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辛亥革命评价

时间:2010-7-14 专题: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评价

作者:行空辛亥革命的评价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关于孙中出让位给袁世凯,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让位导致辛亥革命失败;另一种看法是不能仅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分析,还应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具体条件来评判。其实,让位是正确的、明智的,应予以肯定。第一种看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政治斗争的软弱和妥协;革命党人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对帝国主义存在妥协和幻想,害怕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又不敢发动农民把反封建斗争进一步深入发展,只望尽快结束革命,稳定秩序。脱离了广大的工农群众。地方政权基本为立宪派、旧官僚所控制,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思想占上风。没有统一的坚强的领导组织和核心。内外压力大,又不敢发动广大群众反击,因而孤立无援,只有步步退却,最终让位。第二种看法。当时国际国内具体情况:帝国主义胁迫,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党内部存在严重的政治分歧,组织日趋涣散;南北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临时政府财政枯竭,无法武装北伐消灭清政府;为避免中国内战继续,列强武装干涉,并促使清帝早日退位,决心与袁谈判。这在当时形势下应该说是正确的、明智的。这充分表现出孙中山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原则性与革命策略的灵活性的结合,应予以肯定。
参考资料:http://chat.pep.com.cn/lb5000/printpage.cgi?forum=15&topic=2759
1.辛亥革命是个早产儿,失败是必然的。其实中国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民主自由思想,就是在辛亥革命后的38年,也不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封建专职思想的势力强大。我们共产党都是靠农民阶级推翻地主阶级,建立穷人政权的。中国的资产阶级到现在也还是很弱小的。2.当时,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大汉族被落后的小满族残酷统治260多年,汉族人忍无可忍。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坏是举世无双的,他们统治时间长大2000多年,国人对他们深恶痛绝;所以“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被数亿汉族人广泛接受。所以,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是成功的。3.“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当时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在政治学上说,有3/4是错误的。“驱除靼虏,恢复中华”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平均地权”实际上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我共产党搞土改后只几年就不搞这个了,而搞合作化、人民公社,土地共有了。仅仅只有“建立民国”的提法没错,但中国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是地主阶级力量绝对强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没有能力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4.辛亥革命比巴黎公社成功,中华民国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和秦朝一样,是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个过度朝代,注定是短命的。……

参考资料:
辛亥革命的成就掩盖了以往的任何一次革命,如果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它是失败的但我觉的它是成功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它对社会的进步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总之一句话,孙中山,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又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我个人的观点是,它对社会的进步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总之一句话,孙中山,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又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