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的影响

时间:2010-6-6 专题:辛亥革命
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所谓承上是说继续和发展了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立宪派的事业;所谓启下是说新民主义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某些方面是孙中山某些主张的继续和发展。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民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1它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2它是中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在中国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尝试;3它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清政府诏准自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不久又决定设立学部管理全国的教育。上述改革措施标志着封建传统教育从形式上已经开始被废除,在客观上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中国近代正规资本主义教育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发生了封建统治阶级所始料不及的政治后果。清末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留学生教育有了很快的发展,并且立即掀起了一股留日热潮。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说,1906年留日学生实数达到8000名左右【注: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1页,第343——344页。】。鉴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状况,中国留学生以习法政为多,尤以军事为最佳专业。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因为“列强环伺”,要报效祖国,惟“武科较文科更重”。留日学生同流亡日本的革命者和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志士密切配合,以日本为基地积极从事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使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的内涵变得异常丰富,并非仅仅记载为学业而留学的留学史”。“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史,另一方面又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史”【注: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1页,第343——344页。】。留日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如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秋瑾等;同时,也有一批有志青年在这里较之国内更早地接触到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后来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在辛亥革命的酝酿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资产阶级革命的各种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尽管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但辛亥革命所开辟的革命进程并没有因为封建军阀的倒行逆施而骤然停止。恰好相反,这场革命极大地破坏了旧的统治秩序,使统治者已经不能按照原来的样子继续统治下去了。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除袁世凯称帝、复辟帝制的一段时间以外,北洋政府仍然在名义上一直维待着民主共和体制,大部分时间存有两院制的国会,保留着内阁,并且先后更换了12位总统、40多次内阁。这种政治体制虽然仅仅是形式上的,但它毕竟不同于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在形式上保持着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统治者就无法完全排除其对专制化所起的一定的牵制作用”【注:参见张静如、刘志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和革命》,载《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6期。】。因此,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封建专制的统治也远没有晚清时期那样严密。

就政党政治而言,晚清政府严禁结社组党。但在民国初年,全国各地却出现了上百个政团组织,具有政治纲领的政党就有30多个,其中包括工党和社会党。1912年1月,中华民国工党在上海正式成立。该党总部设在上海,各省、市分设支部,其中尤以唐山工人组织的唐山支部规模最大。11月,中华民国工党在南京正式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推选孙中山为“名誉领袖”,中华共和宪政会的徐企文为“正领袖”,通过了参加万国工党等项议决案。会议发表宣言,公布了中华民国工党简章,提出该党以“促进工业发达,开通工人智识,消改工人困难,提倡工人尚武,主持工界参政”【注: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第1273页。】为宗旨。由此可见,中华民国工党是一个有工人阶级参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工人利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党。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旧式行会型的工人组织,它的出现预示着中国无产阶级将要在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即他们在实现阶级自觉以后,终将彻底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建立起自己的新型政党。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为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形成了必要的思想氛围,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壮大,反映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也在蕴育着新的因素和新的变革。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尽管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发生了,但真正发生质的变化,从根本精神上接受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还是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得到深刻的启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具有不彻底的一面,封建的传统思想文化没有受到根本的触动,仍然束缚着广大国民的思想。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变革,切实引入新的思想文化成分。这样,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不久,一场旨在传播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以新文化运动为契机,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得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近代以来最大的变动。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为代表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着重对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辛亥革命以后,人们都在反思:袁世凯窃国,复辟帝制,造成民国的悲剧,究竟说明了什么?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而“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现在袁世凯虽然死了,袁世凯所利用的倾向君主专制的旧思想,依然如故”。“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注: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独秀文存》三卷合订本第102——103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陈独秀的上述观点表明,汲取了辛亥革命教训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已经充分意识到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超出了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的认识水平。陈独秀还认为,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武器只能是民主主义思想,因为它们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注:《独秀文存》三卷合订本第9页。】。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用科学思想代替封建主义的纲常名教。《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唤起了人们思想上的觉醒,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非难和围攻。对此,陈独秀明确表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注:《独秀文存》三卷合订本第243页。】陈独秀这段动情的议论,说明他已经觉察到民主与科学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没有共和的民主制度,科学便不能发展;假如没有科学的思想作指导,共和的民主制度也不可能巩固。他的这一见解,标志着辛亥革命以来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化。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一面批判封建思想和旧传统,一面积极宣传科学思想,大力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文化。“在五四前出版的一百多种报刊中,有关自然科学的评论、通讯和科学史等方面的文章,不下一千篇,其中仅《新青年》一家,就刊出十一篇。不少报纸还增辟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专栏,同愚味落后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注: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下)第751页。】。在国外的留学生,也积极向国内介绍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1914年6月,留美的中国学生在美国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不久又在上海创办《科学》杂志,开始比较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各门自然科学知识和新学科。1915年10月,中国近代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成立。它为广泛地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加强国内外知识分子的学术联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中,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发展,以蔡元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整顿和改革。这次教育改革,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期间,积极吸收进步学者充实教师队伍,使新文化运动的精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汇集北大,给北京大学带来了生气。他还力倡“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方针,主张各派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展开争鸣,不仅开创了“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一代新风,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席之地。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的改革,实际上是近代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蕴育出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中心和五四运动的摇篮。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和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形成的特殊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及其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有机结合。1914年至1918年,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最剧烈历史变化的时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发生了激变。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内在矛盾,唤起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在俄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率领俄国无产阶级冲破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统治环节,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真正使社会主义革命从理论变成了世界所面临的现实。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各种难以克服的矛盾充分地暴露出来。帝国主义战争不仅没有能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孕育着更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在战争中死亡的人数达1000万,受伤和残废的人超过2000万;整个战争期间交战国的直接军费达2080亿美元【注:参见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第2册第27页。】,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这样惨重的战争后果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反思。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英德两个金融强盗集团争夺赃物的战争留下的几千万尸体和残废者,以及后来的这两个‘和约’,空前迅速地唤醒了千百万受资产阶级压抑、蹂躏、欺骗、愚弄的民众。”【注: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734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空前迅速地唤醒了”正在醉心于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仰慕法兰西文明的中国知识分子,使他们开始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识发生决定性的变化,进而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1.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

2.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3.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推翻了皇帝,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