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你对秦赵长平之战的看法?说自己的观点,不要用网页上复制的来糊弄人。

时间:2010-7-14 专题:长平之战
我还是要从网上找个文章给你看看!

赵括的黑锅要背多久-长平之败并非因为纸上谈兵
长平之败,使赵国从此一撅不振,赵括当时即使侥幸逃回了赵国,恐怕也得被赵王砍掉脑袋。那么,长平之败的责任全在赵括么?如果用时下流行的“问责制”来问责的话,这事可能就复杂了。

首先:用赵括为将是谁的错?赵括这个统帅可不是象时下有些官那样是跑来、买来的,而是赵王自己主动找上门来任命的。赵王为什么要换掉廉颇?我们替赵王想想:秦军占了本属自己的上党,如不夺回来,对国内的舆论怎样交代?其它的诸侯国又会怎样看赵国?这不但是个面子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在接替廉颇的人选上,赵王不可能没考虑过其他人选。赵国当时除了廉颇,还有李牧等人,也是名将。但估计他们全都认为在长平只能象廉颇一样打防御战。只有赵括认为可以进攻打败秦军,赵王也不可能不知道马服君当年的告诫。但在当时,又没其他人选,所以说,赵王用赵括,恐怕也是孤注一掷的无奈之举。

其次:用防御战能否打败秦军?长平地处韩国境内,秦、赵双方都需做长距离的后勤补给,虽然秦军人数多,补给量大,但秦国国力强盛,补给能力远胜赵国,双方长期“耗”下去,可能赵国就先被拖垮了。所以说,廉颇的消极避战,并不是长久之计。

第三:赵括的军事才干是否就真的不如廉颇?赵括打了败仗,被人说成是只知“纸上谈兵”的低能儿,受到嘲笑二千多年。其实,“纸上谈兵”并非贬义,诸葛亮“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其著名的“隆中对”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而现代,“纸上谈兵”更是军队的训练手段之一,现在军队中的司令部演习,图上作业,以及用计算机做的兵棋推演等,均属“纸上谈兵”之列。赵括败于实战经验不足,他过去一直没有独自带兵打仗的机会,但有没有当过中、下级军官,或做过幕僚、助手什么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估计以赵括的才气,他是不屑做这类小官的。但即使这样,也不能就此推定他一定不会打仗。韩信在被拜为大将军前,只是一个管粮草的小官,诸葛亮更是一出山,就打败了曹操的几员大将。所以说,古代战争,经验与才干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廉颇可说是大名鼎鼎、实战经验丰富,开始他也想夺回上党,但面对强大的秦军,结果是损兵折将又失地。当时秦军的统帅是王龄,赵括来了以后,秦王才换上了白起,王龄改做了白起的副手。在秦王看来,对付廉颇用王龄就足够了,白起是专门用来对付赵括的,可见,秦王对赵括还是相当重视,不敢掉以轻心的。

第四,赵括出击,贯彻执行的是赵王的命令。秦王用反间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诱赵军出战,因为廉颇“打死也不出来”。如果换了李牧,策略可能与廉颇一样,只有赵括才敢于出击。其实,只要赵军出战,无论主将是谁,都难逃被歼灭的下场。

第五:长平之惨败,与救援不力有关。赵括出击被围后,即组织部队原地固守待援。秦军虽然包围了赵军,但也没能力马上一口吃掉。秦王听说赵军被围后,可能手上已无余兵,但他还是亲自到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把当地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编组成军,调到长平以北、以东,以断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运。可见秦国是君臣一致,上下一心。而反观赵王,在这么危急的关头,还待在邯郸,直到赵军被全歼也没动窝。如果赵王此时也能象秦王一样,亲率援兵拼力救援,就算不能给秦军来个反包围,但争取击退秦军,或在秦军的包围圈上撕开一个口子,救出全部或大部分赵军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可惜,赵军在被围了四十六天后终因断粮而投降。

第六:赵括的败绩究竟有多大?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秦军本就比赵军强大,白起又是那样的厉害。赵括打了败仗,也不是说不过去的事,人们之所以揪着赵括的小辫子不放,是因为长平之战开创了我国古代大规模歼灭战的先例。史书记载赵军被歼人数高达45万之多。但笔者却一直对这一数字表示怀疑,理由如下



作者:222.245.6.*2008-9-1420:57回复此发言

--------------------------------------------------------------------------------

2回复:赵括的黑锅要背多久-长平之败并非因为纸上谈兵
1)、赵国当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军队。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中后期。此时的各诸侯国在经历了绵延数百年的相互混战之后,人口均不可能太多。象赵国这样的,总人口能有五十万就不错了,除去了妇女、男子中的老弱病残和大小官吏、免服兵役的贵族等,军队最多也就能征到十万左右。况且,长平一弹丸之地,也容不下四五十万大军。因此,笔者估计,除去国内必不可少的留守军队外,在长平的赵军充其量也就六万左右。

(2)古代出兵,常虚张声势。如赤壁之战时,曹操也就二十万人,但却号称八十万,目的是为了恐吓刘备、孙权。长平之战,赵军可能也是如此。

(3)、赵括出击后,史书记载秦军从两翼共用二万五千人插到赵军的后方,截断了出击的赵军与其营垒的联系,另以五千骑兵穿插到赵军中,进行分割、监视,这一数字应当是可信的。但如果出击的赵军有四十五万,那么采用包围战术的秦军人数则应更多。而用兵如神的白起,居然只用区区的两万五千人去断赵军的归路,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部分秦军将会遭到拼死撤退与拼命救援的赵军最猛烈的前后夹击,战斗之惨烈,是可以想见的。另外,用五千轻骑兵穿插到四十五万之众的敌军中,更无异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合理的推测是,在长平的赵军为六万左右,秦军七万左右。赵括出击时,应留下一万人守营垒,被围五万左右。秦军用三万人在正面阻敌,两翼用二万五千人实施合围,再用五千骑兵插入敌阵,另留一万人做预备队机动。这样虽然秦军包围了赵军,但一时又吃不掉赵军。

(4)秦军虚报战果,秦国“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所以,秦军每战,当地的老弱妇幼,皆被杀之。但长平那点小地方,就是把老百姓全杀光了,也没多少。史书记载说,长平赵军共四十五万,赵括死后,余下的四十万军队全部投降,那还有的五万就是已战死了。投降的只放了幼小的二百四十人回赵国,其余的全被白起坑杀(活埋)。但要活埋四十万人,就是放在今天,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长平之战,秦军采取的是长困久围的战法,两军并未大规模交锋,估计赵军突围战死和被困饿死的也就一、二万,投降的三、四万也被秦军斩杀,这样前后五万赵军,是有首级可查的。可当时赵军号称四十五万,秦军为了宣传战果,也不否认,可另外的四十万个首级上哪找去呢,最后只好说:“全活埋了”。这首级的事也就过去了。

第七:赵括被围后的表现如何?赵军被围期间,相信白起肯定要对赵括进行劝降和诱降。但看来赵括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他在固守待援的同时,曾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四出轮番出击,结果自己也在出击中身亡。所以说,我们没有理由再去指责已战死在沙场的赵括了。


作者:222.245.6.*2008-9-1420:59回复此发言

--------------------------------------------------------------------------------

3回复:赵括的黑锅要背多久-长平之败并非因为纸上谈兵
打仗只有胜与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上不会留下对战败者的同情。。。。。

如果赵国继续实行消耗战,秦国根本无法和赵国持久的对峙下去

那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我觉得在大战之前赵国里没有人会预料到有这样的结果,一切的部署都是让人觉得万无一失。
赵王不无能啊,是他起用廉颇和蔺相如的。然后是这一文一武让赵国强大起来,连秦国都很害怕的。
当时的赵国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在长平之战之前已经让秦国吃了不少难堪。
这是赵王觉得最得意地时候。也最想代替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的时候。所以非常想在长平彻底打击秦国。所以举国出动。廉颇为大将(万无一失了吧,说明赵王当时还是很清醒地),更觉得当时秦国不用白起那就稳操胜券(不会怀疑秦国有诈,白起功高盖主,很有可能被遗弃,乐毅就是个好例子)。
但是廉颇却用守势,出乎赵王意料。虽然不了解战地情况但是一定已经开始不满了。
这是那些揣测君意的所谓小人们就开始进谗言了。说大好形势下廉颇居然畏敌不进,不如换人。
这下正中赵王心意。那就换人吧,谁上呢,找不到比廉颇好的啊。(说明当时还是很谨慎的。)
最后选了赵括,那在当时也是很有名气了。起用他最主要是他自己主战,说的战术又让赵王很满意。
当时大殿上的将军都和廉颇打仗去了。没有人知道战术有破绽。蔺相如也没反对啊。后来是赵括的爸爸说这个儿子只会纸上谈兵的呀。也只不过认为他没有实战经验,顶多打败了回来而已。毕竟秦国主将不是白起,不会很难看得。
赵括上任,自己是在赵王面前保证过的,一定要出战。而且白起不在也给了他胆子。
所以到这时为止,给赵人感觉就是在坏不过是大家退兵回去罢了。
但在秦国人眼里,在赵括准备出战之前,赵国最好不过是大家退兵回去罢了。赵国的弱点在秦国面前一览无遗。最后长平大败,主将被杀,军队混乱,当然也有白起战术的功劳。
至于坑杀40万赵兵,以前杀俘虏是很正常的事情。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期,杀掉俘虏是奴隶制社会对待战俘的方法。不会留下活口的。汉末的皇甫嵩对待黄巾战俘时也是全部杀掉的。直到曹操招降青州黄巾军,才有起用俘虏的例子。
我觉得这有点虚,现在的记载是秦国战胜了赵国,并且生且赵国将是40万。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40万??即使是在现在,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活捉国民党将士40万的战例也没有啊,况且当时人口总数加起来有没有40万呢?这还是需要历史考证的。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应该说赵王昏庸了点,不过,中了计也是兵家常事,不过有句话说的好啊,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找国败在用人上,也不能不说赵王属白痴的.也有人说,赵国因为次战而失去了大国该有的兵力,的确,秦国号称坑杀50万赵兵,实际也没那么多,不过那一战的确让唯一一个能与秦想抗的赵彻底丧退,也为秦灭赵打下了基础.
当时人口肯定不止百万了,只不过赵王也太随便了,随随便便就让赵括带兵,使得赵括成为纸上谈兵的典范,名垂青史啊!赵王无慧眼,秦也太残忍,姑且不论40万是真是假,但毕竟不是少数,就这样随便地活埋,残忍。
秦赵长平之战是历史上少见的一次最为惨烈的战争,赵国人的错误决策(用赵括更换廉颇)是造成赵国灭亡的最直接原因,因为当时六国当中国力最强的是赵国,赵国是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这此役中秦将白起作出了一个让秦国受益无穷的决定就是坑杀了赵国40万降兵,这直接毁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让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可以说长平之战是为秦统一中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战.
赵国没有人才辈出~~赵王听信污臣做出错误决策
赵括无能,秦人残暴
秦国很厉害!赵国用人不当!为他们悲哀……
长平之战赵国败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个人认为其失败原因有:
1:将才的匮乏
说赵括无能,我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赞同,假使赵括从小就在战场上磨练,未必输的那么惨。
秦国临阵易帅,换上战国第一名将--白起,而赵国已无李牧那样的将军,虽然廉颇也是名将,未必能挡得住白起率领的数十万秦国虎狼之师。
2:君王的庸疑
赵国国君听信谗言,将老将廉颇召回,换上赵括,把赵国的生力军葬送在--长壁,间接的使得秦一统天下的时间提前了数年或数十年。
史书上记载---赵王之所以用赵括换下廉颇是应为秦国人说:秦国最害怕赵军由赵括来统帅,廉颇快支持不住要投降了,这个观点我想放在任何一个角度都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这事真的,那标准是叫历史和我们开了一个国际玩笑,个人认为,还是赵王的多疑,试想,赵国的所有精锐之师在廉颇手里,况且廉颇有勇有谋,赵王放心么?赵括毕竟是个初生牛犊,年轻气盛,迫切需要立个功名,扬名天下。再说古代把功名看的很重,尤其春秋时期,让赵括统兵要比廉颇统兵放心得多。
3:政治上弊端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而后吕不韦,李斯尽心巩固经济以及军事,人才辈出,且法纪严正,国之上下,一派和睦景象。
而赵国,朝纲混乱,朝堂之上多为阿谀奉承之辈。焉有不败之理。
4:军事的体制
秦国尚武,未有功者,都是不封官的,不论你是名门之后,还是王公贵族。要想做到大将军,必须要从基层开始。
而赵国,如若赵括不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纵然他能舌战群雄而独胜,赵王也不可能让他做赵军主帅。诸如平原君,平阳君,都是靠门第的出身才得到官位的。
5:经济的强弱
最简单的比方
秦国经历一场大战,恢复元气的速度要比赵国恢复的速度快3--5年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也就是昭王四十七年王龅(一开始主将不是白起)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百姓投赵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
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国军队多次挑战赵军就是不出战其实廉颇的战略战术一点没错秦国势大固守等待时机再行反击这一点没错但是架不住自己人在背后捅刀子向来弱智的赵王和赵国群臣竟然听信敌人范睢的谎言把廉颇撤职了换上了没经过战火洗礼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不一定是很多人所说的弱智神经病但是他一定是个目空一切的自大狂临阵改变廉颇的战略部署更改部队制度撤换有经验能力的赵国将领使赵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这时秦国一看赵国真的把廉颇换掉了响应的也更改了自己部署秘密命白起为主将王龅变为副将因为秦国人也知道要是赵国知道了这面换白起为主将了一定也会小心对待就丧失了战役主动权(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八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向秦军大举进攻
而秦军在白起的精心策划下采取了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术
前沿部队在赵国大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在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当赵军进攻到秦军壁垒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已经一头撞进了秦军的大口袋里赵军攻壁垒不克秦军两翼奇兵迅速出击把赵军斩成三段完成了分割包围截断了粮道并且派出骑兵部队不断骚扰此时的赵国大军已经成瓮中之鳖网中之鱼了
有人说秦国怎么有那么多军队能包围赵国几十万大军认为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知道么秦王听说了赵军被围后亲自到河内督战并且征发全国15岁以上的男丁倾全国之力与赵决战可以说是一场豪赌赌上了秦国的未来
九月被围的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后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也被秦军射杀了主将阵亡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剩下的四十万士兵只能投降了秦国
都说天堂向左地狱向右谁都不知道白起当时到底怎么想到杀净40万降卒的主义嘴上说的很冠冕堂皇为了不给赵国留下任何翻身的机会有人考证过白起一生杀死的六国士卒有一百六十万当时天下人口2000万左右各国军队总和三到四百万

答案补充秦国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大范围的穿插分割包围不光在当时是先进的战术战法就是在现代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中也是我军多次采用的秦国能在短时间内征兵几十万也显示了秦国无匹的国力和应对大规模战争的能力
在政治上利用对方内部的不和谐激化赵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迫使领导层做出更换前敌军事统帅的决定
赵军在更换军事统帅后进行了一系列错误的调整在没有明确敌我态势没有详细作战计划没有预备队的情况下贸然的向秦军发起进攻在被包围后指挥混乱又不能发起有效的突围反击在主将阵亡后又没有第二统帅指挥军队最后只能投降
长平之战是历史潮流推进不可缺少的一战,秦当时已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必然会与其他六国发生战争,而长平之战一是赵括无能二是赵国根本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去战争了,还有就是赵王昏庸无道没有雄心大志,而秦国举国上下狼子野心,士气大增岂能不胜!答案补充根本没有什么多说的,说白了长平之战就是秦统一六国中的一步!
赵王太昏庸了,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也够笨的,赵王顾眼前之利,不计后果,接受冯亭,而且不用身经百战,拥有策略的廉颇,而听信流言蜚语用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而且秦国当时是个很厉害的国家,冯亭就听韩王的话呗,偏要引起争斗,此战后,赵国无力抗秦,六国就亡了。答案补充我这就是自己的看法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