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霸王別姬是雅還是俗

时间:2010-8-7 专题:霸王别姬
李碧华(1952—)原著小说《霸王别姬》于1985年初版,1992年改编成电影,当时李碧华担任这出电影的统筹和编剧,
《霸王别姬》一片屡获殊荣,不少影评人对此片多所论述。电影在陈凯歌导演下,作出修改,最明显是舍弃原著中段小楼和程蝶衣在香港相逢一节。
分析文本和电影前,我们必须对李碧华小说的风格有概括的了解。在刘登瀚主编的《香港文学史》中,把李碧华小说置于通俗小说中的「言情小说」,跟亦舒、梁凤仪、严沁等作家并举,但同时又指出:严格地说,李碧华的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纯言情小说,它们有比爱情更丰富的内涵,在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层面上所给人的思考,是一般的言情小说所不能比拟的。事实上,「雅」与「俗」不能作简单的二分法,而李碧华小说亦非一般的言情小说,如《胭脂扣》写的是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妓女如花,死后飘魂来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寻找以前的情人.又如《青蛇》实以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为蓝本,故事新编。由是观之,其作品的内容上不啻言情,更具历史的深度,引人反思。
《香港文学史》对其小说的特色进一步分析如下:
李碧华用一个从历史烟云中花掘出来的、带着传说甚或是寓言色彩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既对父权制的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的汉视和背叛,又对女性固有的缺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似乎是对建立新型的两性关系的一种社会学的预测。
评论极为稳当。《霸王别姬》正好体现李碧华如何对社会和历史作出诠释,又如何确立两性的角色和地位。
本文以《霸王别姬》文本为基础,试图比较文本和电影。首先,比较文本和电影呈现的主题思想、内容等各方面,进而集中探讨人物的性格等课题。
二、主题思想:同性恋还是政治?
《霸王别姬》分作十章,具附录〈「霸王别姬」唱词〉。文本以小豆子(即后来的程蝶衣)和小石头(即后来的段小楼)跟关师傅习京剧为滥觞。一众师兄弟熬过许多苦头,而小豆子曾陷进性别认同的苦恼中,本身是男儿身,却被迫做旦角。及后,段小楼演「生」,程蝶衣饰「旦」,二人演的《霸王别姬》深受欢迎。段小楼爱上妓女菊仙,结为夫妇,遂招程蝶衣嫉妒,引发报复心理,程与袁世卿(袁四爷)发生了关系。后来,小楼因不甘为日军唱戏而被捉掉,蝶衣挺身救之,反被小楼责怪。八年抗战既终,程蝶衣被国军捉拿,菊仙和小楼勉力营
救。及至文革,三人同被政治迫害,小楼与菊仙离婚,菊仙上吊。小楼自福建南渡香洪,在电车公司工作。退休之后,在八十年代,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二人在港相见,并共歌一曲《霸王别姬》。究竟,原著和电影想带出的主题思想有否分别呢?我们以原著作为基础,进行探讨。
1、文木较关心自由的
问题,具厚重的历史感。文本展现的历史感不断加重,且b通过意象将之呈现出来。且看「蜈蚣」之例。文本中描写一只蜈蚣形风筝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蝶衣抬头,见天空又飞过一只风筝。是蜈蚣,足足数丈长呀,它仍在浮游俯瞰,自由自在。」5后来,菊仙、小楼和蝶衣被红.à兵活捉,蜈蚣意象再次出现:「小楼一瞥菊仙,蝶衣看住他,三个人脸色陡地苍白,在荒黯的夜晚,白得更白,如僵死的蚕,暴毙的蜈蚣,再多的肉足,都走不了。」蜈蚣乃多足动物,木来该容易逃遁,但.三人落得如暴毙的蜈蚣的收场,揭示自己无法逃出
命运的迷宫。
文本以历史为纬,人物遭遇为经。这方面在文本的末部最为突出。叙事者更明确指出「中国人是世上最蠢、最苦,又最缘悭福薄的民族。」又言「香港人至为关心的,是在一九九七年之后,会剩余多少的『自由」。」8小说叙写段小楼南渡香港以后的遭遇而带出以h上两句的呼喊。由是观之,贯通整部小说可谓由暗到明的都是对自由的呐喊。
2.电影淡化政治。正如藤井省三所言「陈导演把批判..的主题压下去,全面强调同性恋主题。」9关于这点,最明显的例子是舍弃小楼南下香港一节,原著..事者忧虑九七后的香港没有自由,..事者显然是对中国政府的香港政策如「五十年不变」、「港人自治」的不信任。正如梁秉钧所言,在这出电影中,香港是被「边缘化」10。而导演陈凯歌则辩解「李碧华原小说是顺序发展,一直写到香港,这太复杂了,根本不可能做。」11如斯解说,合理与否,仁者见仁。但后来也明言「这个电影中,政治社会是次要的」12对此,电影虽有以民国革命、****战争、文化大革命为脉络,但毕竟只是背景,强化的是个人情欲的层面,特别是三人之间交错的关系。
3、同性恋主题的探讨。文木和电影涉笔同性恋主题,对于程蝶衣的同性恋角色,文本的处理手法较电影流畅且自然。电影明显特别强调同性恋主题。陈凯歌明言:「这个电影巾,政治社会是次要的,舞台人生之模糊、性别认同之转换才重要。」13又进一步指出「其实我要还是寄托在张国荣这个角色上。我给他八个字:【人戏不分,雌雄同在」。」14同性恋可谓电影主题的所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