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如何看待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时间:2010-5-12 专题:王莽改制
如何看待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历史学基础试卷总分300分

一、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的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二、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

下面是08年的大纲,你可以参考一下。每年差不多,变动很小,你要考的话,花几元钱买一本考试当年的大纲就行。而且大纲里还有各种题型的例题和往年考题解析,看一遍什么都知道了。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
 1、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2、氏族公社
 3、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二、夏商西周
 1、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2、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3、商族的起源
 4、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5、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6、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
 7、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8、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9、夏、商、西周的文化
三、春秋战国
 1、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3、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4、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
 5、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四、秦汉
  1、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2、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
  3、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4、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5、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
  6、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
  7、汉代的社会结构

 8、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9、秦汉的农民起义
 10、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1、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五、魏晋南北朝
  1、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3、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
  4、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5、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
  6、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7、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8、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9、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六、隋唐五代
 1、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2、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3、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4、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5、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6、“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7、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
 8、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9、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0、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11、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
七、宋、辽、西夏、金、元
 1、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3、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与宋金对峙
 4、宋代经济的繁荣
 5、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6、元代行省制度
 7、元朝的民族政策
 8、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9、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八、明清(前期)
 1、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
 3、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4、东林与复社
 5、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6、明末农民战争
 7、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8、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9、康乾盛世
 10、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
 11、明清对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12、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13、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制度
 14、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
 1、两次鸦片战争
 2、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3、中法战争
 4、中日甲午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3、义和团运动
三、晚清政局
 1、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2、洋务运动
 3、清末新政
四、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
 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五、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1、维新变法思潮
 2、戊戌变法
 3、立宪运动
 4、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5、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6、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
 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2、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新文化运动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6、五四运动
 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第一次国共合作
 9、北伐战争
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2、新军阀混战
 3、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4、红军五次反“围剿”与长征
 5、抗战前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
八、抗日战争
 1、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
 2、抗日救亡运动
 3、西安事变
 4、卢沟桥事变
 5、南京大屠杀与日军暴行
 6、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7、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
 8、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
 9、中国军队的反攻
 10、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1、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
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1、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
 2、重庆谈判
 3、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十、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1、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
 2、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
 3、民国时期的史学、文学与艺术
 4、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
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2、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3、社会主义改造
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1、经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经济建设的曲折
 3、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十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从“五一六通知”到全国内乱
 2、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
 3、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十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
 1、拨乱反正的历程
 2、“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
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1、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2、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3、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第三章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史前人类
 1、人类的进化
 2、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3、史前文化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
 1、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2、古巴比伦王国
 3、亚述帝国
 4、新巴比伦王国
 5、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6、波斯帝国
三、古代埃及文明
 1、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
 2、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3、古代埃及的文化
四、古代印度文明
 1、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2、吠陀文明
 3、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4、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五、古代希腊文明
 1、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制度
 3、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4、雅典民主政治
 5、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6、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六、古代罗马文明
 1、王政时代
 2、罗马共和国
 3、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
 4、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
 5、罗马帝国
 6、古代罗马文化
七、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1、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2、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3、拜占庭帝国
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兴起
 2、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九、欧洲基督教文明
 1、法兰克王国
 2、西欧封建制度
 3、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4、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
 5、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
 6、十字军东征
 7、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
十、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1、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2、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4、中古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尔帝国
 5、日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
十一、古代美洲文明
 1、古代中美洲文明
 2、印加文明

第四章 世界近现代史
一、16世纪的欧洲
 1、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2、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3、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宗教改革
二、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3、工业革命
 4、美国独立战争
 5、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6、欧洲1848年革命
 7、美国内战
 8、俄国农奴制改革
 9、日本明治维新
 10、德意志的统一
 11、19世界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13、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14、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工人文化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第一国际
 3、巴黎公社
 4、第二国际
四、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1、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
 2、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3、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1、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2、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六、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
 2、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3、第一次世界大战
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二月革命
 2、十月革命
 3、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2、国际联盟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2、德国十一月革命
 3、匈牙利革命
 4、共产国际
 5、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6、土尔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7、卡德纳斯改革
 8、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10、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1、德日法西斯的崛起
 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
十、第二次世界大战
 1、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第二次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5、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2、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3、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当代科技革命
 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3、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4、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
 5、战后的日本
 6、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南冲突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
 4、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5、戈尔巴乔夫改革
 6、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报考流程跟其他的全国统考一样,每年10月份报名,11月确认,1月份考试,只考三门,政治,英语,历史。一天半考完。你跟其他考生遵循一样的流程就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看看报考学校收不收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其实一般都收的,但还是事先确认一下。去他们学校网页上看看招生简章,或是打个电话问问。在390分

题型的质疑

我想试问研究生考试主要考察的是什么,是能力阿,可是那种非常小儿科的试题类型,都会出现在像研究生招考这样高级别的试卷上,比如说

a.   第三题:名词解释

虽然说历史考察的记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像这种翻翻书,背几遍就能拿分的题,实在是不应该放在研究生考试当中来。

b.   第五题:简答题

简答我觉得是对于任何一种考试可以说多可以见到的试题类型,但是出现在研究生考试中,也不可取,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里完全用到的是记忆的能力,而不是那种在记忆基础之上理解的能力,对于研究生考试说,不可取。

c.没有的题型:多项选择.

 多项选择题,可说是最容易考察能力的试题类型了,为什么没有呢?难道是出题人怕麻烦吗?不会吧。



题目语言组织的质疑

我发现了在今年研究生考试历史全国统考题里,有几道题目的语言组织很有问题,我不想都列举出来,举两个例子吧

a.简答题第三题

题目是这样的: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

我想我没有记错,但是可是为什么出题人这么大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错阿,

及其两个字前面应该还有语言,可是为什么没有呢,问的是东征的什么呢,是过程,还是什么呢,为什么不明确呢,反正我没有理解清楚,没有写,考试卷上没有写。

b.简答题第四题

题目是这样的:1901-1939年间美国历届政府在国内经济活动中职能作用的演变

我还认为我没有理解错,职能和作用中间是否应该有个标点符号呢,如果没有符号,好像不通顺,是把。



 分数大小的质疑

我发现今年的分数非常有问题

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总共80分,史料分析题,每题30分,总共60分,简答题每题30分,总共120分,我想我没有记错。

什么吗,有这么高的分值的题目,在哪里见过恩,不能因为说为了凑够300分满分,就什么也不想阿,是把?

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渐渐模糊,他的生平当真有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这些事迹吗?一代武侯的这些故事里到底有几分真假?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三国志》这样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些就是诸葛亮未遇刘备之前的生平记载。
之后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个时候诸葛亮的《隆重对》,有学者提出怀疑。因为早些年鲁肃为孙吴拟划的军事策略和《隆重对》相仿,可这个不足以说明诸葛亮抄袭。
《隆重对》有不足之处是事实。它的思想是先取荆州,后夺西川。这本无错,可诸葛亮要同时拥有荆州,西川,以便将来一路人马东伐孙权,一路人马北伐曹操。荆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时守全两处极其不易,之后的荆州兵败,关羽丧命,刘备出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开始。这也是《隆重对》失误之处的见证。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能拟出《隆重对》这样的军事策略,足见其高明之处,我们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
在曹操下江南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诸葛亮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期间诸葛亮和周愈并无格对,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借东风”之说,纯属虚构。
曹操败兵之后,刘备遂收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在荆州时候刘备还拜了一个军师,这个人就是庞统,此人与诸葛齐名,除了献上连环计策,我却看不出他有哪点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庞统随去,却与诸葛争功,最终落得“落凤坡”的下场。诸葛亮这才离开荆州,荆州的事务嘱托关羽负责,诸葛亮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拥刘备为帝,刘备建立了西蜀王朝,诸葛亮领丞相尚书事,自此三国鼎立形式已定。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实质政权上的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关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关羽独镇荆州。而当时诸葛亮是借用刘备之意,假设了刘备是想让关羽坐镇荆州。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是年关羽攻打曹操。
在关羽北征的半年里,荆州一直空虚。诸葛一生谨慎,关羽兵出荆州半年之久,他并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关羽捷报频传,荆襄却始终不全。难道说诸葛亮不知道荆襄的重要?还是他认为孙刘两家几十年来对荆州的争夺,孙吴突然放弃窥探荆襄之心?诸葛亮心里明白的很。当时西蜀兵多将广,诸葛亮不发兵将相助关羽,便与他的尽忠,他的谨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国复杂的人物关系耐人寻味,诸葛亮忠心刘备不容质疑,关羽忠心刘备更不容质疑,而两个忠心刘备的头号人物却时常闹矛盾。事实不是华容放曹之后诸葛亮饶关羽一命,关羽就对他言听必从了,诸葛亮用的人必须是对他言听计从,这话出自他自己之口。诸葛亮驾御不了关羽,关羽的命运在那个时候也许就有了决定。所以有学者怀疑,诸葛亮借助东吴之手杀害了关羽,这给诸葛亮鲜活的历史面貌上浓浓的摸了一黑。
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诸葛亮,然而熟读《三国演义》,从他的笔锋里也不难看出这些,这也许就是前辈文字里的寻味之处。
章武三年春,刘备去世,嘱咐刘禅以父事诸葛亮。诸葛亮继刘备遗志,统一华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于是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对敌人七擒七纵,以诸葛亮事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他决计不会有这么大的军事冒险行为。一切史料记载上也没有出现过“孟获”这个名字。在《三国志》里,对于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对三国史最有说服力度的《三国志》,太过简略。
学者们研究诸葛亮南下这场显赫的战役里,有的人说他一直打到今云南大理附近,有的说他已经打到老挝边界。至于“七擒孟获”可能是诸葛亮摧毁了敌人七个军事基地,如此说法,在历史一千多年的长河里,真的是无从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里,诸葛亮发明过一件杀伤力极高的武器“连弩”,这个武器给他北伐曹魏帮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后,《三国志》中这么记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这个时候,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写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师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终,马谡无能,刘备曾嘱咐不能委于重用,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他这次伐魏最大的收获是收复姜维,可收复了他自认将才的姜维,他还是每每事必亲躬,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实践的机会。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却只知领兵打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闹到最后刘禅疑他,要伤他性命,他还问别人保身之法。诸葛用人可见一斑。
六年冬,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粮尽而还。
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这次伐魏,诸葛亮渐渐疏远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木牛流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所发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是《三国志》里记载的第五次伐魏。司马义计不如诸葛,谋却胜于诸葛。坚守不战,最终熬死诸葛亮。诸葛亮五十四岁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风。
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诸葛亮一生在军事上一味逞强,穷兵黩武。在战略上谨小慎微,不纳别策,以致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在政治上独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乏人,不管在演义里还是史料中,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一代名相却始终不能力挽狂澜,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诸葛亮一生成败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成败暂且不论,他的执着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无怪乎罗贯中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完美的偶像。
陈寿也夸奖他“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如此好评,等等等等。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三虚七实的描写也迷惑了不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了解。三国荆州之争中小说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长得高大健壮,容貌俊秀,一表人才。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诸葛亮要年长六岁,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得多。诸葛亮26岁才出山,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故脱离表术归取江东之时,周瑜即由丹杨(今安徽宣城)其叔父处率兵迎策,帮助孙策渡江东下,击败当时的杨州刺史刘繇,为孙策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周瑜年方21岁。周瑜跟孙策同年,早先孙策父亲孙坚起兵讨董卓迁家至舒县时,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当孙策归取江东时周瑜前往相助,孙策对此非常高兴,对周瑜说能得到你的帮助,事业一定能成功了。

孙策击败刘繇后已有数万人马,认为平定吴郡、会稽郡已不成问题,让周瑜回去与叔父共同镇守丹杨,不久袁术派他的堂弟来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杨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来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是当时盘踞江淮的大军阀袁术的老巢,袁术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借故离开寿春,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吴郡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前去迎接,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当时孙策本身也只是个将军身份,这个中郎将是孙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于将军。当时周瑜为24岁。

年纪轻轻的周瑜,一到东吴便被封为中郎将,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因为周瑜是庐江郡人,在那里很有威望,于是派他到庐江郡驻守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于今安徽当涂县北,又名采石),后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县西南)县长。不久,孙策想夺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兼江夏太守(实际上此时的江夏郡为刘表所有,孙策任命周瑜此职意在进讨江夏取荆州)。周瑜随孙策取荆州攻克皖县(今安徽潜山县),得到汉末大臣桥公(桥玄,官至太尉)两个女儿。桥公二女皆天姿国色,有倾城之貌。孙策自己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接着又攻下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并进讨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时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两郡,周瑜留下来镇守庐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峡江县)。

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孙策其时已据有丹阳、吴、会稽、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其中只有征取吴郡、会稽郡时周瑜未参与,但也有他的功劳,因为若不是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

象他这样的人,会去嫉妒谁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嘛

<br/><br/><font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别的聪明人的回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合作关系.最主要还是周瑜太小心眼了,
——)——年轻时代的诸葛亮给周瑜提鞋都不配。只怪老天让周瑜早死。
历史学基础试卷总分300分

一、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 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的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二、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

下面是08年的大纲,你可以参考一下。每年差不多,变动很小,你要考的话,花几元钱买一本考试当年的大纲就行。而且大纲里还有各种题型的例题和往年考题解析,看一遍什么都知道了。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
 1、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2、氏族公社
 3、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二、夏商西周
 1、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2、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3、商族的起源
 4、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5、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6、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
 7、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8、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9、夏、商、西周的文化
三、春秋战国
 1、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3、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4、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
 5、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四、秦汉
  1、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2、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
  3、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4、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5、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
  6、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
  7、汉代的社会结构

 8、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9、秦汉的农民起义
 10、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1、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五、魏晋南北朝
  1、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3、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
  4、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5、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
  6、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7、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8、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9、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六、隋唐五代
 1、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2、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3、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4、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5、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6、“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7、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
 8、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9、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0、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11、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
七、宋、辽、西夏、金、元
 1、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3、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与宋金对峙
 4、宋代经济的繁荣
 5、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6、元代行省制度
 7、元朝的民族政策
 8、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9、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八、明清(前期)
 1、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
 3、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4、东林与复社
 5、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6、明末农民战争
 7、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8、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9、康乾盛世
 10、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
 11、明清对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12、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13、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制度
 14、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
 1、两次鸦片战争
 2、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3、中法战争
 4、中日甲午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
 3、义和团运动
三、晚清政局
 1、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2、洋务运动
 3、清末新政
四、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
 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五、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1、维新变法思潮
 2、戊戌变法
 3、立宪运动
 4、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5、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6、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
 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2、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新文化运动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6、五四运动
 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第一次国共合作
 9、北伐战争
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2、新军阀混战
 3、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4、红军五次反“围剿”与长征
 5、抗战前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
八、抗日战争
 1、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
 2、抗日救亡运动
 3、西安事变
 4、卢沟桥事变
 5、南京大屠杀与日军暴行
 6、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7、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
 8、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
 9、中国军队的反攻
 10、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1、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
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1、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
 2、重庆谈判
 3、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十、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1、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
 2、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
 3、民国时期的史学、文学与艺术
 4、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
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2、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3、社会主义改造
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1、经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经济建设的曲折
 3、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十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从“五一六通知”到全国内乱
 2、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
 3、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十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
 1、拨乱反正的历程
 2、“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
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1、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2、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3、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第三章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史前人类
 1、人类的进化
 2、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3、史前文化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
 1、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2、古巴比伦王国
 3、亚述帝国
 4、新巴比伦王国
 5、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6、波斯帝国
三、古代埃及文明
 1、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
 2、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3、古代埃及的文化
四、古代印度文明
 1、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2、吠陀文明
 3、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4、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五、古代希腊文明
 1、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制度
 3、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4、雅典民主政治
 5、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6、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六、古代罗马文明
 1、王政时代
 2、罗马共和国
 3、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
 4、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
 5、罗马帝国
 6、古代罗马文化
七、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1、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2、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3、拜占庭帝国
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兴起
 2、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九、欧洲基督教文明
 1、法兰克王国
 2、西欧封建制度
 3、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4、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
 5、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
 6、十字军东征
 7、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
十、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1、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2、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4、中古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尔帝国
 5、日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
十一、古代美洲文明
 1、古代中美洲文明
 2、印加文明

第四章 世界近现代史
一、16世纪的欧洲
 1、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2、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3、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宗教改革
二、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3、工业革命
 4、美国独立战争
 5、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6、欧洲1848年革命
 7、美国内战
 8、俄国农奴制改革
 9、日本明治维新
 10、德意志的统一
 11、19世界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13、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14、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工人文化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第一国际
 3、巴黎公社
 4、第二国际
四、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1、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
 2、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3、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1、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2、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六、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
 2、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3、第一次世界大战
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二月革命
 2、十月革命
 3、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2、国际联盟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2、德国十一月革命
 3、匈牙利革命
 4、共产国际
 5、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6、土尔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7、卡德纳斯改革
 8、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10、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1、德日法西斯的崛起
 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
十、第二次世界大战
 1、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第二次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5、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2、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3、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当代科技革命
 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3、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4、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
 5、战后的日本
 6、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南冲突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
 4、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
 5、戈尔巴乔夫改革
 6、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报考流程跟其他的全国统考一样,每年10月份报名,11月确认,1月份考试,只考三门,政治,英语,历史。一天半考完。你跟其他考生遵循一样的流程就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看看报考学校收不收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其实一般都收的,但还是事先确认一下。去他们学校网页上看看招生简章,或是打个电话问问。在390分

题型的质疑

我想试问研究生考试主要考察的是什么,是能力阿,可是那种非常小儿科的试题类型,都会出现在像研究生招考这样高级别的试卷上,比如说

a.   第三题:名词解释

虽然说历史考察的记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像这种翻翻书,背几遍就能拿分的题,实在是不应该放在研究生考试当中来。

b.   第五题:简答题

简答我觉得是对于任何一种考试可以说多可以见到的试题类型,但是出现在研究生考试中,也不可取,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里完全用到的是记忆的能力,而不是那种在记忆基础之上理解的能力,对于研究生考试说,不可取。

c.没有的题型:多项选择.

 多项选择题,可说是最容易考察能力的试题类型了,为什么没有呢?难道是出题人怕麻烦吗?不会吧。



题目语言组织的质疑

我发现了在今年研究生考试历史全国统考题里,有几道题目的语言组织很有问题,我不想都列举出来,举两个例子吧

a.简答题第三题

题目是这样的: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

我想我没有记错,但是可是为什么出题人这么大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错阿,

及其两个字前面应该还有语言,可是为什么没有呢,问的是东征的什么呢,是过程,还是什么呢,为什么不明确呢,反正我没有理解清楚,没有写,考试卷上没有写。

b.简答题第四题

题目是这样的:1901-1939年间美国历届政府在国内经济活动中职能作用的演变

我还认为我没有理解错,职能和作用中间是否应该有个标点符号呢,如果没有符号,好像不通顺,是把。



 分数大小的质疑

我发现今年的分数非常有问题

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总共80分,史料分析题,每题30分,总共60分,简答题每题30分,总共120分,我想我没有记错。

什么吗,有这么高的分值的题目,在哪里见过恩,不能因为说为了凑够300分满分,就什么也不想阿,是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