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安史之乱的各人物介绍,要详细的,有评价更好

时间:2010-7-26 专题:安史之乱

首先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
安史之乱的经过:
(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人物介绍:
安禄山:安禄山(703年~757年)为营州(今辽宁朝阳)人。父亲是胡人,母亲是****人,本姓康,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姓氏本应读作亚力山大,母亲阿史德氏为****族女巫,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族里。他母亲后来嫁给了****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商人。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
评价:安禄山能够快速起家,既与安禄山本人性情狡阴险诈、善于逢场作戏,外表却给人一种憨直、诚朴的印象有关;又与宰相李林甫的自私、狭隘、嫉贤妒能分不开;更与玄宗的好大喜功,偏听偏信直接相关。在当时的局势下,安禄山出现得正逢其时。谁又能料得到呢,唐朝廷一手捧上来的宠儿,竟然会造成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势态。安禄山其实最开始本性不坏,都是受其手下影响变得很坏。

安庆绪:
安禄山第二子。初名仁执,唐玄宗赐名庆绪。素懦弱,不善言辞而善骑射。天宝十载(751)年未20,拜鸿胪卿,兼广阳太守,后为安禄山都知兵马使。其父称帝时,封晋王。至德二年(757)春,杀其父,严庄、高尚拥其即帝位,改元载初。唐军收复西京长安后,率余众弃东京洛阳,奔河北,退保邺郡(河北临漳西南),改元天成。被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围困,乾元二年(759),史思明援之,得以解围,率余众投史思明,称臣,为其缢杀。

史思明:
唐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营州宁夷州****族中的杂胡。本名干。与安禄山同乡相善。初为互市牙郎,亦以骁勇为幽州节度使张守所知,任为捉生将。天宝年间累立战功,官至平卢兵马使。曾到长安奏事,为玄宗赏识,赐名思明。十四载(755)随安禄山叛乱,经略河北。后任范阳(今北京)节度使。至德二载(757)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并谋除思明。思明遂以所领河北13郡归唐,受封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半年后复叛,并与安庆绪遥相呼应。乾元二年(759)三月,与安庆绪大败唐九节度使之军于邺郡(今河南安阳),随即杀庆绪,还范阳。四月,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上元二年(761)三月,为其长子史朝义及部将所杀。
评价:史思明对唐朝还有些感情,他的名字是唐玄宗赐予的,他后来归降唐朝,可是后来被再次逼反,使安史之乱扩大,唐朝由盛转衰就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

史朝义:史思明庶长子。天宝十四载(755)史思明叛唐,以其留守冀州、相州等地。乾元二年(759),其父称帝,封为怀王。骁勇、宽厚,下多附者,而无经略之才。上元二年(761)三月,杀其父,即帝位,改元显圣。洛阳一带,几经战乱,州县为墟,安禄山收将,亦不受其征召,泥陷困境。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将李光弼等配合回纥兵击之于洛阳邙山下,遂败走幽州。宝应二年(763)正月,在莫州(今河北任丘北)自缢死。
评价:史朝义为人宽厚,但没有什么政治手腕

郭子仪:汉族,华州郑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评价: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

李光弼: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李豫即位后,信任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两人皆与光弼不协,力图中伤。光弼自镇临淮,二三年间不敢入朝。他历来****严肃,发布命令时,诸将不敢仰视。至是,朝廷屡次征召,他皆迁延不至,诸将因此不听指挥,光弼羞愧成疾,广德二年(764)卒于徐州

高仙芝: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父亲高舍鸡,起初以将军在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从军,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但仍以其“儒缓”而担心。少年时随亲父至到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詧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从此不断提拔重用。詧发现了他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评价: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他镇守安西,为维护唐西陲的安全做出了贡献。他退守潼关,暂避敌锋的战略有利于阻止叛军西进长安。但由于宦官的诬陷,唐玄宗的偏听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另外高仙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唐朝之所以失去在西域的统治,高仙芝也是有很大一部分责任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