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陈桥兵变是谁发动的啊?

时间:2010-5-11 专题:陈桥兵变
建隆元年(960年)春天,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出征,抵御契丹和北汉的侵犯,但是军到汴梁(开封)东北的陈桥驿,部众发动兵变,给他披上黄袍。第二天,赵匡胤回到汴梁,登上了皇帝宝座,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太祖。从此,结束了自安史之乱后的200年混乱局势,四分五裂的中国又得到了统一。赵匡胤轻易夺得政权,旧史书归因于“人望固已归之,于时主少国乱,中外始有推戴之意”;宋王朝君臣也每称是“本朝以揖让得天下”。(魏泰《东轩笔录》)可是,大概也有破绽之处,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前,有记载说,他的母亲、姐姐以及政敌韩通之子、学士陶谷等都在不同角度窥测赵匡胤将返朝称帝,汴梁民众也有风传,“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涑水纪闻》卷一)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因此,几十年后,郑州知府李淑因作“弄耜牵车晚鼓催,不知门外倒戈回”的诗句而获罪罢官。但陈桥兵变事由,千百年间仍为人怀疑,有如岳蒙泉说:“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绿雪亭杂言》);查初白也称:“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敬业堂集》)。本世纪初,蔡东藩撰写演义小说,于此提出种种疑问,他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家但言非宋祖意。吾谓是皆为宋祖所欺耳。”接着他提出,契丹和北汉何以不闻深入?点检作天子之谣,自何而来?何来黄袍?在赵匡胤称帝时,何以首赏功臣?……“足见宋祖之处心积虑,固已有年”,“第借北征事瞒人耳目而已“(《宋史演义》)。类似这种看法,也见于部分通史和专著,尚钺说:”赵匡胤虚报辽和北汉联合入侵,借奉命出征的机会,利用五代以来将士拥立的风气,在陈桥驿组织兵变,自立为帝。“(《中国历史纲要》)陈登原以为这是阴谋,”所谓陈桥兵变,真曹丕所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者也。“并以周太祖郭威亦为士兵拥立为帝之例说:”即黄袍加身,亦不止陈桥兵变时为然矣。“(《国史旧闻》)张家驹亦称,”其实所谓契丹入侵,仅仅是一个谎报,它不过是赵姓集团实现阴谋的一个步骤罢了“,”利用出兵机会,得以提早实现他的阴谋“。(《赵匡胤》)另一种说法,大体循旧史韦:“匡胤奉命出兵时,汴京已有传说,将士将拥立都点检为天子”,“乃于夜深强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逼令作天子,并逼回京,先即皇帝位。”(《中国通史》)也有人认为陈桥兵变前,镇、定两州并非“谎报”军情,“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这两州守将“都不是赵氏集团的人”,“他们怎么可能去配合赵氏兵变而谎报军情呢?”“契丹趁后周‘主少国乱’之机,起兵人寇是完全可能的。”(《历史知识》1984年第5期)陈桥兵变是有史可查的,正是这次兵变才导致赵匡胤称帝。但它是赵匡胤预谋,一手操纵,还是遵循五代将士拥立主帅旧例?这还是个谜哩!
赵匡胤

赵匡胤
赵匡胤赵普及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
赵匡胤及其部下。
赵匡胤
就是那个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弟弟赵匡义.赵普.授意将士发动的...
赵匡胤宋太祖
说是赵匡胤的部下,黄袍加身,但是没有他和他弟弟宋太祖,谁也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的!
赵匡胤
赵匡胤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
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就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而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赵匡胤
赵匡胤
赵匡胤导演的一场闹剧,呵呵,明明可以直接夺位了,还是要来这一套!不过看到后来老赵对柴家后代,对功臣的手法,还是比较善良的一个皇帝!
赵匡胤和赵匡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