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三国》夷陵之战

时间:2010-7-14 专题:夷陵之战
《三国》夷陵之战
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败结陆逊?
客观原因为刘备兵力本不占优势,加之手下缺乏得力将才,后勤供应困难,以及水军力量薄弱。主观原因则为,刘备未做好充分准备,贸然出兵;初期的军事胜利,使其产生了骄傲轻敌情绪;对形势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考量,卒为敌所乘。一从战略上谈第一刘备支持关羽伐吴,变恶两国关系,这是违反孔明隆中对的终旨—西和诸戒,南据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政冶方针,在自己力量尚未像魏那么强的情况下,促使吴国在一段时间内改变策略,向魏称臣,提前了谋取荆州全境的行动,第二关羽失败,他没有预先防御,使自巫以下沿江战略要地尽失,吴方控制了夔道沿江地区,蜀军如果深入,自然便有被夹于狭地和被切断后路之虞,因而他不得不连营向前,第三由于自己失误,孟达降魏,失掉荆州三郡,从而失去了可派另部自汉江而下、进而威协武昌军事形势,第四两面作战,兵力分散。这一点,孙权就好得多了,他上书曹操称说天命,进而向魏称臣。刘备却是两面作战:孙吴、曹魏,曹操虽撤了兵,但是并不代表不再攻蜀,因为曹操还具有攻击汉中的势力。因此,要对抗两地是不容易的。因此,要对抗两地是不容易的。除了此外,第四‧刘备在这次战争不听很多臣子劝言:偏将军黄权深恐长驱有失,试图动刘备稳打,因和刘备说:吴人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以先驱以会寇,陛下宜为后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还说黄权阻军,即以权为镇北将军以防魏侵入——黄权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说赵云力谏,’’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刘备不听——赵云从事祭酒秦宓试图阻兵,陈说天时不利,被抓进了监狱——秦宓两篇是三国志注引,另外一篇是网上搜寻。从上面的例子来说,很有证据说刘备在这战役中多猜疑人或对部将的直谏不听从。而且,赵子龙和黄权是刘备爱将,他竟然因关羽之死而失去了众将之言,怪哉。有两原因,一是他真的因为关羽而失去理性,二是刚夺得汉中便失荆州,求胜心切,想快夺回自已失去的地方而失去理性。第五过高地估计自己实力。刘备不仅获得了据有巴蜀的全面胜利,而且在对魏战争中也取得了许多成功,先是张飞大破魏将张郃于宕渠,继而进屯阳平关,破斩魏将夏候渊,赵云又设伏击魏兵。一时间,刘备的心气甚足,甚至对于一向也很怕的曹操不放在眼内,那,孙权会不会放在眼内?就这样,不严肃地考虑周密的布兵、进军规划。第六兵未动,张飞被部下杀死。大家也知道张飞和关羽是刘备主将,但他们也有缺点:一个骄傲、一个真率,即是日后的人评:’’羽善待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刘备曾经对着张飞说过不要对部下作出任何体罚,可是张飞还是领悟不到。当时,张飞的职位:车骑将军领司校尉,守巴西,可见,张飞是身居要职,是刘备的最高军事将领,他死后,削弱了军事力量,也影响了整队士气,张飞死后,赵云不重用,魏延和马超正防魏入侵,善战之将己没有谁了。这也是刘备失败原因之一。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诸葛亮对刘备的态度不太乐观,没有强烈反对。战争失败后,诸葛亮道:”法孝直在,则能制主上,命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他这样说,代表自己没有劝告刘备,以死去的法正来透露自己的失处。既然这样,那孔明为何不力谏?第一他对战争形势不能估计,觉得结局不会那么悲惨。第二多谏,性命不保矣。第三一时间他对战争首鼠两端,在演义为何说孔明死谏?其实不过是明清想变孔明对平民的角度来看夷陵之战。除了此外,吾更认为孔明是想夺回荆州,因为夺了荆州后,一定能够顺利攻击魏国。当时汉中一点势力不能制魏,有了荆州后,对魏国构成很大的威胁。汉中只有北出秦川,战略目标又是跨有荆益以制曹魏。如果稍有拓地以取吴数郡是有可能的。而且,在陆逊说的多败少成的评论是一定正确的:在关羽死后,即起兵东征,由于魏称帝(年号章武),蜀汉也自称帝,然后在七月就草草地「训练兵马」,所谓的训练兵马,其实不过是集合张南、冯刁等将领来攻打孙吴,试问,兵马是否精练?当时张飞是统率一万兵马攻吴,张飞死后,是否那一万兵马全部回去刘备大营?在江州那里,迅速调动军队,任命了左右都督、先锋及各将领,七月就出兵了,可见,蜀国的兵马一定不及孙吴的精锐。这个话题在前面张飞那里谈过,先是张飞死亡,赵云不重用,魏延和马超正防魏入侵,不但如此,我们看看蜀国的将领:蜀军在夷陵的主要武将调整:刘备、吴班、冯刁、张南、赵融、廖淳、傅彤、杜路、刘宁、张飞(死亡)、刘巴、黄权、马良、王谋、王甫、李朝、张苞、关兴刘备本来就不是领兵人才,军谋方面,孔明不在,法正已死,军中没有人能够与刘备谈战略对决、策略等用兵军谋。良计就更加不能说。良计就更加不能说。还有黄权,的确还有黄权,可是不重用,见于前面。在将领中,先锋等不过是一些无名之辈,黄忠又死,说得难听点,如果没有夷陵之战,你懂得赵融、廖淳、傅彤吗?张苞、关兴在演义的神勇是虚伪。因为张苞早夭,未及战争,关兴年幼,对战争的东西一点也不熟识,其实也不过是三国演义的假东西。后来世人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说得非常对。吴国在此役比较团结一致,大家对移都武昌没有抗议,我估计移都原因是因为对战争有帮助,以利督战。孙吴本都建业,征战关羽期间,孙权亲临前阵公安:此时又自公安徙都鄂,改名武昌。都武昌而不返建业,不仅便于督战和临事决议,而且必给三军全力抗蜀以重大鼓舞。另外,遗使请和,示弱于敌也是一个门学。孔明兄长写信给刘备:吾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以弱于敌,强招!另外吴军在夷陵的主要武将调整:陆逊、潘璋、李异、刘阿、孙桓、宋谦、徐盛、朱然、韩当、诸葛瑾、周胤、骆统、步骘、鲜于丹从上面来说,吴军的移都、严阵以待等策略是非常团结,在武将方面,也不逊色于蜀国。吴军用的武将,有不少己耳熟能详,可是蜀国的没有那个比较熟悉。吴军战前调整比蜀国入鲜明,证实吴国战前的训练是非当充足:而最后,当然是严阵以待。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陆逊为大都督,又命朱然、潘璋、韩当、宋谦、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拒之。具体来说,大都督领镇西将军陆逊驻守夷陵,为本营,防线:振威将军、固陵太守潘璋守秭归、将军李异、郎将刘阿等守巫山、巴山、兴山等地,安东中郎将孙桓守夷道,将军宋谦守枝江,建武将军、庐江太守徐盛守当阳,昭武将军朱然与偏将军领永昌太守韩当守江陵,南郡太守领缓德将军诸葛谨则守南岸公安,周瑜次子周胤率兵千人助守,建忠中郎将骆统屯孱陵,平戒将军步骘率交州兵马万人出长沙守益阳,武陵郡都尉鲜于丹守武陵,其余大将与孙权一起共守武昌。刘备兵本不众,汉中防魏,又失荆州北三郡,没有了些兵力。张飞的万兵,又不是全部返回蜀国,所以,兵力只有四万,最多五万。所所以,陆逊的五万兵力和他的五万兵力其实蜀国没有优势,当然,你可以相信三国演义说的七十五万兵力。陆逊守势待敌,兵力容易集中,刘备长驱而进,沿途设防,兵力自然分散。但刘备却自恃其力,少有自知之明,认为以此足以败敌复仇。既得武陵,愿为己用,遥为策应,更觉得胜利指日可待了。事实上,刘备可用的兵力是非常有限。相反,陆逊在猇亭决战前,则己把所督诸将各部大都集中到作战前阵,相对兵力超过了刘备,具备了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能力。权可以将主要精力和兵力用在对付蜀军的形势上。他却没有。而且,陆逊这人根本不放在刘备眼内。吴国君臣,头脑清醒,战略调整得当,上下同心,协力备战.蜀国被浮躁的复仇情绪支配着,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两面示兵,军未熟练,将无英才,指挥失当,犯有战略和战术性错误.因此,战争的结局必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成为历史的必然.
轻敌,战术不正确,忽视了炎热的天气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