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刘禹锡的资料

时间:2010-9-17 专题:永贞革新
刘禹锡的资料

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因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代,又称刘中山,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22岁中进士,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他29岁入仕,先后任过节度使掌书记、主薄、监察御史、监察史、州司马、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太子宾客,死后受赠兵部郎中。他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刘禹锡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他做地方官时更是守政不阿,重土爱民,兴教重学,深得人民爱戴。哲学上朴素唯物主义刘禹锡的此类文论不少,如《天论》、《问大钧赋》等。其《佛衣铭》更有极好的表述:“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持久。”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其诗歌题材广阔、取境优美、词藻瑰丽、精炼含蓄、思出常格、开朗流畅、可语可歌而又不流于平浅。刘禹锡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论说文的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二是杂文,词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朴素唯物论者,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贬任连州刺史。清乾隆本《连州志。名宦传》说:“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刘禹锡牧连州4年半,政绩斐然,著作甚丰。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刘禹锡生逢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宦官擅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朝中改革与保守力量发生激烈对抗。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了无情打击,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放外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没有到达连州任职。10年后,他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游玄都观时写了首题为《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的诗,因这诗“语涉讥讽、执政不悦”,刘禹锡再被贬为连州刺史。身心受到重大打击的刘禹锡来到了“天下山水,非无美好”的连州时,发现这里是一个适宜发挥政治能力和文学才华的地方。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回答者:liujun427-大魔法师八级5-2318:1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参考资料:http://yuxinhuayuan.com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二是杂文。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今人卞孝萱有《刘禹锡年谱》。

参考资料: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60.htm
刘禹锡(772~842)http://www.wiki.cn/wiki/%e5%88%98%e7%a6%b9%e9%94%a1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生长在江南,受江南地区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较深。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授太子校书。此后历官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等职。贞元二十一年正月,王伾、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在新即位的顺宗李诵支持下进行政治革新,实施一系列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措施(见二王八司马)。刘禹锡深受王叔文的器重,积极参与谋议,并担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召回长安,又因赋诗获遣,再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敬宗宝历二年(826)始被召回,先后任尚书省主客郎中、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及苏、汝、同三州刺史。文宗开成元年(836)后,担任秘书监;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晚年虽闲废多病而志意不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诗句,表现了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天论》三篇论证了"天"的物质性。文中还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命题,阐述了国治法行对于改造自然的重要作用。在《因论》七篇中,能注意到客观事物中广泛存在着的祸福、大小、利钝、声实等互相对立的矛盾因素,并考察它们之间的变化情况,表现了一定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刘禹锡在政治上反对墨守陈规,主张"稽弊而矫","唯变所适"。在地方官任上,他能因时制宜,兴利除弊,故所在多有卓著的政绩。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其在巴东民歌基础上创作的《竹枝词》,词意高妙,风韵天成,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其七言律、绝,精警含蓄,多为传诵名篇。白居易曾尊之为"诗豪"。散文则不拘一格,尤长于论说。宋姚铉把他同唐著名古文家李翰、梁肃等并称为"文之雄杰者"。所著有《刘宾客集》,今存最早刻本为正集三十卷、外集十卷的宋刊大字本(也称崇兰馆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即据此本影印。--------------------------------------------------------------------------------刘禹锡(772~842)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二是杂文。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今人卞孝萱有《刘禹锡年谱》。--------------------------------------------------------------------------------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自言系出中山(治所今河北省定县)。唐朝著名诗人,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升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改官连州、和州等地刺史,历二十余年。后入朝,官至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的诗歌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倾向鲜明,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目录[隐藏]1刘禹锡生平2刘禹锡年表3刘禹锡研究相关文献4补充[编辑]刘禹锡生平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是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关于刘禹锡的家世和生平,他临终前写了一篇八百余字的《子刘子自传》,两《唐书》中有《刘禹锡传》,唐、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一些轶事。刘禹锡一生的经历比较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即从他一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时期;二、从贞元七年(791)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即从他二十岁到三十四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三、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即从他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的贬谪时期;四、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即从他五十六岁到七十一岁去世的晚年时期。[编辑]刘禹锡年表一岁唐代宗大历七年,壬子(772)刘禹锡生于苏州嘉兴县嘉禾驿后。九岁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本年前,已从诗僧皎然、灵澈学诗。十九岁贞元六年,庚午(790)北游长安。二十二岁贞元九年,癸酉(793)登进士第。是年,顾少连知贡举。试题为:《平权衡赋》、《风光草际浮诗》。放进士三十二人,其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相知。又登宏辞科,识李绛。二十三岁贞元千年,甲戌(794)向权德舆献文。二十四岁贞元十一年,乙亥(795)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二十六岁贞元十三年,丁丑(797)父卒于扬州。葬父于荥阳。途中为撰《讯甿》采集素材。二十九岁贞元十六年,庚辰(800)入社佑幕。夏,为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经历戎马生活数月。秋,改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三十岁贞元十七年,辛巳(801)仍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代杜佑撰表、状多篇。与李益、张登、段平仲等交游。三十一岁贞元十八年,壬午(802)调补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代京兆尹韦夏卿撰表、状多篇。与柳宗元、韩泰听施士句讲《毛诗》。三十二岁贞元十九年,癸未(803)在渭南县主薄任。闰十月,入为监察御史。举崔群自代。卜居于长安光福坊。与韦执谊、王叔文、韩愈、牛僧孺等交游。与令狐楚通讯唱和。代宰相杜佑、京兆尹李实、东都留守韦夏卿、御史中丞李位撰表、状多篇。三十三岁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在监察御史任。兼领监祭使,与李程等交游。作诗赠张荐、王涯。代御史中丞武元衡撰表、状多篇。三十四岁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永贞元年,乙酉(805)正月,仍为监察御史。二月,兼署崇陵使判官。四月,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仍兼崇陵使判官。①举柳公绰自代。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组成政治革新集团。遭窦群弹劾。八月,顺宗年禅,宪宗即位。九月,刘禹锡贬连州刺史。过江陵,遇韩愈,作《韩十八恃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十月,再贬朗州司马。革新集团成员被贬者十人,史称“二王八司马”。是年,代杜佑撰表多篇,又作《救沈志》、德宗挽歌等。三十五岁唐宪宗元和元年,丙戌(806)在朗州司马任。居于招屈亭之旁。与顾彖、董涎等交游。上书杜估。八月,宪宗诏:刘禹锡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时王伾已病卒,王叔文赐死。三十六岁元和二年,丁亥(807)在朗州司马任。撰并书乘广禅师碑。三十七岁元和三年,戌子(808)在朗州司马任。得柳宗元寄文。与白居易通讯唱和。三十八岁元和四年,己丑(809)在朗州司马任。托程异献诗于李吉甫。四十岁元和六年,辛卯(811)在朗州司马任。吕温卒,作诗哭之。撰董侹集纪、《辩易九六论》。在朗州司马任。又上书杜佑。撰董挺墓志铭、顾彖墓表。四十二岁元和八年,癸巳(813)在朗州司马任。与窦常唱和。上书李绛、武元衡。窦群过朗州,刘禹锡代撰谢上表。四十三岁元和九年,甲午(814)在朗州司马任。代窦常撰《武陵北亭记》。刘禹锡在朗州期间重要论文有《天论上、中、下》等,赋有《谪九年赋》、《望赋》、《何卜赋》、《砥石赋》、《楚望赋》等,诗有《武陵书怀五十韵》、《游桃源一百韵》、《桃源行》、《泰娘歌》、《竞渡曲》、《采菱行》、《阳山庙观赛神》等。与柳宗元、元稹、杨归厚等通讯唱和,与僧交游。四十四岁元和十年,乙未(815)二月,与柳宗元等奉诏回长安。作《伤独孤舍人(郁)》、《酬杨侍郎凭见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等诗。三月,复出为播州刺史。因裴度请,改连州。殷尧藩有诗送别。途中与柳宗元唱和,至衡阳分路。五月,抵任。撰《谢上连州刺史表》,谢武元衡、张弘靖启。六月,武元衡被刺,作《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四十五岁元和十一年,丙申(816)在连州刺史任。与杨千陵、马总等通讯唱和。四十六岁元和十二年,丁酉(817)在连州刺史任。得柳宗元寄文及药方。与元稹、白居易通讯唱和。四十七岁元和十三年,戍戌(818)在连州刺史任。是年,得薛景晦寄《古今集验方》,刘禹锡编《传信方》报之,自撰前言。又作智严律人师碑,袁滋、于颇挽歌。四十八岁元和十四年,己亥(819)在连州刺史任。冬,母卒,送母柩葬荥阳。十一月,次衡阳,闻柳宗元卒,作诗哭之。过鄂州,与李程相会。裴昌禹来访。与僧交游。四十九岁元和十五年,庚子(820)撰文祭柳宗元。与白居易唱和。八月,令狐楚谪衡州,在洛阳与刘禹锡会面。五十岁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821)冬,除夔州刺史。由洛阳赴任,经鄂州,与李程唱和。是年,作吕温集纪,《伤愚溪三首》。五十一岁长庆二年,壬寅(822)正月,抵任。与温造、王涯唱和。是年,裴昌禹来访,韦绚来求学。五十二岁长庆三年,乡卯(823)在夔州刺史任。五十三乡长庆四年,甲辰(824)正月,穆宗卒,敬宗即位。刘禹锡在夔州期间,将以前所撰《鉴药》等文,整理为《因论七篇》。为柳宗元编遗集,并撰前言。与元稹、白居易、杨巨源等唱和。夏,转和州刺史。离夔州时,游巫山神女庙,遍览古今题诗·选出沈佺期、王无竟、李端、皇甫冉四首。作《自江陵沿流道中》、《西塞山怀古》、《武昌老人说笛歌》等。应崔群之邀,游宣州,作《九华山歌》。八月,抵任。和州值旱灾之后,关心人民疾苦。撰《和州谢上表》、《洗心亭记》。五十四岁唐敬宗宝历元年,乙巳(825)在和州刺史任。五十五岁宝历二年,丙午(826)冬,罢和州刺史。与李德裕、元稹、白居易、崔玄亮、韩泰等唱和。离和州,游建康,作《经檀道济故垒》、《金陵怀古》等诗。过扬州,与白居易相遇,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游楚州,与郭行余相会。过汴州,与令狐楚相会,皆有诗。五十六岁唐文宗大和元年,丁未(827)春,返洛阳。秋,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举姜伦自代。与白居易、令狐楚、姚合等唱和。五十六岁大和二年春,为主客郎中,至长安。裴度欲荐刘禹锡和制诰,未成。充集贤殿学士。与裴度、李绎、崔群、白居易、质承宣、杨嗣复、张籍等联句。五十八岁大和三年,己酉(829)除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举韩泰自代。撰王涯先庙碑、令狐楚家庙碑、法融大师新塔记。白居易编《刘白唱和集》卷上、中。五十九岁大和四年,在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任。求分司东都,未果。六十岁大和五年,辛亥(831)在集贤殿期间供进新书二千余卷。与裴度、令狐楚、白居易、元稹、韩泰、杨归厚、李德裕、张籍等唱和。七月,元稹卒,作诗哭之。又作刘仁师遗爱碑。十月,出为苏州刺史姚合有诗送别。过河中府,与李程相会。过洛阳,与白居易相会。六十一岁大和六年,壬子(832)二月,抵任。举韦应物自代。苏州水灾,请得朝廷赈济。编《吴蜀集》。白居易编《刘白唱和集》卷下(《刘白吴洛寄和卷》)。得张枯寄诗。六十二岁大和七年,癸丑(833)在苏州刺史任。以政最,赐紫金鱼袋。自编诗文集,编《彭阳唱和集》,为李绛编遗集,皆撰前言。是年闰七月,李绅过苏州。六十三岁大和八年,甲寅(834)在苏州期间,作《魏生兵要述》等。七月,移汝州刺史。过扬州,与牛憎孺相会。过沛州,与李程相会。抵任后,举裴弘泰自代。十一月,李德裕过汝州。六十四岁大和九年,乙卯(835)在汝州期间,与裴度、白居易、令狐楚等唱和。九月,移同州刺史。过洛阳,与裴度、白居易相会。十二月,抵任,举萧俶自代。六十五岁开成元年,丙辰(836)同州连遭旱灾,请得朝廷赈贷,放免旧欠。秋,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编《汝洛集》,并撰前言。六十六岁开成二年,丁巳(837)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月,应李珏之邀,与裴度、白居易等于洛水修楔。十一月,令狐楚卒,作诗哭之。将大和五年以后与令狐楚唱和诗续编入《彭阳唱和集》,撰后引。与白居易、牛僧孺、杨汝士、杨嗣复、李绅等唱和。六十六岁开成三年,戊午(838)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撰韦处厚集纪,薛春、王质神道碑。文宗欲置诗学士,杨嗣复首荐刘禹锡,李珏反对此事,遂作罢。六十八岁开成四年,己未(839)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尚书衔。撰史孝章神道碑。六十九岁开成五年,庚申(840)改秘书监、分司东都。撰令狐楚集纪、崔倕神道碑、文宗挽歌等。七十岁武宗会昌元年,辛酉(841)春,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作《秋声赋》。与白居易、王起联句。荐王龟。与白居易劝南卓撰《揭鼓录》。七十一岁会昌二年,壬戌(842)病中撰自传。七月卒,赠兵部尚书。葬于荥阳县西檀山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和柳宗元一同参与了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刘禹锡简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生平第一阶段,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br>第二阶段,从贞元七年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第三阶段,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由于长期遭受斥逐,思想陷于苦闷,早在朗州时期就以佛教作为安慰。到连州后,与佛教徒往还密切,写了不少酬僧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第四阶段,从文宗大和元年(827)至武宗会昌二年(842)病故于洛阳。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他在地方官任上颇著政绩,但总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子刘子自传》)之恨。晚年寄希望于宰相裴度,想协助裴度刷新政治。但裴度在"牛李党争"中受到排挤,无所施为,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刘禹锡在黑暗现实下感到没有出路,便借老、庄旷达思想排遣苦闷,而内心不甘沉沦,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一类诗句以自勉,所以明代胡震亨说他晚年“精华不衰”(《唐音癸签》)。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明代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升庵外集》)胡应麟认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诗歌各具风格,都是“大家材具”(《诗薮·外编》)。刘禹锡存诗约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首先,他认真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他在贬谪朗州以后,发现“□谣俚音,可俪风什”(《上淮南李相公启》),于是注意向民歌学习。《竞渡曲》、《采菱行》之类已经带有民歌风味。后经长期探索,终于取得很大成就。《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踏歌词》等篇,有的描写群众劳动场面,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题材十分广阔。风格上汲取了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比起一般文人创作来,另有一番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韵味,充满着生活情趣。其中如“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二首》之一)、“日照澄洲江雾开”(《浪淘沙词九首》之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余如《淮阴行》5首,也是写平凡生活,而显得“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题跋》)。其次,刘禹锡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他的政治讽刺诗每每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把他们比作“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聚蚊谣》),“瞥下云中争腐鼠”的飞鸢(《飞鸢操》),“笙簧百啭音韵多”的百舌鸟(《百舌吟》,形象逼真,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和害人本性。另一些讽刺诗讽刺对象不限于一小撮上层统治集团,而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昏镜词》讽刺当时贤愚颠倒的用人之道,《调瑟词》反对过重的剥削,《武夫词》对当时将帅骄宠武夫、姑息养□深致不满,《贾客词》揭露大商人勾结大官僚谋取暴利,加速农民的贫困,用意深刻,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晚年所作,风格转趋含蓄,如《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讽刺牛僧孺而不露痕迹,王夫之评为“深于影刺”(《唐诗评选》)。宪宗时,由于裴度的积极主张和周密部署,朝廷对淮西、淄青用兵取得胜利,刘禹锡写《平蔡州》三首及《平济行》二首,热烈歌颂。再其次,刘禹锡所写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也历来为人称道。他在逆境中不肯屈服,经常以诗歌激励自己。《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都直抒胸臆,表现了守正不阿的品格和对权贵佞幸的愤慨。他对生活充满激情,无论是在凄清的秋天,还是在衰病的晚年,都写出了昂扬乐观的佳作,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至今仍能激励人心。他能够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中得到启发,开拓心胸,写出了诸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类富于哲理意味的警句。他坚持理想,写出了“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之八)一类豪言壮语。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仅艺术技巧纯熟,思想内容也达到很高的水平。《金陵怀古》通过景物描写,显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道理。《乌衣巷》以冷隽的语言写晋代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没落后的衰败景象,借古讽今,暗示时下的权贵不会有比王、谢更好的命运。这些诗都写得精警超迈,韵味深长。《西塞山怀古》一篇,当时誉为骊珠,白居易为之搁笔罢唱(《唐诗纪事》)。刘禹锡写的应酬诗较多。与白居易唱和的编为《刘白唱和集》,与令狐楚唱和的编为《彭阳唱和集》。另外,本集中还编有送僧诗一卷。这些作品,有不少是流连光景、谈玄论佛之作。<br>刘禹锡十分注重诗歌艺术的创新。他的诗既不象韩愈那样奇崛,又不象白居易那样浅显,而具有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的特色。张为《诗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他的诗歌取境优美,一是得力于瑰丽的藻思,如《浪淘沙词九首》造语流丽,形象鲜明。二是得力于比兴手法。如以“红雨”比落花(《百舌吟》),以“白银盘里一青螺”喻洞庭湖中的君山(《望洞庭》),以“水流无限月明多”暗示倾诉不尽的美好的爱情(《堤上行》),都新颖可喜,形象优美。刘禹锡诗中的兴句往往与比喻相结合,即景起兴,情景相生,既烘托气氛,又兼有比喻之意,造成绚丽多采的意境。这在民歌体的诗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他说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纪》),深刻地概括了诗歌精练含蓄的特性,道出了他自己的艺术好尚。酬答诗如《答杨八敬之绝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和牛相公雨后寓怀见示》、《与歌者米嘉荣》等,篇制短小,而含意丰富,或婉曲地写出难言之衷,或深沉地传达出互相关切的友情,或寄寓感慨,或微言托讽,都能得韵外之致。怀古诗如《君山怀古》、《荆州道怀古》、《经檀道济故垒》等,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驰骋丰富的想象。在对历史现象作深刻艺术概括的基础上,对古今隐微相似的某一端加以点染,因此形象鲜明而又发人深思。写景诗如《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秋江晚泊》、《途中早发》、《九华山歌》等,多以情景交融见长,在深邃的意境中,包蕴着作者的主观意念和感受。刘禹锡诗的精练含蓄,为白居易所深赏。近人陈寅恪说,这是因为“乐天平日之所蕲求改进其作品而未能达到者,梦得则已臻其理想之境界也”(《元白诗笺证稿》附论)。刘禹锡不满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董氏武陵集纪》)的倾向,而比较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努力掌握民歌曲调,学唱《竹枝词》,使“听者愁绝”(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他的七言乐府小诗吸取了民歌曲调的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播在乐章”(《刘宾客文集》卷二七自注)。近人刘师培称之为“七言绝句之变调”(《论文杂记》),为绝句平添一格。他的律、绝、古诗,大都写得流畅自然,犹如孤桐朗玉,自有天律。即使像《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有民歌的音乐美。清翁方纲誉之为“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其他如六言诗《答乐天临都驿见赠》、《再赠乐天》,新体诗如《潇湘神》、《醉答乐天》、《叹水别白二十二》、《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等,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后两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言诗,显然受到李白三五七言诗的启发而又有所创新。这些句式长短不齐的新体诗,较之整齐划一的律诗更适合于配乐歌唱。刘禹锡另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两首,说明按照《忆江南》的曲调来填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明代胡震亨说刘诗“语语可歌”(《唐音癸签》),基本上符合事实。刘禹锡诗歌的这些特点,与崇尚风骨、讲究音乐美的盛唐诗风比较接近。前人有从整体上指出这一点的,如宋代蔡□说:“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西清诗话》)明代胡应麟说:“梦得骨力豪劲。”(《诗薮·内编》)明代周履靖则直说刘诗“祖风骚,宗盛唐”(《骚坛秘语》)。翁方纲是从七言绝句这一体上指出这一点的,他说:“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石洲诗话》)方东树则举出具体篇章,说刘禹锡《石头城》诗“亦堪接武”盛唐(《昭昧詹言》)。刘禹锡的诗歌在唐代流传极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京口(今江苏镇江)、襄阳、吴兴一带,民间传唱不绝(《旧唐书·刘禹锡传》、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后世文人从不同的方面向刘禹锡学习而各有所得。他的《竹枝词》后世继作者颇多。苏轼也写过《竹枝词》,但他主要学习刘诗的讽刺艺术,因此他的诗“多怨刺”(《后山诗话》)。苏辙则喜欢刘禹锡诗的“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宋诗话辑佚·童蒙诗训》)。王安石“七律似梦得”(《昭昧詹言》),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为活谱”(《姜斋诗话》)。刘禹锡关于诗中用字须有来历的主张,后来为江西诗派所利用。黄庭坚、陈师道标榜脱胎换骨,往往把刘禹锡的名作佳句“点化”为己诗(《诗人玉屑》和任渊《山谷诗集注》、《后山诗注》等)。刘禹锡的一部分内容平常而技巧较高的酬答诗,也为江西诗派所取法。散文创作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从事古文写作的时间比较早,贞元十年就鄙弃“沉溺于浮华”的骈体文,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献权舍人书》)。后又进一步指出,“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并强调“文章之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这些观点,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一致的。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刘禹锡把这句话援引入自己文章,表明他同意这一观点。宋代谢采伯对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评价比较公允,说:“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密斋笔记》)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本集和校勘版本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元代方回说:“梦得诗句句精绝,其诗曾自删选。”(《瀛奎律髓》)或曾见到刘禹锡自定的选本。《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故又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在哲学上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命题。所著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写「陋室铭」西元825.03.09的今天■刘禹锡刘禹锡(西元772年~842年),中唐文学家,洛阳人。贞元进士,官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势力,被贬为郎州司马。晚年升为太子宾客。他和柳宗元友谊很深,与白居易也非常友好。他的文章、诗都很出色,「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陋室铭」都是传世佳作,他的诗句「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深寓哲理,脍炙人口,为世代所传诵。西元825年的今天,53岁的刘禹锡了个大早,他望著昨晚刚刚写的「陋室铭」,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文章中,他把自己住的陋室、小院、石阶,写得淋漓尽致,正想把几位好友找来,大声读给他们听听,忽然想起了在长安的一件事。那是他在外过了十年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的头一个春天。一位好友约他去玄都观赏桃花,红艳艳的桃花触动了他的灵感,一口气写下了四句诗∶「紫陌红尘扑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很快传开来了,有些心怀鬼胎的小人到处散布,说诗中最后一句是讽刺皇上胡乱提拔权贵和奸佞的。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得知,大为不快,一气之下,把刘禹锡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刘禹锡家有八十岁老母,怎麼能去那麼远的地方呢?他的好友柳宗元请求把派给他的柳州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去贵州。刘禹锡深受感动。这时,几位大臣也在皇帝面前帮刘禹锡讲情,皇上才答应改派。这以后,刘禹锡从没有安定的地方,七调八调,又调到了和州。这半年,他跑遍和州的山山水水,了解民间疾苦。在和州,他一直住在陋室里,写出了这篇「触目成趣」的文章。现在,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他还怕什麼呢?他要把文章中的激情传递给他的朋友,让大家都为陋室自豪。谁料到,文章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句子,却成了千古绝唱。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先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卢,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生平第一阶段,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第二阶段,从贞元七年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第三阶段,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由于长期遭受斥逐,思想陷于苦闷,早在朗州时期就以佛教作为安慰。到连州后,与佛教徒往还密切,写了不少酬僧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第四阶段,从文宗大和元年(827)至武宗会昌二年(842)病故于洛阳。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他在地方官任上颇著政绩,但总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子刘子自传》)之恨。晚年寄希望于宰相裴度,想协助裴度刷新政治。但裴度在"牛李党争"中受到排挤,无所施为,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刘禹锡在黑暗现实下感到没有出路,便借老、庄旷达思想排遣苦闷,而内心不甘沉沦,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一类诗句以自勉,所以明代胡震亨说他晚年“精华不衰”(《唐音癸签》)。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明代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升庵外集》)胡应麟认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诗歌各具风格,都是“大家材具”(《诗薮·外编》)。刘禹锡存诗约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首先,他认真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他在贬谪朗州以后,发现“□谣俚音,可俪风什”(《上淮南李相公启》),于是注意向民歌学习。《竞渡曲》、《采菱行》之类已经带有民歌风味。后经长期探索,终于取得很大成就。《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踏歌词》等篇,有的描写群众劳动场面,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题材十分广阔。风格上汲取了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比起一般文人创作来,另有一番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韵味,充满着生活情趣。其中如“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二首》之一)、“日照澄洲江雾开”(《浪淘沙词九首》之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余如《淮阴行》5首,也是写平凡生活,而显得“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题跋》)。其次,刘禹锡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他的政治讽刺诗每每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把他们比作“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聚蚊谣》),“瞥下云中争腐鼠”的飞鸢(《飞鸢操》),“笙簧百啭音韵多”的百舌鸟(《百舌吟》,形象逼真,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和害人本性。另一些讽刺诗讽刺对象不限于一小撮上层统治集团,而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昏镜词》讽刺当时贤愚颠倒的用人之道,《调瑟词》反对过重的剥削,《武夫词》对当时将帅骄宠武夫、姑息养□深致不满,《贾客词》揭露大商人勾结大官僚谋取暴利,加速农民的贫困,用意深刻,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晚年所作,风格转趋含蓄,如《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讽刺牛僧孺而不露痕迹,王夫之评为“深于影刺”(《唐诗评选》)。宪宗时,由于裴度的积极主张和周密部署,朝廷对淮西、淄青用兵取得胜利,刘禹锡写《平蔡州》三首及《平济行》二首,热烈歌颂。再其次,刘禹锡所写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也历来为人称道。他在逆境中不肯屈服,经常以诗歌激励自己。《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都直抒胸臆,表现了守正不阿的品格和对权贵佞幸的愤慨。他对生活充满激情,无论是在凄清的秋天,还是在衰病的晚年,都写出了昂扬乐观的佳作,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至今仍能激励人心。他能够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中得到启发,开拓心胸,写出了诸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类富于哲理意味的警句。他坚持理想,写出了“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之八)一类豪言壮语。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仅艺术技巧纯熟,思想内容也达到很高的水平。《金陵怀古》通过景物描写,显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道理。《乌衣巷》以冷隽的语言写晋代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没落后的衰败景象,借古讽今,暗示时下的权贵不会有比王、谢更好的命运。这些诗都写得精警超迈,韵味深长。《西塞山怀古》一篇,当时誉为骊珠,白居易为之搁笔罢唱(《唐诗纪事》)。刘禹锡写的应酬诗较多。与白居易唱和的编为《刘白唱和集》,与令狐楚唱和的编为《彭阳唱和集》。另外,本集中还编有送僧诗一卷。这些作品,有不少是流连光景、谈玄论佛之作。刘禹锡十分注重诗歌艺术的创新。他的诗既不象韩愈那样奇崛,又不象白居易那样浅显,而具有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的特色。张为《诗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他的诗歌取境优美,一是得力于瑰丽的藻思,如《浪淘沙词九首》造语流丽,形象鲜明。二是得力于比兴手法。如以“红雨”比落花(《百舌吟》),以“白银盘里一青螺”喻洞庭湖中的君山(《望洞庭》),以“水流无限月明多”暗示倾诉不尽的美好的爱情(《堤上行》),都新颖可喜,形象优美。刘禹锡诗中的兴句往往与比喻相结合,即景起兴,情景相生,既烘托气氛,又兼有比喻之意,造成绚丽多采的意境。这在民歌体的诗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他说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纪》),深刻地概括了诗歌精练含蓄的特性,道出了他自己的艺术好尚。酬答诗如《答杨八敬之绝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和牛相公雨后寓怀见示》、《与歌者米嘉荣》等,篇制短小,而含意丰富,或婉曲地写出难言之衷,或深沉地传达出互相关切的友情,或寄寓感慨,或微言托讽,都能得韵外之致。怀古诗如《君山怀古》、《荆州道怀古》、《经檀道济故垒》等,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驰骋丰富的想象。在对历史现象作深刻艺术概括的基础上,对古今隐微相似的某一端加以点染,因此形象鲜明而又发人深思。写景诗如《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秋江晚泊》、《途中早发》、《九华山歌》等,多以情景交融见长,在深邃的意境中,包蕴着作者的主观意念和感受。刘禹锡诗的精练含蓄,为白居易所深赏。近人陈寅恪说,这是因为“乐天平日之所蕲求改进其作品而未能达到者,梦得则已臻其理想之境界也”(《元白诗笺证稿》附论)。刘禹锡不满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董氏武陵集纪》)的倾向,而比较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努力掌握民歌曲调,学唱《竹枝词》,使“听者愁绝”(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他的七言乐府小诗吸取了民歌曲调的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播在乐章”(《刘宾客文集》卷二七自注)。近人刘师培称之为“七言绝句之变调”(《论文杂记》),为绝句平添一格。他的律、绝、古诗,大都写得流畅自然,犹如孤桐朗玉,自有天律。即使像《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有民歌的音乐美。清翁方纲誉之为“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其他如六言诗《答乐天临都驿见赠》、《再赠乐天》,新体诗如《潇湘神》、《醉答乐天》、《叹水别白二十二》、《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等,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后两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言诗,显然受到李白三五七言诗的启发而又有所创新。这些句式长短不齐的新体诗,较之整齐划一的律诗更适合于配乐歌唱。刘禹锡另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两首,说明按照《忆江南》的曲调来填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明代胡震亨说刘诗“语语可歌”(《唐音癸签》),基本上符合事实。刘禹锡诗歌的这些特点,与崇尚风骨、讲究音乐美的盛唐诗风比较接近。前人有从整体上指出这一点的,如宋代蔡□说:“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西清诗话》)明代胡应麟说:“梦得骨力豪劲。”(《诗薮·内编》)明代周履靖则直说刘诗“祖风骚,宗盛唐”(《骚坛秘语》)。翁方纲是从七言绝句这一体上指出这一点的,他说:“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石洲诗话》)方东树则举出具体篇章,说刘禹锡《石头城》诗“亦堪接武”盛唐(《昭昧詹言》)。刘禹锡的诗歌在唐代流传极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京口(今江苏镇江)、襄阳、吴兴一带,民间传唱不绝(《旧唐书·刘禹锡传》、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后世文人从不同的方面向刘禹锡学习而各有所得。他的《竹枝词》后世继作者颇多。苏轼也写过《竹枝词》,但他主要学习刘诗的讽刺艺术,因此他的诗“多怨刺”(《后山诗话》)。苏辙则喜欢刘禹锡诗的“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宋诗话辑佚·童蒙诗训》)。王安石“七律似梦得”(《昭昧詹言》),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为活谱”(《姜斋诗话》)。刘禹锡关于诗中用字须有来历的主张,后来为江西诗派所利用。黄庭坚、陈师道标榜脱胎换骨,往往把刘禹锡的名作佳句“点化”为己诗(《诗人玉屑》和任渊《山谷诗集注》、《后山诗注》等)。刘禹锡的一部分内容平常而技巧较高的酬答诗,也为江西诗派所取法。散文创作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从事古文写作的时间比较早,贞元十年就鄙弃“沉溺于浮华”的骈体文,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献权舍人书》)。后又进一步指出,“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并强调“文章之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这些观点,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一致的。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刘禹锡把这句话援引入自己文章,表明他同意这一观点。宋代谢采伯对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评价比较公允,说:“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密斋笔记》)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本集和校勘版本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元代方回说:“梦得诗句句精绝,其诗曾自删选。”(《瀛奎律髓》)或曾见到刘禹锡自定的选本。《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这些大官僚在道理上辩不过他,背后就在皇帝面前说刘禹锡的坏话。自古道:“皇帝疼奸臣。”皇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就把刘禹锡贬了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当通判。本来,按照当地规定的官员待遇,通判在衙门里可以住三间大房子。可是,和州的长官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失势贬官,就处处刁难他。策知县假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叫他到南门外去住。刘禹锡知道策知县同朝廷里的保守派穿一条裤子,也巴不得同他分开住。因此,他什么话也没说,就搬到衙门外去住了。南门本是个好地方。刘禹锡的住处正对着一条大江,叫历水,整日船来船往,热闹非常。刘禹锡这时虽被贬了官,但改革的雄心仍然没有泯灭。因此,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他的房门上,以联抒志。对联是这样写的: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事很快就传到策知县那里去了。策知县一听,气得胡须倒竖。心想:你这个刘禹锡,刚被贬了官,不闭门思过,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满心不服气,还想再搞什么改革,那好,我就做一双小鞋拿给你穿穿,看你低不低头!策知县叫来书丞,传命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住,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知道,这是策知县故意拿颜色给他看,也不多说什么,就搬到北门去住了。北门正好也有一条河,叫德胜河。刘禹锡住的这一间半房子正好也在河边,河面水平如镜,两岸还有一排排翠绿的杨柳。刘禹锡很高兴,就又写了一副类似的对联贴在房门上。对联是这样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里的历阳指的也是和州。这事很快又传到策知县那里。策知县一听,肺都气炸了,大骂刘禹锡贼心不死。他又叫来书丞,命他到城中寻一间最小的房子,然后传命刘禹锡立即搬到那里去。刘禹锡来到和州还不到半年,却连续搬了三次家。这第三次搬家,搬到一间又旧又小的房子里,里边只能放下一架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刘禹锡十分气愤,心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太可恶了!不过,住房虽小,却无损于我改革的雄心。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为他住的这间简陋的房子大唱赞歌,题名《陋室铭》。文章是这样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写完,就去请来一个石匠,把文章刻在石板上,耸立在房门前。这事又报到策知县那里。策知县不好意思,自己跑去看,就叫人抄下《陋室铭》。他看了以后,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特别生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由于我刘禹锡道德高尚,住了却使它散发出芳馨。这不明明是在讥笑策知县这个狗官吗!策知县看完,虽然气得打鸡骂狗,但是想不出别的打击报复办法,只好作罢。从此,刘禹锡这篇只有八十一字的妙文《陋室铭》就传了下来。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自言系出中山(治所今河北省定县)。唐朝著名诗人,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升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改官连州、和州等地刺史,历二十余年。后入朝,官至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的诗歌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倾向鲜明,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目录[隐藏]1刘禹锡生平2刘禹锡年表3刘禹锡研究相关文献4补充[编辑]刘禹锡生平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是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关于刘禹锡的家世和生平,他临终前写了一篇八百余字的《子刘子自传》,两《唐书》中有《刘禹锡传》,唐、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一些轶事。刘禹锡一生的经历比较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即从他一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时期;二、从贞元七年(791)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即从他二十岁到三十四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三、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即从他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的贬谪时期;四、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即从他五十六岁到七十一岁去世的晚年时期。[编辑]刘禹锡年表一岁唐代宗大历七年,壬子(772)刘禹锡生于苏州嘉兴县嘉禾驿后。九岁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本年前,已从诗僧皎然、灵澈学诗。十九岁贞元六年,庚午(790)北游长安。二十二岁贞元九年,癸酉(793)登进士第。是年,顾少连知贡举。试题为:《平权衡赋》、《风光草际浮诗》。放进士三十二人,其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相知。又登宏辞科,识李绛。二十三岁贞元千年,甲戌(794)向权德舆献文。二十四岁贞元十一年,乙亥(795)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二十六岁贞元十三年,丁丑(797)父卒于扬州。葬父于荥阳。途中为撰《讯甿》采集素材。二十九岁贞元十六年,庚辰(800)入社佑幕。夏,为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经历戎马生活数月。秋,改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三十岁贞元十七年,辛巳(801)仍为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代杜佑撰表、状多篇。与李益、张登、段平仲等交游。三十一岁贞元十八年,壬午(802)调补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代京兆尹韦夏卿撰表、状多篇。与柳宗元、韩泰听施士句讲《毛诗》。三十二岁贞元十九年,癸未(803)在渭南县主薄任。闰十月,入为监察御史。举崔群自代。卜居于长安光福坊。与韦执谊、王叔文、韩愈、牛僧孺等交游。与令狐楚通讯唱和。代宰相杜佑、京兆尹李实、东都留守韦夏卿、御史中丞李位撰表、状多篇。三十三岁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在监察御史任。兼领监祭使,与李程等交游。作诗赠张荐、王涯。代御史中丞武元衡撰表、状多篇。三十四岁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永贞元年,乙酉(805)正月,仍为监察御史。二月,兼署崇陵使判官。四月,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仍兼崇陵使判官。①举柳公绰自代。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组成政治革新集团。遭窦群弹劾。八月,顺宗年禅,宪宗即位。九月,刘禹锡贬连州刺史。过江陵,遇韩愈,作《韩十八恃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十月,再贬朗州司马。革新集团成员被贬者十人,史称“二王八司马”。是年,代杜佑撰表多篇,又作《救沈志》、德宗挽歌等。三十五岁唐宪宗元和元年,丙戌(806)在朗州司马任。居于招屈亭之旁。与顾彖、董涎等交游。上书杜估。八月,宪宗诏:刘禹锡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时王伾已病卒,王叔文赐死。三十六岁元和二年,丁亥(807)在朗州司马任。撰并书乘广禅师碑。三十七岁元和三年,戌子(808)在朗州司马任。得柳宗元寄文。与白居易通讯唱和。三十八岁元和四年,己丑(809)在朗州司马任。托程异献诗于李吉甫。四十岁元和六年,辛卯(811)在朗州司马任。吕温卒,作诗哭之。撰董侹集纪、《辩易九六论》。在朗州司马任。又上书杜佑。撰董挺墓志铭、顾彖墓表。四十二岁元和八年,癸巳(813)在朗州司马任。与窦常唱和。上书李绛、武元衡。窦群过朗州,刘禹锡代撰谢上表。四十三岁元和九年,甲午(814)在朗州司马任。代窦常撰《武陵北亭记》。刘禹锡在朗州期间重要论文有《天论上、中、下》等,赋有《谪九年赋》、《望赋》、《何卜赋》、《砥石赋》、《楚望赋》等,诗有《武陵书怀五十韵》、《游桃源一百韵》、《桃源行》、《泰娘歌》、《竞渡曲》、《采菱行》、《阳山庙观赛神》等。与柳宗元、元稹、杨归厚等通讯唱和,与僧交游。四十四岁元和十年,乙未(815)二月,与柳宗元等奉诏回长安。作《伤独孤舍人(郁)》、《酬杨侍郎凭见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等诗。三月,复出为播州刺史。因裴度请,改连州。殷尧藩有诗送别。途中与柳宗元唱和,至衡阳分路。五月,抵任。撰《谢上连州刺史表》,谢武元衡、张弘靖启。六月,武元衡被刺,作《代靖安佳人怨二首》。四十五岁元和十一年,丙申(816)在连州刺史任。与杨千陵、马总等通讯唱和。四十六岁元和十二年,丁酉(817)在连州刺史任。得柳宗元寄文及药方。与元稹、白居易通讯唱和。四十七岁元和十三年,戍戌(818)在连州刺史任。是年,得薛景晦寄《古今集验方》,刘禹锡编《传信方》报之,自撰前言。又作智严律人师碑,袁滋、于颇挽歌。四十八岁元和十四年,己亥(819)在连州刺史任。冬,母卒,送母柩葬荥阳。十一月,次衡阳,闻柳宗元卒,作诗哭之。过鄂州,与李程相会。裴昌禹来访。与僧交游。四十九岁元和十五年,庚子(820)撰文祭柳宗元。与白居易唱和。八月,令狐楚谪衡州,在洛阳与刘禹锡会面。五十岁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821)冬,除夔州刺史。由洛阳赴任,经鄂州,与李程唱和。是年,作吕温集纪,《伤愚溪三首》。五十一岁长庆二年,壬寅(822)正月,抵任。与温造、王涯唱和。是年,裴昌禹来访,韦绚来求学。五十二岁长庆三年,乡卯(823)在夔州刺史任。五十三乡长庆四年,甲辰(824)正月,穆宗卒,敬宗即位。刘禹锡在夔州期间,将以前所撰《鉴药》等文,整理为《因论七篇》。为柳宗元编遗集,并撰前言。与元稹、白居易、杨巨源等唱和。夏,转和州刺史。离夔州时,游巫山神女庙,遍览古今题诗·选出沈佺期、王无竟、李端、皇甫冉四首。作《自江陵沿流道中》、《西塞山怀古》、《武昌老人说笛歌》等。应崔群之邀,游宣州,作《九华山歌》。八月,抵任。和州值旱灾之后,关心人民疾苦。撰《和州谢上表》、《洗心亭记》。五十四岁唐敬宗宝历元年,乙巳(825)在和州刺史任。五十五岁宝历二年,丙午(826)冬,罢和州刺史。与李德裕、元稹、白居易、崔玄亮、韩泰等唱和。离和州,游建康,作《经檀道济故垒》、《金陵怀古》等诗。过扬州,与白居易相遇,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游楚州,与郭行余相会。过汴州,与令狐楚相会,皆有诗。五十六岁唐文宗大和元年,丁未(827)春,返洛阳。秋,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举姜伦自代。与白居易、令狐楚、姚合等唱和。五十六岁大和二年春,为主客郎中,至长安。裴度欲荐刘禹锡和制诰,未成。充集贤殿学士。与裴度、李绎、崔群、白居易、质承宣、杨嗣复、张籍等联句。五十八岁大和三年,己酉(829)除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举韩泰自代。撰王涯先庙碑、令狐楚家庙碑、法融大师新塔记。白居易编《刘白唱和集》卷上、中。五十九岁大和四年,在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任。求分司东都,未果。六十岁大和五年,辛亥(831)在集贤殿期间供进新书二千余卷。与裴度、令狐楚、白居易、元稹、韩泰、杨归厚、李德裕、张籍等唱和。七月,元稹卒,作诗哭之。又作刘仁师遗爱碑。十月,出为苏州刺史姚合有诗送别。过河中府,与李程相会。过洛阳,与白居易相会。六十一岁大和六年,壬子(832)二月,抵任。举韦应物自代。苏州水灾,请得朝廷赈济。编《吴蜀集》。白居易编《刘白唱和集》卷下(《刘白吴洛寄和卷》)。得张枯寄诗。六十二岁大和七年,癸丑(833)在苏州刺史任。以政最,赐紫金鱼袋。自编诗文集,编《彭阳唱和集》,为李绛编遗集,皆撰前言。是年闰七月,李绅过苏州。六十三岁大和八年,甲寅(834)在苏州期间,作《魏生兵要述》等。七月,移汝州刺史。过扬州,与牛憎孺相会。过沛州,与李程相会。抵任后,举裴弘泰自代。十一月,李德裕过汝州。六十四岁大和九年,乙卯(835)在汝州期间,与裴度、白居易、令狐楚等唱和。九月,移同州刺史。过洛阳,与裴度、白居易相会。十二月,抵任,举萧俶自代。六十五岁开成元年,丙辰(836)同州连遭旱灾,请得朝廷赈贷,放免旧欠。秋,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编《汝洛集》,并撰前言。六十六岁开成二年,丁巳(837)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月,应李珏之邀,与裴度、白居易等于洛水修楔。十一月,令狐楚卒,作诗哭之。将大和五年以后与令狐楚唱和诗续编入《彭阳唱和集》,撰后引。与白居易、牛僧孺、杨汝士、杨嗣复、李绅等唱和。六十六岁开成三年,戊午(838)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撰韦处厚集纪,薛春、王质神道碑。文宗欲置诗学士,杨嗣复首荐刘禹锡,李珏反对此事,遂作罢。六十八岁开成四年,己未(839)仍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尚书衔。撰史孝章神道碑。六十九岁开成五年,庚申(840)改秘书监、分司东都。撰令狐楚集纪、崔倕神道碑、文宗挽歌等。七十岁武宗会昌元年,辛酉(841)春,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作《秋声赋》。与白居易、王起联句。荐王龟。与白居易劝南卓撰《揭鼓录》。
刘禹锡简介(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刘禹锡诗集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堤上行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江南春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竹枝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竹枝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竹枝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竹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竹枝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竹枝城西门外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竹枝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步虚词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步虚词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抛球乐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抛球乐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纥那曲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淘沙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浪淘沙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浪淘沙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浪淘沙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杨柳枝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杨柳枝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人家。杨柳枝南陌东城春草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杨柳枝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杨柳枝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杨柳枝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杨柳枝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杨柳枝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麴尘丝。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杨柳枝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杨柳枝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杨柳枝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踏歌词桃蹊柳陌好经过,镫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踏歌词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帙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忆江南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潇湘神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西塞山怀古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44004.html?si=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