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长平之战赵国如何反败为胜

时间:2010-9-24 专题: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赵国如何反败为胜
你搞错了吧?

公元前260年,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破赵括军40余万,除将年幼者240余人放回用以震慑赵人之心外,其余全部坑杀。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自此以后,赵国由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而开创的强盛局面一去不复返,连遭秦兵进击,终为秦所灭。

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统治集团的决策失误难脱干系,不能仅仅归咎于赵括。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统治者决断力、意志力与双方综合国力、军事实力、战争潜力上的全面较量。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赵括指挥失误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赵国统治集团的决策失误。其失误主要表现在:

第一,缺乏战争准备,仓促应战,尽失地利。赵国统治集团在接受了冯亭所献的韩国上党十七县之后,对秦国将大举进攻摧毁赵国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缺乏与秦国进行战略决战的准备。本来接受上党后,赵国控制了晋东南险要,在战略上处于有利的态势。如果速派重兵扼守上党,控制险要,凭险据守,将使秦军主力在崇山峻岭中无法展开,一来可老秦师,二来可为赵国动员抗秦赢得时间。但赵国统治集团却没有这样做,只是派赵胜接受冯亭献地,派廉颇率军驻扎长平与冯亭共同防御秦军[2](p203),致使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上党,迫使上党军民退守赵境长平。秦军主力迅速向长平推进。赵国见情况危急,紧急征发大军由老将廉颇统率星夜驰援长平,仓促应战。这就造成在长平战场上对赵军极为不利的态势,地利尽失。秦军屯兵于战场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势险要,其势犹如掘坑待虎,而赵军驻扎大军于长平以北的平原地带,无险可凭。秦出山谷攻赵易,赵入山谷图秦难。赵大军如若入山谷攻秦军,秦军只要封闭山谷,断赵军后路,赵数十万大军便成瓮中鱼鳖。

第二,战争开始后,抗秦决心不坚决,使魏楚等国怕救赵自招祸端,丧失合纵破秦的良机。本来,长平开展后,魏、楚、齐、燕都派出了军队准备援助赵国,尤其魏楚两国与秦世仇,并不希望秦胜赵败,之所以不援赵,只是因为惧怕秦国威势,犹豫不决,采取观望态度。如赵国坚决拒敌,合纵抗秦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秦军在大战开始的攻坚战中,死伤大半,攻势逐渐减弱,双方在战场上,逐渐进入相持阶段。此时,魏楚等国参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若果如此,赵军破于内,魏楚联军击于外,将使秦军处于极为不利的处境,秦赵两国究竟鹿死谁手还很难说。可惜,赵国初战不利,便遣使赴秦试探求和,造成秦赵和谈的假象。魏楚等国见赵国举棋不定,战和两端,怕救赵自招祸端而放弃援赵。赵国不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两国援赵,反而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之下,派使赴秦侥幸求和,战和摇摆不定,实乃又一大败笔。
赵括忠心耿耿,勇气可嘉,但指挥确有失误

因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赵括给人留下了不良印象。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使他成为只会大发空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代表人物。但也决不能说他一无是处。赵括临危授命,勇气可嘉,对国对君忠心耿耿。在赵军陷入重围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他率军英勇顽强地同强大的敌人战斗了四十九个日夜,身先士卒率赵兵冲秦阵,秦军万弩齐发,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称得上是可歌可泣。但赵括缺乏实战经验,年轻气盛,行事轻率,指挥确有失误,给赵军带来了灭顶之灾。其失误主要表现为:

第一,只知打阵地战,不知诱敌深入打运动战。赵括上任时,上党不守,赵军驻扎于长平以北的平原地带,无险可凭,尽失地利。在此地与强大的秦军作战,必败无疑。赵军应向邯郸方面逐步退却,并抢占有利地形同主力汇合,从而诱使秦军出险地,深入赵境,处于远离本土、无险可凭的境地。赵国以退为进,可使秦军后勤补给线拉长,千里运粮,损耗日巨,况且秦军粮道暴露在平原地带,防不胜防。赵国却可以缩短粮道,就近取粮,以利坚守。赵国晋阳守军既可南下切断秦国在晋南的军事运输线,也可东出太行山威胁秦军之后。在邯郸的赵军主力可遣得力大将率领车骑快速部队远出,反复抄掠与争夺秦军在河内地区的粮道。这样可使秦军补给不济,并有后顾之忧,不敢全力向前。秦军如大举猛攻赵军营垒,赵军应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坚守阵地,一方面选派精兵猛卒反冲秦阵挫其兵锋。秦攻坚不利,后方受威胁,再加上粮道不畅,六十万大军必乏食。这样,战争就会向着有利于赵国的方面发展。

第二,目中无人,急于求成,全面推翻廉颇的既定方案。在秦国暗中起用名将白起,并制定了诱其深入,分割包围、积极打援、聚而歼之的作战预案的情况下,赵括竟全面推翻廉颇的既定方案,准备同秦军决战。秦军诱赵军出战并佯退,赵括亲自率赵军主力倾巢追击,直至秦军营垒,秦军出动两万五千人的车骑快速部队,从两翼迅速穿插至赵军之后,控制谷口有利地形,切断赵军退路,并派五千骑兵监视赵军大营中的留守部队。致使秦军完成了对赵军主力的严密包围。

第三,突围过迟,贻误战机。在赵军被围之初,赵括如若趁赵军兵力雄厚,士气尚在之际,组织全军皆尽全力,拼死突围,赵军突围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至少可以有部分部队突出重围,不至于被秦军全歼。但后期,为防止赵军内外联合破围,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尽征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组建了打援兵团自河内直插丹朱岭,出赵军长平大本营之后,形成更加深远的纵深包围,彻底阻断了邯郸与长平之间的一切联系。至九月底,长平赵军被围,断粮已达四十六日,赵军内部割死尸,宰战马,杀伤兵为食,人心浮动,濒临绝境。赵括知形势危急,集中所有精锐部队分为四个编队,不分昼夜,轮番突围。奈何人困马乏,筋疲力尽,已力不从心。赵括身先士卒率赵兵冲秦阵,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赵括在军事指挥上又贻误了战机。

由此可见,虽然赵国经不起持久战的消耗,预谋速战,但让赵括代替廉颇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不合适的。赵王如用廉颇虽不能说必胜,但最起码不会把老本赔光,输得这么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