后,项梁便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心做了楚王,定都盱眙(现在江苏盱眙),后来和章邯率领的秦军展开了激战,开始几次都取得了胜利,结果项梁更加骄横狂妄,别人的话也听不进去,结果被得到援兵的章邯偷袭,大败被杀。章邯在项梁死后,觉得楚国不会再构成大的威胁,于是将主要精力转向了赵国。赵国受到攻击又向楚国求救,楚王在和众将商议之后便决定兵分两路去增援赵国。一路由宋义和项羽率领北上,直接救援,一路则由刘邦率领西进关中,牵制秦军,策应北路援军。楚王和众将约定:谁先入定关中谁就做天下之王。但大家都对做王没抱什么大的希望,因为当时的秦军还很强大,将领们都不愿意冒险西进和秦军决战。项羽为了给叔叔报仇,要求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大家觉得项羽做事比刘邦要残忍得多,而且又年轻没有经验,刘邦则是个长者,宽厚仁慈,威望较高,所以,最后决定只让刘邦一人领兵西进关中。

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步步西进,最后终于兵临城下,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现在西安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王朝至此灭亡。

立足关中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并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妹夫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争夺做天下王的资格。等到了函谷关,见刘邦不但已经平定了关中,而且还派兵把守函谷关,不由得大怒,立即命令英布领兵攻下了函谷关,然后领兵四十万直奔咸阳,驻扎在了戏下(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的戏水西岸)。刘邦的属下曹无伤对刘邦很不满,为了得到更大的官职,他暗地里派人向项羽挑拨说:“沛公刘邦想在关中做王,然后让子婴做宰相,自己将秦的财物都纳入私囊。”项羽听了不禁火冒三丈,范曾也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最后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惊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于是,刘邦设盛宴招待项伯,还和他约定为亲家。他对项伯说:“我自从入关之后,没有敢占有丝毫财物,将吏民进行登记造册,把府库封存起来,就是等着将军来的。我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并不是阻止将军你们入关,而是更好地守好关中地区,也防止强盗入侵。我和将士们日夜都盼望将军你们能早点来,怎么会有造反之心呢?请您回去务必向项羽将军说明此事,消除误会。”项伯满口答应,然后对刘邦说:“将军你明天一定要到我们的营帐亲自向项羽说明情况,当面赔礼才能得到项羽的原谅。”刘邦听了也答应了。

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如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项羽赔礼道歉。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在酒宴上,双方你来我往,项羽明里暗里杀机不断。项庄在席间借舞剑为名,想趁机刺杀刘邦,没有成功。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在咸阳城大肆屠杀,秦王子婴也被杀死,秦的宫殿阿房宫被项羽放火焚烧。火烧阿房宫后,项羽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共封了十九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现在的陕西南郑)。项羽自己为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楚王被尊为义帝。

分封完后,项羽让大家到各自的诸侯国去就职,刘邦也只好到南郑去。项羽只分给了刘邦三万军队,后来又有一些人追随他到了南郑,但总兵力也不足十万,刘邦暂时还无法和项羽抗衡,只能坐待时机。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猜疑,也为了断绝其他王侯从汉中袭击,张良建议刘邦将通向汉中的栈道烧毁了。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趣也最伟大的竞争对手,莫过於项羽和刘邦了。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名政论家马基维利,在其名著《霸术》(theprince)中写道:
 一个胜任的君王,必须拥有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诈。有狮子般的凶猛,才不会被豺狼欺负;有狐狸般的狡诈,才不会掉入猎人的陷阱。但若是两者不能得兼,宁可拥有狐狸般的特色……。
 狮子象徵凶猛,狐狸代表智慧。
 秦王朝崩溃后,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项羽和刘邦——的创业个性及争霸过程,正是马基维利这段名言的最好诠释了。
 这两个人都是道道地地、从零开始的创业者,他们生逢乱世,环境恶劣,本身条作又不是很好,但这两个敢於做大梦的男人,不怕困难,不畏艰辛,对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执著到底。
 在司马辽太郎的这部《项羽对刘邦:楚汉双雄争霸史》中,项羽与刘邦两人斗智、斗力过程中的策略和权术就已经够看的了;更值得我们效法的,是他们敢为自己争天下、为万民争太平的那种猛狮和智狐的气魄与精神。
 做为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自信和热情,当年的曹操和刘备,一个正面临大敌挑战,朝不保夕,一个走投无路,寄人篱下。但这两个人在青梅树下,煮酒论天下英雄时,身为主人的曹操却慨然地大胆断言道:「论天下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指曹操自己)耳。」
 共同的创业个性
 的确,有足够的自信和热情,超凡的执著和专注,才能让创业者有力量去忍受无数的挫折和困境,在不断的输输赢赢中,奋发再起,坚持到底,屡败屡战,永不气馁。
 项羽和刘邦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项羽对刘邦:楚汉双雄争霸史》这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项羽和刘邦具有以下共同的创业个性:
 第一,敢作大梦的大器量。
 当以武力统一天下的秦始皇空前庞大的巡幸队伍,路经过他们故乡的时候,身为楚国秘密反抗军小头目的项羽,大胆地直接表示:「彼可取而代之。」出身平民的沛县亭长(当时的派出所主管)刘邦,则感叹地表示:「大丈夫当若是。」
 这的确是不合身份的狂言,但有谁能像他们一样认真去实行这年轻时代的梦想呢?
 第二,不世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
 项羽年轻时,缺乏耐心又不肯用功,因而经常显得眼高手低。不过他自信心极强,做事积极,拥有强烈的事业企图心。《史记》上记载,他读书半途而废,学剑也缺乏耐心。叔父项梁非常不高兴地责债他,项羽却自我辩解道:「读书最多只能记几个没啥意义的名词,学剑也只能对付一个人而已,都没有什麼好学的,我要学的是万人敌的本事。」



 於是,项梁教他学兵法,项羽颇能领悟,也很喜欢,但仍只略知其意而已,不肯真正深入研究。不过,项羽做事积极、困敢,能言善辩,因此项梁「深奇之」,认为是优秀的领导人才。



 刘邦出身低微,是贫农子弟,他个性豁达,对任何地位高的人从未放在眼里,我行我素,不事生产,喜欢吹牛,不过他慷慨好施,不计钱财,非常善交朋友,虽是一副浪荡子模样,大家却都很喜欢他。



 当沛县亭长时,有德高望重的名人来县中访问,沛县官吏、地方长老为他举办欢迎宴会。由於参与的人太多,负责宴会接待的主吏萧何,特别公布:「赠礼金千钱以上的人,才可以坐在上堂位。」没有钱的下吏们,只好望位兴叹了。刘邦听到了,却大胆地表示:「贺金万钱!」然后大摇大摆地坐在上堂座位上,其实他是一毛钱也没,有却丝毫也没有不好意思的样子。



 就是这股豪气,不但吓住萧何,也把吕公给震慑住了,当场站起来玫意,最还把女儿嫁给刘邦。



 第三,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



 创业者的最大特色是:面临困境,勇往直前,绝不犹豫。



 项羽在项梁战死后,一度陷入内忧外患中,章邯所率领的秦军,力量大增,诸侯国反抗军几乎被各个击破,连集结都相当的困难。楚军指挥权又落入宋义手中,项家军反成了非主流派。但在救赵的行动中,项羽藉口宋义违反楚国利益,率领数十人,发动军变,袭杀宋义,取后楚军领导权。并且以敢死队精神,以少击众,展开钜鹿决战,一口气击败章邯,成反抗军的领袖。他掌握机会,冒险犯难,孤注一掷的精神,是一个成功创业家的典范。



 刘邦在这方面虽然机会较小,但他的胆识可不小於项羽。他本来以亭长身份,监押囚徒到骊山陆工作,道途中逃亡者颇多。刘邦眼见无法交代,乃召集剩余徒众表示:「你们乾脆也全逃亡算了,看样子我也只好弃职潜逃了。」一下子,由派出所主管变成通缉犯,刘邦的放得开,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我们相信刘邦绝不是没有能力控制逃亡者,而是他掌握时代脉络,知道天下将乱,这种「非人性」的亭长任务,已不值得留恋,因此可放弃而去追求更多的机会。



 第四,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



 项羽虽然凶猛,其实也很懂得为天下人的包容力,鸿门宴中他坚持不害刘邦,倒王是像表面所称的「不忍心」,也不是看不出刘邦对他可能威胁(否则便不用将刘邦调到汉中了)。他硬忍下来,主要是顾及自己形象,及为天下留才的意念。



 刘邦的包容力及忍耐力几乎是中国历史上仅见的,他忍受项羽威胁烹其父的耻辱,忍受韩信要求封王的压力,忍受多次败战。虽然读书不多,他却是少数能领悟太公兵法阴柔功夫的领导者,难怪中国历史上首席天才之一的张良,都会感叹道:「沛公才是真正的天子呀!」



汤恩比眼中的大政治家


 不过,诚如马基维利的预,言当狮子碰到狐狸的时候,的确经常是「柔弱胜刚强」的。有力量的创业者能够开创时局;但最后的胜利,则大多属於能真正掌握时代脉动的智慧者。



 不少的史学家,包括《史记》作者司燛迁及本书作者司马辽太郎,都以同情「悲剧英雄」的心态,给项羽较多的正面评价;相反地,对刘邦的看法,就显得不公平多了。他们大多认为刘邦的成功,除了机运,就在於他用对了人。其实从营层面观之,即使没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刘邦仍然会赢过项羽的。



 英国大史学家汤恩比便认为,如果要从世界史上找出两位最卓越的大政治家,一个应属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个便是创建大汉帝国的刘邦了。



 项羽最大的失败,是在政治经营层面。他体认出秦国以武力统一天下在策略而言是错误的,以玫造成短期内的迅速崩溃,因此他想恢得周王朝的封建制度。但他忽略了封建制度也是造成春秋战国乱世的主因之一,秦国统一的成功,除了军事力量外,民心厌乱,需求和平的心理,其实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项羽没有到时代脉搏,他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连周天子的合法地位也没,有充其量只是齐桓、晋文之辈而已,徒留给野心份子动乱的藉口和力量。尤其袭杀已逐渐建立合法公信力的怀帝,更直接破坏自己所建立的天下秩序。



 刘邦便是利用这个罅隙,联合众诸侯的武力公然对抗项羽,并利用消耗战术,以政治的力量弥补了他军事上的弱势。



 项羽的失败,正是过份依赖军事的结果。他的作战天才,历史上少见。但如同一位只会开发业务的经营者,成天南征北讨,忙著「打胜战」「拼业绩」,却缺乏全盘经营的规划,不但疏忽打仗最重要的兵源和粮秣补给问题,更忘掉争天下时最重要的长期形象战;只著眼在享个别战后胜利的趣味,自然难免陷入《六韬》的谶言:「百战百胜者其必亡。」



 刘邦就比项羽要「政治」得多,击败项羽、分封功臣时,由於自己力量尚不以「统一」,他便完全不依照自己的希望和方便来分封,反而偏重既有势力的承认。



 但刘邦的分封,却不像项羽般的恢复封建制度。他接受文官幕僚建议,以那些武夫诸侯无法了解的方法,在赋税、经济及行政上,参照了秦国的邵县制度,以逐渐建立长治久安的精神,创立了所谓的「郡国制度」。



 接著刘邦逐渐利用各种藉口,削除诸侯实力,建立中央权威。听从萧何建议,营造未央宫,以豪华建筑让天下诸侯肯定其皇权;定京城名为长安,建立起皇帝权威的礼仪制度;最后更订下「非刘氏者不王」的誓约。这些,都在警告野心份子,时代变了,乱世也过去了,所以绝对不可蠢动,否则天下共击之。



刘邦唯一的真心话


 不但在制度上逐渐稳住长治久安的态势,在自我形象的扭转上,刘邦也非常懂得建立独一无二的威权,以做天命所归的自我肯定。



 史籍记载,有一天,刘邦置酒於雒阳南宫,问诸功臣道:



 「吾所以有天下者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长期跟随刘邦左右,对他争天下过程颇为了解的王陵,立刻表示:



 「陛下对人其实常怠慢而轻忽,不像项羽的热情而重礼。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时,却能慷慨地把利益和别人分享,是以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却怕部属获得的比他多,所以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也不与人分享,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听了,立刻反驳道: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房。领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凭心而论,在楚汉争霸期间,与人共分天下,如同王陵所言,才是刘邦成功真正窍诀。但刘邦听了却不承认,反而拿重用三杰来反驳,主要原因是天下已安定了,今后的工作是要把分出去的天下设法要回来,所以他绝不能承认与他人共分天下的法理根据。反正萧何、张良、韩信,天底下就只有这三个人,别人想模依他重用这三个人也是不可能的人。
 这也正是刘邦高明的地方,让大家摸不到他的底细,光讲些打高空的高调。不过,他这段诳言,也的确把不少治史者骗了几千年。
 看《史记.高祖本纪》中,最有趣的是:从头到尾刘邦从没讲过一包真心话。他虚张声势,口出粗话,经常说些出自肺腑的「不负责任大话」。只是由他讲出来的,却常显得自然、纯真,令人不觉得讨厌,这怠许才是刘邦最天才的地方呢!
 其实,刘邦并不如表面的轻佻和肤浅,他对位部属都了解颇深,只是平常态度不严肃,使部属不会特别的去防他而已。
 晚年刘邦因作战重伤,临危时,吕后问道:
 「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刘邦答道:
 「曹参。」
 问其次,刘邦又说:
 「王陵可,但王陵较憨直,可用陈平帮助他。陈平智有余,但意志力不足,难以独任。周勃做事持重,不喜欢表现,但真正有实力安刘氏天下者,必周勃也,可任为太尉(最高军事首长)。」
 吕后再问其次,刘邦说:
「以后的事,我也不知道。」
 从这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非常懂得观人,他看得非常深入,绝非一般主管只喜欢「会表现」的部属。韩信称赞他善於将将,的确有其道理。不过,临终前这段话,却也是<高祖本纪>中刘邦唯一的真心话了,真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