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太平天国的官制_

时间:2010-7-14 专题: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官制是什么样的呢,诸如,王、丞相、检点、指挥、总制、监军到最小的两司马,分成多少级,都是什么
太平天国官制(含名)

作者:佚名

太平天国前期官阶(1851-1856)

一等一级正、又正军师(东王、西王)

二级副、又副军师(南王、北王)

三级主将(翼王天德王)

二等四级天燕、天豫(燕王豫王)国宗(诸王家族成员,在此两阶浮动)

五级天侯

三等六级丞相恩赏丞相平湖丞相六官丞相

四等七级检点职同检点恩赏检点

五等八级指挥职同指挥恩赏指挥

六等九级将军职同将军恩赏将军含正、副将军

七等十级总制职同总制恩赏总制

八等十一级监军职同监军恩赏监军

九等十二级军帅职同军帅恩赏军帅

十等十三级师帅职同师帅恩赏师帅

十一等十四级旅帅职同旅帅

十二等十五级卒长职同卒长

十三等十六级两司马职同两司马

太平天国后期官阶(1857-1864)

军师王1859重设1862年始广泛封王,至1864年又分封有列王、小王。则自军师王至小王,按所封千岁数字多少,可分为五等十级

特爵王1959初设

列爵王1861初设

天将1859初设

掌率1857初设有正、又正、副、又副四掌率

朝将1859初设

神将(国将)1859初设

神使1861初设

六部主官1857初设1857年由天王府六官丞相嬗变,作为常务官员,晚期均封为王

主将1858重设1860年主将兼义爵

大佐将1859初设每军统兵官(主将)副手,非佐将

天义(天翼)1858初设

天安1857初设

天福1857初设

天燕见前期表1857年正副掌率授天燕

天豫

天侯

丞相以下仍按1860年重新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检点

指挥

将军

总制

监军

军帅

师帅

旅帅

卒长

两司马

各官编制,称谓

丞相

天官正丞相天官又正丞相天官副丞相天官又副丞相

地官正丞相地官又正丞相地官副丞相地官又副丞相

春官正丞相春官又正丞相春官副丞相春官又副丞相

夏官正丞相夏官又正丞相夏官副丞相夏官又副丞相

秋官正丞相秋官又正丞相秋官副丞相秋官又副丞相

冬官正丞相冬官又正丞相冬官副丞相冬官又副丞相

计丞相24人

检点

殿前左一检点殿前右二检点殿前左三检点殿前右四检点殿前左五检点殿前右六检点

殿前左七检点殿前右八检点殿前左九检点殿前右十检点殿前左十一检点殿前右十二检点

至殿左三十五检点、殿右三十六检点止,但分左右不系前后字,计检点三十六人。

指挥

殿前左一指挥殿前右二指挥殿前左三指挥殿前右四指挥殿前左五指挥殿前右六指挥

殿前左七指挥殿前右八指挥殿前左九指挥殿前右十指挥殿左十一指挥殿右十二指挥

至殿左七十一指挥殿右七十二指挥止,但分左右不系前后字,计指挥七十二人。

将军

炎一正将军炎一副将军至炎十正将军炎十副将军止

水一正将军水一副将军至水十正将军水十副将军止

木一正将军木一副将军至木十正将军木十副将军止

金一正将军金一副将军至金十正将军金十副将军止

土一正将军土一副将军至土十正将军炎土副将军止

计将军一百人

总制

炎一总制至炎十九总制止

水一总制至水十九总制止

木一总制至木十九总制止

金一总制至金十九总制止

土一总制至土十九总制止

计总制九十五人

监军

炎正副炎一丙一监军炎正副炎二丁二监军至炎正副炎九丙九炎正副炎十丁十监军止

水正副水一壬一监军水正副水二癸二监军至水正副水九壬九水正副水十壬十监军止

木正副木一甲一监军木正副木二乙二监军至木正副木九甲九木正副木十乙十监军止

金正副金一庚一监军金正副金二辛二监军至金正副金九庚九金正副金十辛十监军止

土正副土一戊一监军土正副土二己二监军至土正副土九戊九土正副土十己十监军止

计监军一百人

军帅

前一军军帅以次编排至前十九军军帅止

后一军军帅以次编排至后十九军军帅止

左一军军帅以次编排至左十九军军帅止

右一军军帅以次编排至右十九军军帅止

中一军军帅以次编排至中十九军军帅止

计军帅九十五人

师帅

前一军前营师帅每军军帅分辖前后左右中五营,师帅凡系衔必标明某一军某营师帅,计九十五军应有师帅四百四十五人

旅帅

前一军前营师帅前营旅帅每一师帅分辖前后左右中五营旅帅,凡系衔必标明某营旅帅,计九十五军应有旅帅二千三百七十五人

卒长

前一军前营前前一卒长每一旅帅分辖前后左右中一二三四五,卒长衔系前一军前营前前一卒长者,乃前一军前营师帅前营旅帅第一卒长也,故官衔有前十三军前营左左一卒长诸字样,凡卒长必标明某军某营某营前后左右中一二三四五诸层次,计九十五军应有座卒长一万一千八百七十五人

两司马

前一军前营前前一东两司马每一卒长分辖东西南北四两司马,衔系前一军前营前前一东两司马者,乃前一军前营师帅前营旅帅前一卒长东两司马也,故官衔中有后十九右军营中左三卒长西两司马诸字样,凡两司马必标明某军某营前后左右中一二三四五东西南北诸层次,计九十五军应有两司马四万七千五百人

同职官总表

职同检点

侍臣掌朝门掌朝仪日干侍卫左史右史引赞通赞总圣库总圣粮东殿六部尚书

东殿承宣东殿仆射东殿左右指使东殿引赞东掌门典天舆头目东殿大旗手

职同指挥

二十四节气指挥天朝各典官天试三鼎甲天朝督内医天朝总巡查典东舆头目北翼殿尚书北翼殿承宣北翼殿仆射北翼殿指使北翼殿掌门朝内疏附北翼殿大旗手

职同将军

东殿参护典北翼舆头目东殿各典官总圣库协理天试二甲翰林各门巡守将军提报

朝内拯危急头关提船将军燕豫第大旗手

职同总制

北翼殿各典官北翼殿参护各街道巡查天试三甲进士燕豫六部掌书燕豫历燕豫传

国宗协理国宗掌书天京左右巡河道典妆官侯大旗手

职同监军

各军典官安徽湖北巡河道侯相检指六部掌书燕豫尉燕豫伺侯相检指历侯相检指传国宗尉国宗伺天朝次等典官燕豫各典官

职同军帅侯相检指尉侯相检指伺侯相检指各典官将军总制书理监军将军大旗手

职同师帅将军总制尉将军总制伺军帅书理

职同旅帅监军尉监军伺师帅书理

职同卒长军帅尉军帅伺旅帅书理

职同两司马师帅尉师帅伺卒长书理

王侯名单

一等王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

以下杨韦事变后封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

二等王

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

以下杨韦事变后封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恤王洪仁政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

三等王

翼王石达开天德王洪大全

以下杨韦事变之后封顾王吴如孝赞王蒙得恩

航王唐正财章王林绍章慕王谭绍洸堵王黄文金听王陈炳文护王陈坤书

纳王郜云官康王汪海洋归王邓光明金王钟英

四等王

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洸

以下杨韦事变之后封偕王谭体元裕王李继达

来王陆顺德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洸端王蓝成春湘王黄子澄

孝王胡升文守王方海宗佑王李远继昭王黄文英对王洪春元烈王李万材

誉王李瑞生会王蔡元龙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梯王陈业坤李王胡鼎文

广王李恺顺祥王王隆芸贵王陈得胜列王方正宗翰王项大英直王林德英

从王陈德隆导王陈仕荣比王伍贵文宁王周文嘉佐王黄和锦柬王赖桂芳

咸王陈荣宗王汪起贤怀王周春之保王洪容海陪王谭富顺王邑王

定王崇王璋王奏王乐王荣王刘王襄王



顶天侯秦日纲初封顶天侯,旋升燕王,此爵废不复置。

护天侯胡以洸初封为护天侯,旋升豫王,此爵亦不复置。

卫国侯黄玉昆初封卫国侯,后改封卫天侯,此爵亦不复置。

兴国侯陈承瑢初封兴国侯,后改封佐天侯,此爵亦不复置。

镇国侯卢贤拔初封镇国侯,革职,此爵亦不复置。

佐天侯卫天侯补天侯靖湖侯定湖侯平湖侯剿湖侯灭湖侯

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朱世杰

沈抡元

傅善祥

乔彦才

吴镇坤

杨朝福

叶春元

汪顺祥

吴容宽

刘盛培

陆培英

刘闼忠

范朴园

徐首长


太平天国官制

太平军在起义前,即在起义队伍中设立军职。初分前、后、左、右、中五军,各设军长、副军长、先锋长及所属百长、营长等官。旋仿《周礼》之制,改各级军官为军帅、师帅、卒长和两司马。1851年(咸丰元年)洪秀全称天王后,立四军师,即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护又副军师;封五军主将,统率侍卫、总制、监军及军帅以下官。同年秋冬,在永安封五军主将为东、西、南、北、翼五王,增加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级。1853年3月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复增侯爵,形成了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十三等官阶制度。王、侯是爵,丞相以下是官。事实上,太平天国的官阶区别并不分明。王虽为最高级官阶,但军师始终存在,为“朝纲之首领”,由王担任,地位却在王之上。
太平天国前期职官,大抵分为朝内、军中官和守土、乡官三个系统。朝内官以丞相为最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以次检点三十六人,指挥七十二人,将军一百人。诸官均非实职。六官丞相或在京佐治天朝政务或率师出征和镇守要地,才获得相应的职权。军中官以总制最尊,次为监军,再次军帅,均每军一人。军帅辖师帅五人,旅帅二十五人,卒长一百二十五人,两司马五百人。平时军帅独负管理训练之责,战时由总制、监军实行统辖。丞、检、指、将奉命出征,则统率数军,总制以下均受调遣。直接管理地方行政的官员称守土官,有郡总制和县监军,由中央政府任命。县以下地方各级政权,比照军队组织设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由乡民公举,称乡官。
主管各种事务的官员通称典官。其名目繁多,可分三类:第一类朝内典官,为天王侍从仪卫人员;第二类天朝典官,办理政府各项事务,如主管生活资料和军需物品的采办、生产与分配,或司理文书、医药等;第三类为军中典官。
各级职官的属官配置均有定制。东、北、翼殿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和承宣、仆射、指使、参护、掌门、大旗手等侍从官及各典官。当东王杨秀清集中军政大权时,掌管全国政务的不是天朝六官丞相,而是东殿六部尚书。其每部十二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央办事机构。侯、相以下也各有属官,其员额和级别依主官的官阶高低递降。此外还设立女官,比照男官,也有朝内、军中和恩赏、职同之分。
太平天国五长执照
太平天国后期,官制更为繁杂。杨韦内讧,将士离心。不但石达开部官制多所更改,高级将领也有私设官爵擅授部下的。洪秀全为笼络人心,一再增官设爵,封赏渐趋浮滥。其间虽经洪仁玕整顿铨政,然而收效甚微。
后期有朝官、属官之分。朝官包括列爵、诸将和丞相以下职官三个系列。列爵指王和六爵。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制度,是在前期燕王、豫王贬革为顶天燕、护天豫和原置侯爵的基础上,再由义王、安王、福王的王号演变而来,大约形成于1858年。1859年4月洪仁玕封为精忠军师干王,随后陆续封了英、忠、赞、侍、辅、章六王和洪氏亲属诸王。至1861年《朝天朝主图》颁布时,连爵同王的驸马、西父在内共二十八个王。六爵既已封多,又在六爵之上、诸王之下,陆续增设了天将、朝将等,以为升迁地步。其与原有的主将、大佐将、正副总提,合为军中诸将。诸将与六爵两个系列互相交叉。这样、王、天将、朝将、主将、义、安、福、燕、豫、侯,成为后期官阶系统的主干。丞相以下职官为低级军官,与六爵的次等属官地位相当。总制、监军、军帅至两司马,一般只用来封赏乡官。朝内设掌率综理政事,分正、又正、副、又副。各掌率的官阶因其现任本职的高低而异。王、诸将和六爵的属官名目,已知有六十余种。主持日常工作与分司任事者,王之属官为同检和六部尚书,天将、朝将为总检和六政书,主将、义为经政司和六司员,安、福为军政司和六书,燕为军政司和六种,豫为议政司和总尹,侯为佥政司。此外,传达号令者有承宣、承委、奉宣、宣传、通传,侍从起居者有仆射、仆尉、侍官、仆官、仆伺、从伺、随伺,掌管文书者为簿书、文务、掌书之类,职司考绩者为司勋、理勋、稽勋等。
1862年以后,洪秀全为分散统兵诸王大权,扩大封王,高级官爵越来越多,属官级别越来越高,有关国号、荣号、勋衔、虚衔的规定也更加烦琐。册籍中见有三百九十三天将、一百七十八朝将、三百零八天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等名号。封王达二千七百余人之多,排衔不及者称为列王。列王封多,又有“”(“小王”合文)之封。庞大的官僚队伍日趋腐化,军心民心愈益涣散,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参考资料:http://www.xhistory.net/printpage.asp?articleid=585


参考文献:知道

太平天国官制

太平天国在起义前,即在起义队伍中设立军职。初分前、后、左、右、中五军,各设军长、副军长、先锋长及所属百长、营长等官。旋仿《周礼》之制,改各级军官为军帅、师帅、卒长和两司马。1851年(咸丰元年)洪秀全称天王后,立四军师,即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护又副军师;封五军主将,统率侍卫、总制、监军及军帅以下宫。同年秋冬,在永安封五军主将为东、西、南、北、翼五王,增加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级。1853年3月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复增侯爵,形成了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十三等官阶制度。王、侯是爵,丞相以下是官。事实上,太平天国的官阶区别并不分明。王虽为最高级官阶,但军师始终存在,为“朝纲之首领”,由王担任,地位却在王之上。

太平天国前期职官,大抵分为朝内、军中官和守土、乡官三个系统。朝内官以丞相为最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以次检点三十六人,指挥七十二人,将军一百人。诸官均非实职。六官丞相或在京佐治天朝政务或率师出征和镇守要地,才获得相应的职权。军中官以总制最尊,次为监军,再次军帅,均每军一人。军帅辖师帅五人,旅帅二十五人,卒长一百二十五人,两司马五百人。平时军帅独负管理训练之责,战时由总制、监军实行统辖。丞、检、指、将奉命出征,则统率数军,总制以下均受调遣。直接管理地方行政的官员称守土官,有郡总制和县监军,由中央政府任命。县以下地方各级政权,比照军队组织设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由乡民公举,称乡官。

主管各种事务的官员通称典官。其名目繁多,可分三类:第一类朝内典官,为天王侍从仪卫人员;第二类天朝典官,办理政府各项事务,如主管生活资料和军需物品的采办、生产与分配,或司理文书、医药等;第三类为军中典官。

各级职官的属官配置均有定制。

东、北、翼殿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和承宣、仆射、指使、参护、掌门、大旗手等侍从官及各典官。当东王杨秀清集中军政大权时,掌管全国政务的不是天朝六官丞相,而是东殿六部尚书。其每部十二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央办事机构。侯、相以下也各有属官,其员额和级别依主官的官阶高低递降。此外还设立女官,比照男官,也有朝内、军中和恩赏、职同之分。

太平天国后期,官制更为繁杂。杨韦内讧,将士离心。不但石达开部官制多所更改,高级将领也有私设官爵擅授部下的。洪秀全为笼络人心,一再增官设爵,封赏渐趋浮滥。其间虽经洪仁玕整顿铨政,然而收效甚微。

后期有朝官、属官之分。朝官包括列爵、诸将和丞相以下职官三个系列。列爵指王和六爵。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豫、天侯六等爵制度,是在前期燕王、豫王贬革为顶天燕、护天豫和原置侯爵的基础上,再由义王、安王、福王的王号演变而来,大约形成于1858年。1859年4月洪仁玕封为精忠军师干王,随后陆续封了英、忠、赞、侍、辅、章六王和洪氏亲属诸王。至1861年《朝天朝主图》颁布时,连爵同王的驸马、西父在内共二十八个王。六爵既已封多,又在六爵之上、诸王之下,陆续增设了天将、朝将等,以为升迁地步。其与原有的主将、大佐将、正副总提,合为军中诸将。诸将与六爵两个系列互相交叉。这样,王、天将、朝将、主将、义、安、福、燕、豫、侯,成为后期官阶系统的主干。丞相以下职官为低级军官,与六爵的次等属官地位相当。总制、监军、军帅至两司马,一般只用来封赏乡官。朝内设掌率综理政事,分正、又正、副、又副。各掌率的官阶因其现任本职的高低而异。王、诸将和六爵的属官名目,已知有六十余种。主持日常工作与分司任事者,王之属官为同检和六部尚书,天将、朝将为总检和六政书,主将、义为经政司和六司员,安、福为军政司和六书,燕为军政司和六种,豫为议政司和总尹,侯为佥政司。此外,传达号令者有承宣、承委、奉宣、宣传、通传,侍从起居者有仆射、仆尉、侍官、仆官、仆伺、从伺、随伺,掌管文书者为簿书、文务、掌书之类,职司考绩者为司勋、理勋、稽勋等。

1862年以后,洪秀全为分散统兵诸王大权,扩大封王,高级官爵越来越多,属官级别越来越高,有关国号、荣号、勋衔、虚衔的规定也更加烦琐。册籍中见有三百九十三天将、一百七十八朝将、三百零八天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等名号。封王达二千七百余人之多,排衔不及者称为列王。列王封多,又有“■”(“小王”合文)之封。庞大的官僚队伍日趋腐化,军心民心愈益涣散,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参考书目

郦纯:《太平天国官制军制探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