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夷陵之战刘备输在了哪里

时间:2010-7-3 专题:夷陵之战

并没有启用新人,陆逊很早就在孙权手下效命,只不过一直不出名而已,而刘备也正是因为轻视陆逊这个“无名之辈”而惨遭失败。

过程,我想还是从头讲起比较好。

夷陵之战的爆发起因是因为东吴“白衣渡江”袭荆州、杀关羽,刘备失去荆州战略要地,更痛失二弟关羽,为报复东吴而不顾朝中大臣劝谏,不遵从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在公元221年7月起兵十多万向吴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小说中写的是七十万,其实刘备哪有那么多兵,是夸张手法,也是小说作者希望蜀国强大而刻意夸张蜀国的军力。)

详细过程就不写了,我写着累你看着烦,转入正题了。

刘备来势汹汹,吴国上下无人能拒敌,情势危急之下,孙权果断的启用的陆逊为大都督(就是你说的新人)率军5万前去迎敌。

陆逊这个人很有军事天赋,准确的分析双方的兵力、士气以及地形等诸多条件之后,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这叫避短)

刘备的战略意图是希望依靠优势兵力和吴军速战速决的,不过陆逊很狡猾的避开了两军的正面决战。

从公元222年正月开始,双方开始短兵相接,陆逊采取以逸待劳的方法,整整6个月坚守不出。

等到天气变热,蜀军士气渐衰的时候,陆逊果断的上书孙权采取了“火烧连营”的方法,一把火将蜀军十多万大军葬身火海(和诸葛亮火烧藤甲兵有的比,够狠。)。

这只是初略的介绍下过程,你想清楚的了解这场战争就自己去查阅下有关资料,这里不说太多了。


刘备战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其兵力并不占优势。《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日:“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孙权上书曹丕本意是请魏国发兵助其一臂之力,自当如实相报或适当夸大刘备兵力,可证刘备东征孙权兵力最多四万余人。另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司马昭灭蜀时蜀国民众二十八万户,总兵力十万。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蜀中在籍人口不过九十万,与蜀汉末期相去不远,是时南中尚未评定,人力物力尚不能充分调动,脱籍逃户之隐性人口亦不可相较,故蜀汉军力至多与末季大致持平,即十万上下。时曹魏于关中尚有大军盘踞,屡有人寇之议,刘备伐东吴时自当留马超、魏延一定兵力防备曹魏从汉中南下,再以诸葛亮坐镇成都,以赵云守江州担任接应,加之各地镇兵,(《三国志?马忠传》:“先主东征,败绩獍亭,巴西太守阎芝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阙。”仅巴西一郡便留兵五千人。)其带领全国兵力近一半讨伐东吴应为可信。《三国演义》第82回说刘备率大军75万讨伐东吴,显系小说家的艺术夸张,不足为信。东吴方面,据《三国志·陆逊
传》所载“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兵力当在五万以上。以四万对五万,夷陵会战刘备在兵力上即处于不利地位。
刘备夷陵战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其手下缺乏将才。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蜀汉五虎上将已去其三:关羽败亡,张飞遇害,黄忠病逝。(按:《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载,黄忠卒于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死于张飞遇害之前,根本不可能参加222年的夷陵之战。《三国演义》第83回写他随刘备伐吴,斩将破敌,不幸中暗箭而亡,显系虚构。)所余马超、赵云,马超镇守西羌,赵云因劝谏刘备伐吴,为备所不喜,让其督江州担任接应,另一猛将魏延则专职镇守汉中,
均未参加夷陵之战。从刘备此次出征带领的武将来看,并无知名宿将。《三国志》所述夷陵之战刘备部将吴班、冯习、张南、胡王沙摩柯等均无传,其名不显;只有镇北将军黄权,史书有传,曾向刘备献策进取汉中,夷陵之战前向刘备献言:“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备不从,遣权督江北军,以防魏师。但黄权乃文士出身,并非冲锋陷阵的骁将,斩将破敌非其所长。《三国演义》还说关羽之子关兴、张飞之子张苞为报父仇参加刘备讨伐东吴的战争,并斩杀东吴大将潘璋、马忠云云,考《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兴)弱冠为侍中、中监军”,张飞之子张苞早夭,另一子张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为文官,俱无参加夷陵之战的记载。反观东吴方面,韩当、徐盛、朱然、潘璋均为知名宿将,曾历经东吴开创大小十余次战役,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皆江表之虎臣”。与东吴相比,刘备在将领层面上无疑又输一着。
对刘备方面不利的第三个原因是后勤供应。刘备大军东下伐吴,其粮草甲仗等军需物资均需依赖成都平原的供给。从成都平原到湖北夷陵前线,陆路须穿越川东大巴山脉。大巴山斜贯长江南北,崇山峻岭,河谷深切,地形复杂,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艰险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岭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作“木牛流马”以运送粮草,尚需数月之久,翻越大巴山脉运送粮草,其难度可以想见。故古代川、鄂两省交通,基本全靠水路。水路运输,可享江水顺流之利,所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但三峡滩险流急,两岸绝壁千仞,稍一不慎,便有船毁人亡之虞,故每遇洪水期,便船只停航,行旅断绝。且其运返之时,逆江而上,殊为不易,故黄权有“水军顺流,进易退难”之叹。反观东吴后勤供应十分便捷,夷陵以东便是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东距荆州军事重镇、南郡治所的江陵仅百余公里。221年吴主孙权为防范蜀汉报复其袭取荆州之举,“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已充分做好对蜀汉防御的军事后勤准备。东吴已占地利,复又缩短战线,吴军的粮草资秣自武昌经江陵转运至夷陵前线只需数日,无后勤供应不足之虞。而蜀军劳师远征,后勤补给线漫长,又需“缘山截岭”而至,故与东吴相较,刘备在后勤补给方面再输一着。
刘备夷陵之战失利的第四个客观原因是其水军战斗力不足,力量薄弱。蜀地居于长江上游,对于中游的荆州具有先天的战略地理优势。《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载“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引其子陆抗上疏云:“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晋书卷三十四·羊祜杜预传》也载“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上述史实表明,从益州顺江东下,水陆俱进,对下游的荆州威胁极大,故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上疏孙权有“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之语。然刘备之所以不采水陆俱进之策,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盖因其水军过于弱小,力量薄弱,无法与东吴强大之水军相对抗。按刘备赤壁之战前,其水军已有一定基础。(《三国志·先主传》载当阳长坂之战前刘备“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诸葛亮说孙权时也云长坂之战后“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叫以此可证。)赤壁之战后刘备收得荆州新附之水军,其水军实力大为增长。后关羽以此水淹七军,围攻襄樊,威震华夏,为东吴孙权集团所忌惮,遂有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之举,致关羽兵败身死,蜀汉之水军遭受毁灭性打击。此前刘备、诸葛亮先后入蜀时虽曾带领部分水军进川,但一则刘璋在益州也没有什么水军,二来刘备在夺取益州后也一直没有对川中水军进行专门的建设,故夷陵之战时刘备的水军相比东吴来说,可以说是很弱小的,不仅无法做到水陆俱进,甚至不能对岸上蜀军提供有效的侧翼掩护。故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命令水军“舍船就步”,以加强陆上的力量,实属无奈之举。设若刘备拥有强大的水军,并乘地势之利与陆上力量配合作战,水陆俱进,则东吴危矣。水军力量的薄弱,当是刘备夷陵战败的重要原因。
上述原因为刘备夷陵之战失利的客观原因,然刘备自身对夷陵之战失败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夷陵战败的第一个主观原因是其并未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刘备既已下决心伐吴(刘备伐吴是非之辨,本文不予讨论),自当应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粮草物资的征用、兵员的配备调拨、造船、训练水军等均非一时一刻之功,须作长期筹划。如前所述,拥有强大的水军是破吴的关键,建立和训练一支强大的水军部队,尤需时日。《晋书卷四十二·王濬传》载“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作船七年”,“舟楫之盛,自古未有”,遂一举灭吴。而查刘备战前准备工作,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仅过一年零八个月即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即率大军伐吴,对比西晋灭吴,很难想象刘备能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中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至少在造船、训练水军方面准备不足,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水军之所以如此不济,当与此有很大关系。反观东吴方面,早在夺取荆州之后,东吴上层即已虑及日后蜀汉的报复,开始未雨绸缪。外交上两次主动向刘备遣使请和,极力避免战争,同时称臣求降于魏,已孤蜀势;军事上加强巫、秭归、夷陵、江陵、当阳、公安等上游诸要地的兵力与守备,吴主孙权还亲自公安移屯江夏郡鄂县,建立新都武昌,为总策应。刘备以己准备不足之军,战彼有备而来之敌,焉能不败。
刘备夷陵战败的第二个主观原因是他恃胜而骄,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夷陵之战初期,蜀汉军心士气甚锐,连战连捷。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蜀军初战击败吴将陆逊、李异、刘阿等部,进占巫县、秭归;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二月刘备大军进抵夷陵,围困夷道,是时吴之荆州固陵郡已失,宜都郡半已为备所据,武陵、零陵、桂阳诸郡群起响应,叛吴附蜀。连续的军事胜利逐渐使刘备上下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开始麻痹大意起来。陆逊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刘备戎马半生,久经战阵,对火攻并不陌生,其屯驻新野时,便曾火烧博望,为其生平得意之作,其作连营,必曾考虑到对手火攻而作相应的部署和戒备。东吴方面,火攻向为其长。夷陵之战时,陆逊已仕吴二十余载(按:《三国志?陆逊传》载“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考《三国志?吴主传》,建安五年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则迄章武二年,陆逊已仕吴二十二载。),历经赤壁之战、荆州战役,以陆逊之能,不可能坚守半年而一朝顿悟火攻之计,必因刘备部署精密而苦于无机可乘。而当刘备骄惰之心已生,戒备必然松懈,遂被陆逊果断抓住战机,施以火攻,而至大败。
刘备夷陵战败的第三个主观原因是其对形势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考量。如前所述,夷陵之战初期,刘备连战连捷,已深入吴境五六百里,武陵、零陵、桂阳诸郡群起响应,纷纷叛吴附蜀,半个荆州已复。当此形势,刘备应正确认识到,以吴蜀之实力,只能相互重创对方,而无力吞并对手,况北方还有被称为“国贼”的强大曹魏,吴蜀战火绵连,得利者只能是曹魏。故当此时,刘备应乘战胜之余威,以许割荆州江南诸郡为条件接受孙权之求和,如此既可维持其所占之既得利益,又可为日后联吴抗曹留一后手,从而占据三国形势的主动权。可惜刘备计不及此,一昧东征,誓要灭吴,遂至夷陵惨败,实为不智。
综上所述,刘备夷陵战败,有其客观原因:兵力不占优势、缺乏得力将才、后勤供应困难以及水军力量薄弱。其主观原因则为刘备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恃胜而骄,以及对形势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考量。然刘备之误,决非“备不知兵”,加在刘备身上的这一不实之词应予更正。

周瑜鲁肃后是吕蒙,你说的新人应该是陆逊,不是吕蒙,夷陵之战就是陆逊打败刘备


东吴陆逊,这就是继周公瑾、鲁子敬之后的人。

是陆逊。

打仗打的无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夷陵之战之时,蜀军远来,天气炎热,不占天时;密林扎营,防御困难,不占地利;匆忙起兵,将帅离心,不占人和。焉能不败?

再看吴军,作为防御一方占了以逸待劳的优势,而且还有利于鼓动士卒保卫故土的责任感。再加上陆逊用兵得法,积极防御,后发制人,这才一战而胜,创造了又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