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淝水之战”的具体过程?

时间:2010-5-18 专题: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战况再现

现存史料对淝水之战的记述较为简略,重现淝水之战的细节,有相当的难度。

关于苻融前锋兵团的兵力,《晋书·苻坚载纪》等史书称有二十五万,《资治通鉴》和《晋书·朱序传》则称有三十万。我们不能根据《晋书》成书年代早来否定《资治通鉴》的真实性。因宋代也许有更详细准确的参考史料。这里采用《晋书·苻坚载纪》的数据,即前锋兵团为二十五万人。前锋大军到达颖口时,慕容垂率部三万人向荆州方向进军。这是前锋兵团的第一次分兵。攻占寿阳后,苻融命梁成部五万人进驻洛涧,这是第二次分兵。得知胡彬困守硖石后,苻融命令一部分军队进攻胡彬,未有史料记载秦军围攻硖石的兵力。硖石方向分散一部分兵力,秦将郭褒率军驻守寿阳,这样一来,淝水阵前的前锋兵团兵力总数并不大,不过十数万人。这样的兵力与东晋八万军队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势。另外秦军刚有洛涧之败,士气方面明显处于下风。

苻融对敌情掌握有误,错估了晋军的主力。再加上梁成部全军大败,主将被斩,这无疑会给前秦主帅作战勇气和军心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所以当苻坚仓促赶赴寿阳,见到军容严整的晋军,大出所料,苻坚问苻融,:“此亦敌,何谓弱也!”。苻坚此时“怃然有惧色”。引起苻坚惊惧的,不仅仅是八公山下晋军的军容,还有数日前北府兵大败梁成时所表现出的战力。至于“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说法,很明显是讹传或杜撰。《晋书·苻坚载纪》付诸鬼神之谈,原文为“初,朝廷闻坚入寇,会稽王道子以威仪鼓吹求助于钟山之神,奉以相国之号。及坚之见草木状人,若有力焉。


关于前锋兵团内部的军队隶属关系,《晋书》与《资治通鉴》交待的不够清楚。如此庞大的前锋兵团不可能是单一的整体,而应是由不同将领统领下的数个建制单位所构成。《九家旧晋书辑本·陈郡谢录》中曾记载,“太元八年,秦主苻坚倾国大出,众号百万。先遣苻融、慕容暐、张蚝、苻方四师至颖口,梁成、王先等守洛涧。”这是一条很重要的记录。“四师至颖口”,说明苻融的前锋兵团在分出慕容垂部与梁成部后只剩四部。《晋书·慕容暐载纪》称,前燕国皇帝慕容暐为平南将军、别部都督,所部自然不会承担主要的军事任务。张蚝时称“万人敌”,为当时的猛将,所部在淝水之战中与谢石部发生遭遇战,曾击退谢石,但并未与谢玄部发生激战。如此一来,双方的主力决战必在苻融的中军,即以氐族人组成的精锐,与谢玄所率的北府兵精锐之间展开。


淝水战前,苻坚派东晋降将朱序前去劝降谢石等人.朱序私下里却对谢石等人说,如果秦国的百万兵众全部抵达,难以与他们抗衡。如今乘着各路军队尚未集结,应该迅速出击。当时谢石并未采纳朱序的建议,由于畏惧前秦军的强大,谢石欲坚守不战,待秦军师老自退。在谢琰的劝说下,谢石派使向前秦军邀战。谢石与前秦张蚝部发生激战,谢石败退。此时谢玄、谢琰率数万晋军,严阵以待,张蚝遂退。

这时前秦军已列阵于淝水前,一心欲与秦军决战的谢玄无法渡河。根据中国古代传统的行军布阵方式,苻融前锋兵团的上述“四师”,应分别充当左、中、右、后军。中军自然是苻坚、苻融亲率的氐族精锐,因张蚝部与自淮水而上的谢石部水军发生激战,张蚝部应为左军。慕容暐部为右军。后军应为苻方部,负责保护百官及运送辎重。这是笔者的一种假设。有资料认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族作战的惯例是以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兵为前驱,而本民族兵在阵后押阵。此种说法有待证实。明代佚名氏著《草庐经略》中称,前秦军当时结成一个队形非常严密的大阵,缺乏应变的灵活性。[25]今天无法确知前秦军队的战术组织和列阵等细节,只能做一些简单推测。

晋军方面,原本计划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八千精锐率先渡河,大部晋军仍驻扎于淝水之北。谢玄的初步计划中,八千精锐与前秦军进行初战。若初战不利,另一侧的晋军主力仍可坚守阵营。若初战顺利,则一鼓作气,后续大军尽数渡河,全力发动总攻。于是谢玄派人下书给苻坚说,“君孤军深入我境,在淝水前列阵,显然是持久之计,而不敢速战。烦请贵军稍稍后退,待我军渡河后,令双方将士周旋,决一胜负。我与阁下策马观战,岂非美事一件?”这时后秦诸将都反对后退,唯有苻坚和苻融表示同意。苻坚以为,在晋军半渡的过程中令铁骑掩杀,必会大获全胜。

苻坚兄弟铸下了惊天大错,在大战爆发之际,很难有序掌控十几万军队的退却。果然,秦军退却过程中失控,苻融驰马略阵,欲阻止前秦军的后退,这时谢玄的八千北府兵精锐已杀至阵前,直取前秦中军,结果苻融马倒被杀。所谓主力一失,全军尽墨。主帅被杀后,十几万的大军开始大溃败,随后八万晋军悉数渡河,向秦军发动后续打击,一时后秦死伤无数,苻坚本人也中了流矢。

关于此役中前秦军到底死伤多少,各种史料语焉不详。这也有些不合常理。此前进行的其他战役里,如379年的君川之战,洛涧之战,《资治通鉴》和《晋书》往往都给出了大致的伤亡数据,唯独最重要的淝水之战却没有数据记录。《资治通鉴》、《晋书苻坚载纪》《晋书谢玄传》都称“死者十之七八”。《晋书》成书于唐初,《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而成书于年代更早的其他版本的《晋书》,如《九家旧晋书辑本》的相关描述中并没有“死者十之七八”的文字。《九家旧晋书辑本·陈郡谢录》中提到,此战中,晋军“俘获万计”。笔者推测,淝水之战中前秦军的伤亡和被俘总数应在十万以内。晋军还俘获了苻坚乘坐的王辇云母车。《九家旧晋书辑本·陈郡谢录》中提到收获的战利品十分丰厚,“其余宝器山积,锦罽万端。牛马驴骡骆驼十万匹。”战利品如此之丰厚,也许会转移晋军的注意力,使晋军并未全力追击前秦军。因而前秦军的实际伤亡数目或许更低。

《资治通鉴》中关于朱序的作用甚为可疑。朱序其时为前秦尚书,做为一个没有统兵权的文官,在十几万军中,喊叫“秦军败了”,如何会使前秦军队的军心迅速瓦解呢?朱序大喊一说在《晋书·朱序传》和《资治通鉴》中有叙述,而并不见于《晋书·苻坚载纪》、《晋书·谢玄传》和《晋书·刘牢之传》。因而朱序在此役中的作用,很可能是基于战后朱序自己的陈述,旁人也无法提供进一步佐证。不少资料认为朱序在淝水之战中起了重大作用,这一点笔者持相反意见。

淝水战后,晋军收复了寿阳。但并未继续向北进军。苻坚则逃至淮北,与慕容垂部会合。《晋书·苻坚载纪》称,“诸军悉溃,惟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之所以慕容垂一军独全,是因为慕容垂部并未参加淝水之战。慕容垂将军队指挥权交给苻坚。

苻坚退至洛阳后,收集残兵十余万,军容粗备,喘息略定。

并不圆满的大结局

淝水之战是秦晋系列战争的延续,或者说,是秦晋自公元378年以来系列会战的最后决战。对前秦来说,这是一场组织异常混乱,准备极为不足的战争。前秦动员了全国的兵力,但在淝水主战场只投入了不到二十万军队。八万对十几万,前秦在兵力上并不占很大优势。再加上洛涧新败,军中人心浮动,这都是前秦战败的必然性因素。临阵前的退兵,是最大的失误。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前秦军不退兵,前秦的胜算有多少呢?如果双方都有备而战,展开一场决战,前秦也未必有很大的胜算。北府兵训练有素,作战顽强,在临阵冲锋中丝毫不落下风。对前秦来说,十几万前锋兵团合围八万晋军,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况且背后还受到桓冲集团的威胁。如果前秦拿不下淮南地区,拿不下荆州,就很难对建康有直接威胁。统一,也许就无限期推后了。前秦在淝水之战中的失败,是一系列指挥错误和其他综合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其中固然有偶然因素,但每一个偶然因素的背后都有必然性的原因。


淝水之战,事实上并不是一场“规模惊人”的大决战,而是一场战役级的击溃战。本来只是战役的失败,但结果却是整个前秦后方军事系统彻底瓦解。在南北统一的战争中,当年曹操有赤壁之败,几十年后拓拔焘也有瓜步之战的失利,但这些战场上的失败都没有导致曹魏和北魏政权的崩溃。而前秦统治在淝水之战后却迅速瓦解。战场上的失利只是触发前秦统治发生“雪崩效应”的外在推动力,真正导致战后乱局的内在原因,正是多年潜藏积累的各种社会和民族矛盾。这次战役的失败,给前秦治下的各部族带来兴兵反秦的机会。


当时的前秦虽然表面上强大,却并不具备南北统一的条件。前秦之统一北方,用了整整二十六年时间。谁又能料到,淝水之战后,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前秦威行万里的盛世荣光即在刀光剑影中消失殆尽。


淝水之战刚刚结束,鲜卑乞伏国仁部在陇右拥众十几万反叛前秦。丁零族豪酋翟斌聚众在河南反叛前秦。苻飞龙、慕容垂率兵讨伐,慕容垂暗结丁零,杀苻飞龙及其部众,公开叛秦。短短的时间里,慕容垂集结二十余万丁零人、乌桓人围攻邺城。公元384年三月,鲜卑人慕容泓在华阴聚众起兵。不久鲜卑人慕容冲在平阳起兵。四月,姚苌率领羌族反叛。淝水之战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方陆续出现了五股反秦的军事割据势力。日后前秦正是被这些势力的共同打击下灭亡的。


如果点评东晋的功劳簿,立下淝水之战首功的非谢玄莫属。唐人魏元忠称赞道,“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未必儒臣不如武将。”[28]这位曾入选宋人张预的《十七史百将传》的儒将,不但有创建北府兵之功劳,更在历次与前秦的作战中屡次大败秦军,鲜有败绩。淝水之战中八千北府兵强攻前秦军中军大营,众志成城,覆军杀将而锐不可当,成为中国军史上的经典战例。谢石、谢琰、桓伊,以及以刘牢之为首的北府兵众将领,均立下奇功。朱序也许起了些作用,但被一些史料高估。


时人云,“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谢安为当世大才。但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于具体军事方略方面却出力甚少,但也不能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无尺寸之功。谢安的功勋,主要表现在平衡了桓氏家族和谢氏家族的势力,稳定了东晋政局。战前数年,更是由于谢安之力,推动了北府兵的创建和江淮防区的形成。其临战前悠然神定的名士气度,在稳定人心方面也起到了不少作用,所谓“人气不动,便有胜理”。至于后人写诗赞他,诸如“高卧东山四十年,一堂丝竹败苻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却是文人的夸张溢美之词了。


东晋虽是“正朔相承”,却是个毫无进取心的偏安政权。东晋并未乘北方分崩离析之际,全力进攻前秦。东晋的内政矛盾由于淝水战事的胜利而凸显。无论是桓冲集团还是谢氏集团,都最终未能承担起收复北方的重任。当谢安正式请旨伐秦,谢玄兵临彭城的时候,已是第二年的八月了。那时慕容垂已建立新的国家后燕。历史创造了机遇,但只有抓住机遇的人才能进一步改变历史。这一次机遇,最终落到了拓拔鲜卑氏的手中,正是他们,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走向。


两百多年后,唐太宗与李靖在长安的宫殿里正进行着一段对话。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坚,非谢玄之善也,盖坚之不善也。”

诚哉斯言!


http://www.hudong.com/versionview/w,ukyacamer,udexxrvrwejcw有详细介绍

淝水之战-战役经过

淝水之战御敌准备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战前准备

377年,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第一阶段:淮南之战

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又另派10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就是17万。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谢玄4战4胜,全歼敌军。谢安因功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

第二阶段: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的经过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10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近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


淝水之战发生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寿县。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前秦主苻坚于太元八年(383),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号称百万,长驱南侵,欲问鼎江南,踏平东晋。晋相谢安,派出以谢玄、谢石为首的8万军队在淮南迎战。符坚派前在襄阳俘获的晋将朱序前往劝降。朱序心向晋室,借机将军情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兵力尚未集中,迅速挫其前锋。谢石采纳其计,于是派刘牢之车情兵五千渡过洛涧,一战斩秦军将领十人,秦兵万余被歼,首战告捷,晋军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并进。苻坚与其弟符融登上寿阳城,见晋军队伍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以为是晋军伏兵(“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成语源此)。对苻融说:“此亦劲敌”,怔然有惧色。谢石将晋军推进至淝水,符融隔水为阵。谢石“遣使谓(待)融曰:君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也?融于是摩军却阵”苻融原想趁晋军半渡淝水时出兵击之,没有想到,军队一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狂奔骇退,士无斗志,阵中还有东晋降将朱序高喊“秦军败了!”被胁迫参军的各族人民乘机逃跑,阵势大乱。苻融马倒被杀,秦军大败。谢石乘胜追击。秦军“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在路上,苻坚被流矢射中,单骑遁还淮北,狼狈不堪。谢玄乘胜攻进洛阳、彭城,收复大批失地。苻坚逃到关中,不久为部下所杀。
淝水之战发生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寿县。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前秦主苻坚于太元八年(383),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号称百万,长驱南侵,欲问鼎江南,踏平东晋。晋相谢安,派出以谢玄、谢石为首的8万军队在淮南迎战。符坚派前在襄阳俘获的晋将朱序前往劝降。朱序心向晋室,借机将军情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兵力尚未集中,迅速挫其前锋。谢石采纳其计,于是派刘牢之车情兵五千渡过洛涧,一战斩秦军将领十人,秦兵万余被歼,首战告捷,晋军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并进。苻坚与其弟符融登上寿阳城,见晋军队伍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以为是晋军伏兵(“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成语源此)。对苻融说:“此亦劲敌”,怔然有惧色。谢石将晋军推进至淝水,符融隔水为阵。谢石“遣使谓(待)融曰:君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也?融于是摩军却阵”苻融原想趁晋军半渡淝水时出兵击之,没有想到,军队一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狂奔骇退,士无斗志,阵中还有东晋降将朱序高喊“秦军败了!”被胁迫参军的各族人民乘机逃跑,阵势大乱。苻融马倒被杀,秦军大败。谢石乘胜追击。秦军“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在路上,苻坚被流矢射中,单骑遁还淮北,狼狈不堪。谢玄乘胜攻进洛阳、彭城,收复大批失地。苻坚逃到关中,不久为部下所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