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

时间:2010-6-4 专题: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战争日期208年七月-208年十一月地点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结果孙权,刘备盟军胜利作战各方曹操刘备,孙权指挥官曹操周瑜、程普、刘备兵力约160,000约50,000伤亡不详不详赤壁之战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进取荆州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其一,在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其二,派遣张辽、于禁、乐进驻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其三,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其四,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其五,铲除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兵败乌林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后果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点评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楼主就写了那么两句话,也不知道楼主要问什么看把你们忙的??也许楼主是想对对子了???我对:“十面埋伏,国产大片”。
佩服佩服这么多眼睛都痛了
1,战争目标不详.2,战争规模不详.3,战争过程不详.
这么多,看易中天的三国就知道拉
内容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临近灭亡时,许多势力强大的官吏,互相吞并,后来只留下曹操、孙权、刘备。曹操想打败孙权和刘备。但赤壁一仗,由于刘备、孙权联盟共抗曹兵,将曹打得大败而归.(1)公元208年,曹操打败了刘备,夺取了长江以北荆州的大部地区后,又率大军二十多万,号称八十万,浩浩荡荡地自江陵沿江东下,攻打孙权,要一举打平江东。(2)这时,孙权正屯兵柴桑。面对强敌,他的内部意见分歧。以张昭为首的一派人,畏惧曹兵势盛主张投降;以鲁肃黄盖为首的另一派人要坚决抵抗。两派争论激烈,孙权一时很难拿定主意。(3)正在这时,派去联络刘备共同抗曹的鲁肃,已经和刘备、诸葛亮商定了联盟抗敌的初步计划。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来到东吴,面见孙权和周瑜。(4)诸葛亮很有学问,刘备几次聘请他,他才当了刘备的军师。刘备虽然在荆州遭到大败,诸葛亮却并未泄气。他全面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只要能与孙权搞好联盟,利用天时地利,是能够战胜强敌曹操的。(5)鲁肃回到建业(现南京),听说孙权让周瑜决定对曹兵"战""和"一事,就急忙带了诸葛亮来见周瑜,周瑜把他们请到自己的书房。(6)鲁肃认定周瑜一定是主战的,就问道:"今天的事,将军想怎么办啊?"想不到周瑜却神情严肃的说:"只有投降,才是上策!"鲁肃听后,万分惊讶。(7)"你怎么也这样主张呢?"鲁肃着急地说:"我们兵精粮足,战将勇猛,同曹兵开战,不见得输给他们!"周瑜一摆手,说:"先生难道不知曹操兵多,我们兵少吗?打起来吴国百姓首先吃亏,不如降的好!"(8)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个不停。诸葛亮在旁边听着,一边扇着羽扇,一边微微发笑。(9)周瑜转脸问他:"先生为什么发笑?"诸葛亮说:"我笑鲁子敬(鲁肃的别名)太不识时务了!若真的打起来,不但百姓吃亏,我们自己恐怕也要吃亏。不过,我倒有一个计策……"(10)周瑜忙问:"先生有什么好计策?"诸葛亮说:"吴国只要给曹操送去两个人,曹操必定能够退兵。"周瑜又问:"哪两个人?""就是大乔和小乔,曹操只要得到这两个美女,自然退兵!"(11)周瑜又急忙问:"先生有什么根据?"诸葛亮说:"曹操最近在漳河上筑了一个铜雀台,并叫他儿子曹植做了一篇‘铜雀台赋‘,说‘东到南取了二乔,天天和我一道‘,这不就是曹操发兵南下的目的吗?(12)周瑜一听,突然大怒。他跳起来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问道:"将军为什么这样生气?"周瑜说:"先生可能不知道,那大乔就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我的妻子啊!"(13)这,诸葛亮早就知道。他是为让周瑜坚定抗曹决心,故意说了这些话的。现在一见周瑜火起,他立刻假装吃惊地说:"这我可是不知道,说了错话,请将军多多原谅。"(14)周瑜说:"我早就决定和老贼拼个高低,刚才所说的话,不过是玩笑,希望先生能帮助我们打败敌兵!"诸葛亮和鲁肃这才起身告辞,到馆驿去休息。(15)第二天,孙权再次召集文武百官,商讨这件大事。孙权问周瑜有什么意见,周瑜说,先请主张投降的文官张昭发表意见。(16)张昭是吴国的元老,他站起来说:"曹操势力雄厚,而我们力量较弱。过去我们是靠天险长江抵抗曹兵,现在他造了大批战船,随时可以过江。目前,只有投降他,将来再想办法对付他。(17)周瑜说:"如果我们投降了他,还能有什么办法?曹兵这次南下,他后有敌人;曹兵多数是北方人,短于水战;眼下天寒地冻,北方人水土不服,容易生病。他有这些不利条件,兵多又有何用!"(18)孙权事先听了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现在听了周瑜这番话,心中主意拿定了。他站起来说:"我决定同老贼拼个你死我活!"周瑜说:"希望您不要三心二意……"(19)孙权立刻拔下身上的宝剑,挥手砍去桌子的一角说:"从现在起,再有人说投降的话,他就和这桌子一样!"说完,他将宝剑交给周瑜,命他立即发兵,去抵抗曹兵。(20)曹兵这时正集结在长江北岸的赤壁(今湖北嘉鱼)一带。周瑜带了五六万兵马,来到长江南岸的三江口(今湖北黄岗)一带,同曹军隔江对峙。(21)刘备见诸葛亮到东吴,很久没有消息,急忙派糜竺带了羊、酒等礼物,借慰问军兵的名义,来到三江口周瑜的大寨打听消息。(22)周瑜叫人办了酒席,亲自招待糜竺。喝酒时,糜竺说:"诸葛亮在东吴的时间很久了,我们主公想主上他和我一块回去。"周瑜笑道:"当前曹兵势盛,我每天都要同先生谈论军情,哪能让他再走呢!"(23)周瑜又说:"本来,我想亲自向刘豫州(刘备曾在豫州做官,所以别人都叫他刘豫州)请教,但我实在太忙,希望他能到这儿来见见。"糜竺只好连声答应,吃完酒后,就动身回去了。(24)糜竺走后,鲁肃问周瑜:"将军为什么要见刘备?"周瑜说:"刘备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趁现在杀了他,将来对我们要有大害!"接着,周瑜布置了刀斧手,等刘备来时,听周瑜掷杯为号,将刘备杀掉.(25)糜竺回到夏口,把周瑜的话向刘备说了一遍。刘备想了想,马上叫人去准备船只,到三江口去会见周瑜。(26)关云长忙劝他说:"周瑜做事阴险,军师又没有来信,这样去怕有危险!"刘备说:"我们现在要联吴抗曹,我如果不去,就要引起周瑜怀疑。"关云长见刘备非去不可,就说:"那我就同哥哥一块去吧!"(27)刘备和关云长两人,带了二十多个随从,坐上帆船,过江来见周瑜。(28)周瑜听说刘备来了,忙问手下人:"他带多少人来?""船上只有二十多人。"周瑜笑着说:"这就好办了!"他叫刀斧手埋伏就绪,自己换了衣服,请刘备进帐喝酒。(29)这时,诸葛亮正在江边,听说刘备来看周瑜,心里一惊,连忙来到周瑜的大帐里察看动静。(30)只见营帐后里埋伏着五十多个刀斧手,周瑜坐在帐内也是满脸杀气。刘备却毫无察觉,诸葛亮心中一沿,糟了,这可怎么办呢?(31)他忽然看见刘备身后站着一个手拿宝刀的人,仔细一瞅,原来是武艺高强的关云长,诸葛亮这才放心了。他转身走出营帐,到江边刘备的小船里去等候。更多请见:http://www.61soft.com/ebookonline/ebookonline2/1426.html三国演义"中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几个故事:1草船借箭2苦肉计3诸葛借东风4.舌战群儒5.蒋干盗书.《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内容选定三顾茅庐(包括火烧博望坡)大战长板坡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道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一顶瑰丽的皇冠,而《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正是这顶皇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跨越时间长河保持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个艺术高峰《演义》描写了许多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又如赵子龙单骑救主、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智摆空城计等等,都以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了。其次,《演义》开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心胸狭窄,赵云的赤胆忠心等等都在中国民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成了某种道德品质的代名词。这些都说明了《演义》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演艺》并非是正史,无论是罗冠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是毛氏父子修订的《三国演义》,都是在一定时时以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和艺术的加工改编而成的,在这过程中许多人物的面貌和事件的原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使《演艺》的虚实问题变得十分复杂、突出。大事时尚,大部分读者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再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的同时,也把它当成一部正史来理解,是书中一些夸张、虚构,乃至与事实相悖之处也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之中。这就是人们无法正确掌握、对待三国的历史,因此,更新人们印象中的三国、还三国的本来的真实面目也就刻不容缓了。这也正是我们此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那么,历史上的三国与小说中的有哪些区别呢?三国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将具体进行对照和介绍。(1)关于华容道(《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合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三国演义》的上述描写,并非全是凭空之笔。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可是,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诸葛亮与关羽二人的演义之笔,并非史实。《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其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2)关于借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此事不见于史传。源出于元《三国志平话·赤壁鏖兵》篇,内称赤壁决战前夕,周瑜会集诸文武策划破曹之计,命他们各写己意于掌心,众人皆书"火"字,唯诸葛亮写"风"字,谓火攻曹军,须靠东南风助威,因此愿借助此风。尔后就在江岸筑坛,仗剑作法,果得东南大风,火借风势使曹军因火攻而大乱。元杂剧《七星坛诸葛祭风》即此说。按,赤壁之战有"借东风"。但当时曹操大军在赤壁西北乌林地带,两军夹长江南北对峙,东风最烈也难助火势。要有南风,而且最好是要有东南风。陈寅恪据《三国志·周瑜传》所引《江表传》有"时东南风急"五字说,"昔人赋咏中社涉及方位地望者,以文字声律字句之关系,往往省略一字。因此如杜牧七绝诗,就被省‘东南风’为‘东风’。其实,‘东’字可省,而‘南’字不可略。今俚俗‘借东风’之语已成口头禅,殊不知若只借东风,则何能烧走曹军"(《柳如是别传》)。由此,"借东南风","东"风可省,而"南"风不可去。又,借东风,其实是久在长江中下游活动的周瑜等人,熟悉本地隆冬之际自有东南风生之故,与诸葛亮无关。(3)关于孙刘联军的兵力(《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赤壁前线,东吴列兵三万,此说见《三国志·周瑜传》,"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所引《江表传》也称,孙权说,"五万人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后孙权率军十万屯柴桑,为围合肥张本。刘备有关羽水军一万,还有少量步骑。据《刘表传》,刘备在鄂县樊口,会见周瑜军,"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是刘备仅以二千人随周瑜作战。《鲁肃传》引《吴书》称,在益阳单刀会上,关羽说,"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可见刘备等也参加乌林战役。尔后,刘备也一度参加围攻江陵。《吴录》称:"备谓瑜云:‘(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是参加赤壁战役主力为东吴军,刘备仅几千人。(4)关于蒋干(《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蒋干,在《三国演义》里,是曹操帐下幕宾。人物不大,在赤壁之战中却举足轻重。战前两次自告奋勇过江去游说周瑜和打探虚实,两次被周瑜巧妙利用:第一次要去说降周瑜,周瑜设计,故意让蒋干发现伪造的蔡瑁、张允私通东吴的书信,使蒋干将书盗回向曹操报功,曹操气急之下,中了周瑜的离间之计,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第二次蒋干又主动要求过江去探听甘宁、黄盖欲降之真假,周瑜再次设计,使蒋干与庞统"不期而遇",蒋干将庞统邀至曹营,使曹操接受了庞统献上的致命的连环计。所以,曹操才赤壁大败,蒋干实脱不了干系。三国时确有蒋干其人,也确有蒋干见周瑜之事;然历史上的蒋干其人其事,却与《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其人其事相去甚远。蒋干见周瑜事,载于《江表传》。《江表传》叙此事未记确切时间,查《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建安十四年。就是说,蒋干见周瑜的时间不是在赤壁之战爆发之前,而是在赤壁战后的第二年。而且,蒋干去见周瑜只有一次,而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两次。江表传》说,赤壁之战周瑜大败曹军,使曹操对周瑜十分佩服,说:"孤不羞走。"意即败在周瑜手下不觉耻辱。第二年,周瑜又战败曹仁,夺取江陵,使曹操对周瑜更加刮目相看,忌惮有加。于是,曹操以为周瑜年少,易于用言辞打动,乃密派人下扬州,请蒋干出马,去游说周瑜归降。蒋干,字子翼,九江人,仪表出众,尤以口才见称,江淮一带无能与之抗衡者。蒋干受命,即着布衣葛巾,假托私行去见周瑜。周瑜闻蒋干来访,已猜出其来意,出帐迎接,先发制人道:"子翼好辛苦啊!远涉江湖,是为曹氏做说客的吧?"蒋干见被周瑜说破,忙矢口否认:"我与足下同乡,久未见面,听说您业绩辉煌,故特来叙旧,并观军容。怎么疑我做说客呢?"周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于是,周瑜领蒋干遍视军营、仓库、军资器仗等,尔后设宴招待蒋干。席间,周瑜将孙权赐予的侍者、服饰、珍玩等物一一向蒋干展示,然后说道:"大丈夫为人处世,若遇知己之主,当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与共。假使苏秦、张仪更生,郦食其再世,我犹要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能够移我意乎?"蒋干只是微笑,终未为曹操发一言。蒋干回报曹操,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打动。曹操及中原士人,因此更高看周瑜。后曹操见说降周瑜无望,转而给孙权写信,贬低周瑜,这是后话。曹操出此下策,实属无奈。历史上的蒋干虽有负曹操之托,但未失名士之风。《三国演义》叙蒋干见周瑜事,将独步江淮之士说成曹操帐下幕宾,由受曹操之托改为自告奋勇,将时间由赤壁战后提至战前,把一次演义成两次,均无大碍;但诬蒋干盗书,且将其刻划为一被人捉弄的小丑形象,虽增加了文学效果,却使斯文扫地,实在是开蒋干的玩笑。(5)关于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此处《演义》称乘雾草船借箭故事不见于史传。按,借箭故事,始处于孙权。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攻濡须坞(安徽无为东)要塞。孙权自架大船,侦察曹军动止。"权乘大军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元<<三国志平话>>将此事移植于五年前的赤壁大战,说周瑜用帐幕遮住行船,曹军乱箭齐发,获得数百万只箭,与诸葛亮无关。但此中亦未涉及草人事。盖草人诱敌与借箭之事见于《五代史》之梁名将刘,以及《唐书》张巡和《宋史》毕再遇,均以孤城守卫分别利用稻草人的,《演义》或由此凑合而构建为草船借箭?(摘自《三国演义》补正本)(6)赤壁位于长江中游古战场。因江边山体为红砂岩构成,崖壁呈赭红色,故名。位于湖北省蒲圻市西北40千米,长江南岸,隔江与洪湖市乌林矶相望。元代以前属蒲圻县,明代改属嘉鱼县,故明、清有赤壁位于嘉鱼县西南之说。赤壁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组成。主峰望江峰海拔73米。赤壁山临江而立,海拔54米,山势陡峭,伸入水面。长江北岸湖泊密布。江面宽阔约1200米,水流平缓。沿江可东至夏口(今武汉),西达江陵。赤壁与乌林共锁长江航道,为水陆用兵之地。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夺取荆州重镇江陵后,顺长江水陆并进。孙权、刘备联军阻曹军于赤壁。曹军初战失利,被迫驻守乌林,与联军隔江对峙。孙权部将周瑜利用曹操轻敌自负,指挥失误,巧用火攻大败曹军,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史称"赤壁之战",赤壁由此闻名。赤壁古战场遗址,历来存有争议,一说在今武昌西南35里的赤矶山。本段摘自member.netease.com下面是关于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人物的评论:曹操一曹操首先是一个军事人物。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争霸、战乱频繁的年代,他南征北战,荡灭群雄,统一了北方;他首先采取屯田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中原得到了安宁,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作为一个封时代的政治家,曹操也有不少恶德、恶行,最突出的就是具有奸诈、残暴的性格特点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因而在信奉"实录"精神的古代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就已出现了分裂。在最早记载曹操事迹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陈寿对曹操作了这样的评价:汉末,天下大乱,群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周,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幼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奸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基本特点,"奸"与"雄"的矛盾统一也是曹操形象复杂性的具体表现。从全书总的倾向来看,作者对曹操的态度是有褒有贬,但贬多于褒,作者着力突出的是他的"奸"。作品中的曹操形象,带有千余年来各种文化的印迹,又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学理想,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观念、历史观念和爱憎态度,因而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二对于曹操的态度,在封建时代的不同阶层有极大的差异。上层统治者对曹操的态度,在晋以后是随着汉民族统治地位的变化而不断更迭交替的。西晋司马氏取代魏,而魏是"受禅"于汉而成为正统的,所以"帝魏寇蜀";东晋"偏安将左",其形势类似蜀汉,因而"尊刘贬曹";唐王朝以魏为正统,唐太宗李世民称曹操是"哲人";北宋仍以曹魏为正统,宋真宗曾下令重修毫州祭祀曹操的庙宇,并让著名学者穆修撰《毫州魏五帝庙帐纪》,称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光显盛大之夜于来世";但到了南宋,"尊刘抑曹"只风复炽,南宋诗人王十朋在《昭烈墓》一文中竟公然宣称"我虽有酒,不祀曹操";陆游则写出了"邦命中兴汉,人心大讨曹"的千古名句。总之,历代统治者对曹操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对曹操的否定是愈来愈加重了。周瑜一说到周瑜,人们便会想到"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这类字眼,这多半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里的周瑜,英武、潇洒、才干非凡,但气量非常狭小。赤壁大战时,大敌当前,周瑜一方面指挥与曹操作战,另一方面还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地谋害"见识胜吾十倍"的诸葛亮,当然他的计谋全被诸葛亮识破,无一得逞。直到最后诸葛亮借来东风,大决战就要开始,周瑜要做的第一件事却是急唤丁奉、徐盛,命二人分走水路旱路,"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未调各路破曹之兵,先调两路人马去杀诸葛亮,不过诸葛亮早料到他这一手,预先让赵云来及时接应,安然离去。历史中的周瑜决非气量狭隘之辈,恰恰相反,历史中说他"性度恢廓"也就是胸襟广阔。他处理和程普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程普早年就追随孙坚,攻城野战,立过功,受过伤,年纪又最大,是东吴一员老资格的战将,武将中他差不多是头号元老,当时人们都尊称他为"程公"。他见周瑜年纪轻轻,职位却比他高,心里既看不上,又有几分不服,于是经常凌辱凌辱周瑜。但周瑜折节容下,始终不与他计较。最后程普终于也折服于周瑜的才能与气量,对人夸赞说:"和周公谨交往,就好象饮了美酒,不知不觉间就会陶醉。"就是根据这一历史事实,《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周瑜总领江东军马破曹,程普不服,周瑜升帐时,自己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代往。程咨回来描述了一下周瑜调兵情况,程普大惊:"吾数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于是亲自到行营谢罪。但这一情节似乎更强调周瑜用兵才能,而不是突出他的气量,而且他只是赤壁大战前的一个小插曲,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历史上蒋干游说江东,未能说动周瑜,回来向曹操复命,大赞周瑜有雅量高致。刘备到京口来借荆州,曾对孙权谈起周瑜,说周瑜气量广大。又据《三国志·吴书·周瑜》引注《吴录》刘备曾向周瑜要求借兵两千,一同攻打驻江陵的曹仁,周瑜果真借兵两千给刘备,这也不是心胸狭窄的人能够做到的。可以肯定的是,宋代人还十分敬仰周瑜。比如北宋大文豪苏轼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热情歌颂了周瑜这位指挥如意,儒雅倜傥的英雄。再有南宋的洪迈的《容斋随笔》,说到自古以来统兵将帅,很少有不自是甚高、嫉妒超过自己的人的,但"孙吴四英将"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不是这样的人,周瑜极力推荐鲁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但在《三国演义》里所写的周瑜经过出色的艺术加工,才大量小的周瑜作为一种艺术典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清代一些学富五车、熟读经史的大学者、大诗人也会不自觉地受他的影响。诸葛亮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诸葛亮就是传统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他那超人的智慧。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论说:"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他"可谓治识之良才,管、萧之匹亚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则把他写成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全才。他首先是位战略家,其智慧表现在能根据形势正确地制定战略方针。如未出茅庐,就确定了"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以图中原也"(第三十八回)的三分战略;征南之役,确定了"攻心"战略;北伐中原,有鉴于魏国的实力,则采取稳定局势、平定后方、逐步打击敌人的方针。在战术的运用上更是灵活多变,有鬼神莫测之机。从出山到病逝五丈原,一共二十七个春秋,中间经历了无数刺的艰难险阻,数以百计的战斗,凭他的忠心和智慧,在很多情况下,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变劣势为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博望烧屯,初试锋芒,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赤壁之战,诸葛亮大显身手,只身前往江东,舌战群儒,以犀利的辞锋,尽挫江东群英;"智激孙权"、"智激周瑜",使东吴集团下决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又巧调鲁肃,使他为其所用,避过了周瑜一次又一次的谋害。书中写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草船借箭"、"借东风"、"安居平五路"以及制造"木牛流马"、死前布置的锦囊妙计等等,都是在极力表现他的"智"。经过作者的极力渲染,诸葛亮就成了"智慧"的化身。《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很多,我们的研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很多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赤壁的研究也是很不够的。但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会改变人们对史实的看法,正确看待"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参考资料: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html/080403/200110/20011029_1613.html
赤壁之战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2710.htm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赤壁之战战争日期208年七月-208年十一月地点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结果孙权,刘备盟军胜利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进取荆州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其一,在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其二,派遣张辽、于禁、乐进驻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其三,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其四,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其五,铲除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编辑]兵败乌林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编辑]后果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编辑]点评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rafedecrespigny认为乌林之战实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编辑]传说与演义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三国演义》则绘影绘声地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传说、演义,和历史有较大的区别。[编辑]附录[编辑]史料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陈寿著《三国志》。《三国志》之《魏书》、《蜀书》和《吴书》中有许多矛盾。最近30年,考古发现开始补充正史记载。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发现铜、铁、玉带钩各一件。[编辑]赤壁的位置多年来,学术界对於「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争论的焦点是蒲圻说、嘉鱼说与黄州说何者为是,其余四说难以成立。1.蒲圻说: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主是说。三种说法,蒲圻说较为可信,因为近年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赞同上述观点。2.嘉鱼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3.黄州说:还有一说认为赤壁在今武汉以东地带。唐朝杜牧和北宋苏轼都把黄冈(古黄州)西北的赤鼻矶(今「东坡赤壁」)视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前赤壁赋》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1.关于赤壁之战的总体规模主要有三种不同看法。[不是一次大战,而是小规模的战役说]尹韵公持此说。尹韵公认为:赤壁之战不是一场大决战,而是小规模的遭遇战,理由如下:首先,从时间上看,“曹军五千轻骑在长坂击败刘备后,继续南下,直趋江陵,缴获了大量作战物资。于是乘船东下,不期在赤壁突然同数量上占优势的孙刘联军相遇了,发生了赤壁之战。由此可见,这次战争是在紧迫的时间内发生的,古代交通运输困难,曹操纵有天大的军事才能,也无力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军事结集。这就从时间上排除了发生赤壁大战的可能性”。再从军事角度看,“曹操征荆州之时,正值南方暑热季节,强行军的劳累使部队染上了可怕的疾疫”。“作为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曹操难道会在明显的事实面前主观行事,把一群群疾病之夫驱往赤壁,同孙、刘联军进行一场大决战吗”?此外,“再从赤壁之战以后的情况看,也可以说明它不是一场大战”。“历史上著名的大战役,一般都是战争双方倾全力进行的战略决战,而战败的一方或是以军事上的崩溃导致政权的倾覆”,“或是一蹶不振”,但“赤壁之战后的第三个年头,曹操又发大军征讨汉中。”如果真有赤壁大战,曹军是“不可能在三年内恢复生机,再次投入远征的”。不过,“赤壁虽然没有大战,但小战却发生了。正如上面所说,是五千而不是八十万曹军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从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场遭遇战。1[赤壁大战说]史学界大都持此说,以韩国磐、卢专、王陵、王泓等为代表。韩国磐在大量引文博证的基础上认为:“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并没有渲染夸大,把本来是小的战争夸张为赤壁大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在司马光以前的史书中,就是这样记载的。”“赤壁之战之所以是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不仅古代史书中早已如此记载,还由于这次战争确实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白这点,首先要知道当时荆州的重要地位”。“荆州是当时关键性的要地”。三方都欲“取荆州”。“所以,当时形势决定了赤壁之战是一场重要的战争”。“再从赤壁之战的特点来说,它是中国史上一次著名的火攻”。“同时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正因为赤壁之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是火攻致胜的典型战例,更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著称,因此,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战争”。2卢专认为尹韵公关于赤壁小战的看法值得商榷,因为“参加赤壁之战的曹军,即使不是曹操在荆州的全部兵力,也是大部分的主力,而不是区区之众”。首先,“从时间上看,曹军完成这次大规模的军事集结是完全可能的”。“赤壁之战是十一月份发生的,这就是说,曹操从长坂之战到赤壁之战,中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曹操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调兵遣将,完成军事集结”。其次,“从军事角度上看,曹操无论是否注意到疾疫的严重性,都不会只用五千人去和刘孙联军决战”;“虽然,在曹操的军事生涯中,他多次以少胜多,但用五千人去征服‘据有六郡,兵精粮多’的东吴,有可能吗?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的,更何况曹操呢?”再次,“从赤壁之战前后的情况来分析,也可以看出它不是小仗而是大仗。曹操占领江陵后,分水陆两路大军东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如果曹操率领的军队只有五千,连操纵这一千艘战船的人手都不够,又怎么作战呢?”“赤壁战后,双方在荆州的力量对比也说明曹操受到了很大挫折。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拥兵二十多万,形成对孙刘联军的绝对优势。战后曹操在荆州力量削弱,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尽管赤壁之战没有导致曹操政权的倾覆或一厥不振,并不等于说赤壁之战的规模不大,意义不重要。”“赤壁之战确是一场大战”。3王陵、王泓分别从“曹操的战略目标”、“曹操的兵力”、“曹军的急疫”、“战争的结局”四个方面论证了赤壁大战。仅从战争结局方面,他们就提出三条理由说明“赤壁之战是场决定形势的大决战”。“其一,赤壁大战可以说是曹操战争史上的转折点。公元208年以前,曹操利用北方军阀的矛盾和弱点,个个击破,以弱胜强,虽有局部失败,但终于运筹帷幄,完成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业。赤壁之战以后,他转入了保守阶段。虽与孙权战于合肥,与刘备争于汉中,互有胜败,没有决定性的胜利。汉中失于刘备,南中成了吴土,所谓一世之雄,也只能与孙、刘鼎立,仍然是个雄才不展的军阀!这次战争一直影响了半个世纪以上历史,使国家处于完全分裂状态”。“其二,赤壁之战的直接后果则是,孙权稳坐江东,割据成了定局;刘备占了荆州江南数郡,‘流寇’成了‘坐寇’,曹操心腹之患日深。曹操只占了襄樊,大胜变成大败”。“当时曹操不但不能在长江上再与孙刘决战,而且四川已落到刘备手中。如果赤壁之战是一次小挫折,曹操能容忍金苹果被人摘掉吗?”“其三,曹操想吞并南方,然后灭汉称帝,这大概无人怀疑。但是从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其间十二个年头,曹操再没有过对孙、刘集团进行过决战,其原则就是赤壁之战失败惨重,影响深远”。4持此说者还有范文澜、谭绍鹏、张国光等。[赤壁之战应为乌林之战说]此说对前二说均取否定态度。万绳楠为代表。《三国志·李瑜传》有“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之句,万绳楠由此以为“赤壁之战是遭遇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即引次乌林。‘瑜等在南岸’,即在赤壁。真正的战争(火攻),是后来在北岸的乌林打的。无怪乎孙吴要说‘破操乌林’了”。“如从唐朝算起,‘赤壁之战’讲了一千多年这个名称是不科学的,容易引起误会。科学的应是孙吴时候的人曾经说过的乌林之战”。52.关于双方兵力强弱问题一般认为孙刘联军投入赤壁之战的兵力是五万人,其中孙权的兵力三万,刘备的兵力一万,刘琦的兵力一万,历来无人对此发生怀疑。而曹操投入赤壁之战的兵力是多少,则说法不一,主要存有五种不同看法。[号称八十万,实际五十余万说]此说以吕振羽、《毛泽东选集》注为代表。吕振羽指出:“赤壁之战开始时,曹操带了八十三万人马,(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估计是三十多万),以及刘琮投降的二十来万水军,来势很猛”。《毛泽东选集》注指出:“公元二○八年,曹操兵五十余万,号称八十万,进攻孙权。孙权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出兵三万,利用曹军有疫疾,又不习水战,用火攻烧曹操船只,大破曹军”。6[号称八十万,实际三十万左右说]谭绍鹏、李恩普等持此说。谭绍鹏指出:关于曹军兵力是多少?“曹操给孙权的信说是八十万,目的是恐吓,难免有夸大。周瑜的分析是‘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七、八万’,共二十多万,亦是缩小数字以宽慰孙权。允执其中,少不了三、四十万”。7李思普基本上持此说,他指出:“曹操逐步统一了北方,占据幽、青、冀、豫、徐、并、兖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拥兵数十万,特别是公元207年北征三郡乌桓单于,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稳定了北方和辽西一带,遂乘胜挥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统一天下。形势迫使孙权、刘备结成联盟,公元208年共抗曹军于赤壁。这次战役,曹军将近三十万人,号称八十三万大军,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左右,处于劣势。结果曹操却招致惨败,引兵北返”。[号称八十万,实际二十万以上说]张耀枢、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韩国磐等为代表。张耀枢指出:“曹军不费气力就占领荆州,并且获得刘表的水军,拥有二十万人以上的兵力,号称八十万人,水陆大军从江陵顺流而下,矛头主要向着江东的孙权,这时曹操在军事上占着很大的优势,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指出:“曹操在长坂打败了刘备以后,占领了荆州的江北地区。他在江陵写信给孙权,说他率八十万大军要与孙权‘会猎于吴’,进行恫吓”。“孙权召集部下商议”后,“才断然下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曹操率水陆军由江陵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这时,曹操大约有军队二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从数量说,曹操占绝对优势”。韩国磐指出:“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一再提到这次战争。据周瑜所说,曹操所率中原军队十五、六万人,得刘表降军七、八万人,合计约二十三、四万人。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以五万人战胜二十多万人,故亦因以少胜多而著称”。8史学界大都持此说,如范文澜、郭沫若等。[曹军五千人说]尹韵公持此说。他认为:“曹操占领荆州后,以江陵有军实,恐为刘备据之,乃释辎重,亲率大军抽出的骑兵五千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诸葛亮等人,一阵冲杀,刘备战败。恰巧这时鲁肃至当阳,他劝说刘备改奔孙吴。刘备当即派诸葛亮随鲁肃往柴桑会见孙权,双方结成联盟。孙权马上派遣周瑜、程普等率水军三万佐刘备还击曹军”。所以说赤壁之战“是五千而不是八十万曹军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9[曹军在二十万以内但水军兵力有可能少于孙、刘联军说]施丁持此说。施丁认为:说曹军仅五千人投入赤壁之战“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存在”,因为“一方面,古代史籍上关于曹军众多而孙刘联军寡少的记载较多较明确,不可忽视;另方面,曹军从江陵顺江东下到赤壁作战,在时间上并不紧迫”。“又按史籍所记,赤壁之战时,曹军大队人马确已到了赤壁、乌林区”。“但是说曹军仅五千人投入赤壁之战虽然不大可能,而其二十余万兵(北兵十五、六万及荆州璋兵七八万)也不可能全部投入此次战斗”。因为“曹军占了新野、襄阳、当阳、江陵等地,自然要安排将兵镇守,而且人数少了还不行,可能要分出几万人马。我估计,曹军东下的水陆两路人马可能在二十万以内”。“还应该指出,曹军的水军兵力有可能少于孙、刘联军的水兵”。所谓“操既有荆州水军十万”,“肯定是个夸张的数字”。而实际“恐怕水军超不出三万,而且赤壁之战前几年内,荆州江夏太守黄祖所率的水师多次败于孙权的水师,说明荆州水军兵力尚不如孙权的水军”。“赤壁之战时,荆州水军既有往年黄祖败亡之失,又有刘琦万人离去;而孙权水军往年既有所增强,近日又有刘备、刘琦兵力的联合,那么孙权兵力多于曹操所有的荆州水军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赤壁之战,就双方总的兵力来说,曹军众,孙刘联军寡,是毫无疑问的;但就其中训练有素及经过水战考验的水军来说,曹军少,孙刘联军多,倒是很可能的”。103.关于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种不同观点。[多种因素说]此说以范文澜、刘勉之等为代表。范文澜指出:赤壁之战,曹操“军力占绝对优势”。“但曹操军有不少弱点:(一)荆州兵被迫投降,军心动摇,而水战主要依靠荆州兵;(二)北方兵不习惯南方水土,战斗力削弱;(三)曹操军后方不巩固,特别是马超、韩遂等军割据关西,威胁许昌。这些都是军事上的弱点;(四)朝官中有不少士族反对曹操”。“这是政治上的弱点”。“曹操军存在着这许多弱点,只宜速胜,不能持久。恰巧刘琮投降,曹操不战大胜,滋长了骄慢心,以为自己强大必胜,孙权,至少是孙权的部属,一定会来投降,军事部署上暴露了可败的空隙”。结果孙、刘结盟,“用火攻法大破曹操军”。刘勉之认为:“二○八年曹操入荆州,得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周瑜指出曹操冒用兵四患:一、北方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曹操后方受威胁;二,青徐步兵,不习水战;三,天气盛寒,马无藁草;四,北方士众,不服水土,必生疾病。自请领精兵三万人,进往夏口,攻破曹操”。“周瑜部将黄盖献计诈降火攻,曹操船舰相连,首尾相接,正好东南风急,黄盖放船同时发火,延烧岸上营房,烟火涨天,曹军大败”。11[曹军“疾疫”说]此说以尹韵公、李友松、季始荣、田树仁等为代表。尹韵公指出:“曹军征荆州之时,正值南方暑热季节,强行军的劳累使部队染上了可怕的疾疫”。“曹军大多数人,病倒的病倒,病死的病死”。所以说“曹操在赤壁失利主要不是被击败,而是军队遇疾疫,迫使曹操烧船主动撤退”。还是裴松之说得好:“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12李友松认为:“曹操兵马确实遭到疾病的严重危害。”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疾病导致曹军的惨败呢?”“血吸虫急性感染乃曹军致败的主要原因”。“曹操兵马在赤壁之战时被血吸虫感染时间、潜伏期与发病时间的关系及危害上是相符的,即在秋天感染后陆续发病,至冬天在赤壁决战时已是疾病交加,软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了”。“相反,那些在疫区内长期从事生产、生活,经常接触疫水的刘备、孙权兵马,虽然也经常感染血吸虫,但多数是慢性血吸虫病”。“这种差别就是患慢性吸血虫病的刘孙联军战胜患急性血吸虫病的要害所在”。13季始荣则认为:“赤壁之战曹军败北,曹营所发生的疫病与血吸虫无关,而有可能与疟疾流行有联系。”“疟疾是著名的古老疾病”,“疟疾为当地常见病,有的还会暴发流行”。“传播季节自4月开始直至10月共有七个月”。“曹军当年经豫南越过桐柏山脉,遍走武当山、荆山,进入江汉平原和湖沼地区,都是疟疾传播季节”。加上“急行军,官兵疲乏,进入湖北后可能感染疟疾,经反复传播在军中造成流行,终致有的病重有的死亡”。“疟疾基本上是全国普遍性疾病,河南人、湖北人、四川人对疟疾都易感,军中一遇相互传播,容易引起大规模流行,导致军事上的失败,是可以想像的”。14田树仁认为:“曹操军队赤壁之所以发生的疾疫是中国当时频年流行可伯、凶猛传染病的一次局限性流行。”“到底都是哪些传染病?”“有人曾怀疑这可能是斑疹伤寒。如果确是这个病,再结合建安初期,中原军阀混战时,有的军队虱虮很严重。那末,这个在人类历史上流传很广,被称之为‘战争热’、‘饥荒热’的虱媒传染病,在那战乱、饥荒频仍的时代,是否也曾兴风作浪过?”“似有此病之嫌”。15[曹操错误的军事指挥所致说]张耀枢、卢专等持此说。张耀枢认为:“拿战争双方的情况来看,曹操势力强,是主动的进攻,战略上处于优势;孙权势力弱,是被动的防御,战略上处于劣势。”“但这仅是一般的情况”。双方各有优劣,“现在来看出色的军事家是怎样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战略形势转变的”。“当时,曹操的军队追击刘备,乘胜南下,直到长江北岸的江陵,在这里,他把部队大部分安排上战船,沿江岸也有部队,这样顺流东下。孙刘方面,周瑜统率三万部队,主要是水军,在武昌会师刘备、刘琦的两万人,溯江而上去迎击曹军,两军遭遇于赤壁”。“这里可以看出:曹军布置上的错误,把大部分不习水战的士兵摆在船上,以水军作它的主力,陆上的军队只能起配合作用,使北方骑兵的威力不能发挥,又因为‘水土不服’,多数士兵已发生患病现象。而孙刘联军的指挥上却掌握着以精练水军在大江上作战的这一有利地位。所以,第一次的遭遇战,就取得小胜,这下曹军把战船移靠长江北岸”,周瑜又“针对‘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这一个大错误,采用‘火攻’的战术。于是曹操大败”。卢专认为:“决定战争决定进程的主要是掌握了一定物质力量的人的主观努力。曹军之所以染上疾疫,并不是运气不佳,主要是曹操错误的战略思想造成的。曹操兼并荆州后,在还不具备统一中国的社会物质力量的情况下,便急于求成,企图一鼓作气荡平东吴。为此,他不顾部队连续作战,已疲劳不堪,驱使他们冒着炎热强行军,这就必然引起疾疫流行。再如赤壁之战时,江面上还刮着强劲的东南风。周瑜就利用了这个有利条件,采取火攻,而曹操面对东南风,不仅想不出什么破敌之策,而且对它可能产生的威胁也没有一点警惕。相形之下,我们不觉得曹操的谋略比周瑜低一筹吗?”16[败于火攻说]韩国磐持此说。他认为:“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周瑜等论述曹操方面的弱点,就是曹的后方不稳,有后顾之忧;军心不一,舍鞍马之强,而与南人争舟楫之利;马无藁草,士兵不习水土,必生疾疫等,却未估计到夏历十一月会大刮东南风,助长了火攻这一偶然因素。而东南风助成火攻这一偶然因素,确是曹军大败的重要因素。”当然,也应看到曹操“在具体问题上,没有周密的考虑和部署”,“以致偶然因素能起作用,终于失败”。17[基本原因是水军兵力较弱,决定因素则是军士狐疑说]施丁持此说。他认为:首先,“在水兵方面,联军优于曹军,是赤壁之战胜负的一个基本原因”。“曹军本以鞍马为长”,“但顺江东下”,“曹操所得之荆州水军本不够用,原有骑兵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以此骑兵改编为水军,当然是舍长就短,这是真正之患”。其次,“人心之向背与士气之高低,是赤壁之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曹操自江陵东下,水军以荆州降者为基干,与孙刘联军交兵,问题更大。荆州水军,除了与刘琦部队有同乡之谊,交锋时情难下手外,又因往昔一再败于孙军,今又力量较弱,更有恐惧心理”。而“孙刘联军却无荆州水军那种思想与心理,他们能‘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孙刘联军与曹操水军相较,在军心士气方面,显然有‘同仇敌忾’与‘尚怀狐疑’之别;而如此两军作战,谁胜谁负,不难预料”。18[主要是曹操骄傲轻敌说]李恩普,天津师院《中国简史》持此说。李恩普认为:“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处绝对优势,接连打了不少胜仗,拥有雄兵数十万,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挥师南下,刘琮束手就降,荆州垂手而得,因而横槊赋诗,趾高气扬,骄傲轻敌,看不到自己军队弱点,对黄盖诈降,缺乏警惕,对东吴利用火攻,毫无戒备,结果招致惨败”。天津师院《中国简史》指出:“曹军由于行军疲惫,兼之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水师又是刚刚归附的荆州降军组成的,人心涣散,因而战斗力并不强。特别是曹操骄傲轻敌,轻信了周瑜部下黄盖的诈降,使黄盖得以数十艘装满柴草油脂的小船靠近曹操的战船”。结果“烧掉了曹军的全部船只”,“还延烧到江岸上的曹军大营”,使得“曹军全线崩溃”。194.关于赤壁古战场的地理位置关于赤壁古战场的地理位置,历来说法不一,有汉川、汉阳、黄冈、武昌、蒲圻等。近年来通过研讨逐步趋向一致,但仍存有三种不同看法。[嘉鱼县境说]《毛泽东选集》注、范文澜、天津师院《中国简史》等持此说。《毛泽东选集》注指出:“赤壁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的长江南岸”。20范文澜认为:“二○八年,周瑜进军到赤壁(湖北嘉鱼县),用火攻法大破曹军。曹操不敢再战,率残军逃回北方”。天津师院《中国简史》指出:孙刘联军“与二十多万曹军在赤壁(湖北嘉鱼)会战”。21[蒲圻县西北说]丁力、陈可畏、冯金平等持此说。丁力认为:“赤壁是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公社。位处长江南岸,峙立江边,山岩石壁呈赭红色,故曰赤壁”。“大江北岸就是乌林矶,今属洪湖县龙口公社,就是当年曹操兵败乌林的地方”。“赤壁的东边有一条陆溪,又名陆水,注入长江处有一小镇,名陆溪口,在今嘉鱼县西,即三国时代的陆口。孙权使鲁肃、吕蒙屯兵陆口,即此”。“解放后,有不少出版物把赤壁的地点注释错了”。“造成这种错误,恐怕是根据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辞源》说,‘赤壁,在嘉鱼县东北江滨’”。“本来,解放前,赤壁是属于嘉鱼县,但不是在嘉鱼县东北,实际地点与旧注家所说的方向正相反,而是在嘉鱼县西南。嘉鱼县东北是老官咀、牌洲、并没有赤壁”。“解放后,人民政府考虑到蒲圻县是山区,在长江没有出口处,于是就把原属嘉鱼县陆水以西赤壁一带的地方,划归蒲圻县。这样,蒲圻北部山区的竹木山货,就可通过长江来运往各地了。现在赤壁公社的所在地,就在赤壁山下”。22陈可畏认为:“今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山,就是东汉末年赤壁之战的赤壁。”其理由是:(一)“今蒲圻县的赤壁山,位于县城西北一百余里,恰好与洪湖县东龙口公社的乌林矶南北相对。这同《三国志》赤壁之战中的赤壁与乌林的位置记载完全吻合”。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初战失利后,便率领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的乌林一带,而周瑜、刘备联军则驻扎在长江南岸的赤壁一带。也就是说赤壁与乌林南北相对”。(二)“孙刘联军在赤壁首战中能以少胜多,而曹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是不敢在初战中强攻而北撤,二是北撤之后迟迟不向孙刘联军的驻地赤壁发动进攻,这说明赤壁是一个很险要的地方”。“今蒲圻县西北的赤壁,位于长江南岸,北端延伸于大江之中,悬崖峭壁,有利于进攻、防守,西南有黄盖湖,经石头、清江二口通长江,可以隐藏大量的水军、战舰并防止袭击,这是黄岗赤壁和武昌赤壁所没有的”。(三)除上述两点外,“还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和文物,遗迹等为证”。如“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刘表传》云:‘赤壁,山名,在鄂州蒲圻县’。杜佑在《通典》中引《地志》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等等。23冯金平也持类似看法。24持此说者还有吴永章、舒之梅、蒋永星、胡秦葆等。[武昌赤壁说]持此说的有吴应寿、万绳楠等。吴应寿不同意赤壁位于蒲圻县西北的看法,认为:如按上述说法“那么古赤壁就与江北的乌林南北相对了,但从赤壁之战的规模来看,两军对垒只隔一江是不可能的,而必然有较长的战线。因此赤壁之战的地点与乌林必定有一段距离,这样,乌林对面的蒲圻县赤壁山就不可能是赤壁之战的战场”。“古赤壁应是在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25万绳楠认为:读《江表传》所说:“‘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感到乌林与赤壁对岸说有问题。如果乌林是与赤壁对岸,怎样解释借东南风,‘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呢?黄盖烧船应是上溯而非横断长江”。又“检《水经注》卷十四(永乐大典本),先记江水“又东径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后记‘江水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乌林在蒲圻县,赤壁山在武昌县。则郦道元早已考定了乌林与赤壁的具体位置,二者一上一下,并非隔江相对”。265.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阻滞统一进程说]张耀枢、刘勉之等持此说。张耀枢认为:“在这里,战争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巩固分峙局面、阻滞统一进程是起着有力作用的。而其中赤壁之战,正是‘决定三国局势的一个主要战争’”。“三国鼎立形势就代替了封建统一局面。”刘勉之认为:“当时的形势,对吴国的地主、官僚来说,分立有利,但对整个历史,对当时人民来说,曹操的统一利益更大。另一面,吴蜀分立,对当时东南、西南的开发,也还是有利的。假使没有赤壁之战,孙权降曹,刘备孤军无援,统一的局面不要等到公元二八○年,对当时的人民来说,对生产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件更大的好事。”27[对统一有促进说]施丁、范文澜、李恩普持此说。施丁指出:“若从短期或是几百年的时间来看,赤壁之战,南北对抗,或是三足鼎峙,似乎是分裂的因素与祸根。如果从长期,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来看,没有赤壁之战、南北对抗或是鼎峙,就不会有更大的统一,我国历史的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不断地反复出现、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螺旋式地上升,是祖国统一历史的辨证的发展过程”。28范文澜认为:“赤壁大战,决定了三国分立的形势。曹操所代表的统一趋势虽然受到阻碍,但此后三国统治者各在自己的领土内削平地方割据势力,巩固各国内部的统一,恢复残破已极的生产(主要是魏国),比起以前的十九年大混斗时期,三国分立也还是恢复全国统一的一个步骤。”李恩普认为:“赤壁战后,曹操受到严重挫折,不得不退回北方,势力局限在中原及北部中国,再也无力大举南下。孙吴政权在江南得到巩固和发展,保全了所据长江中、下游地盘。刘备乘机占领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的荆州,站稳了脚跟,从‘寄人篱下’变为有人、有兵;继而进据益州(今四川一带)和陕西南部,同北方曹魏形成对峙之势。所以,这次战役是造成从东汉末年群雄角逐、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相对稳定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决定性战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