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辛亥革命过程中

时间:2010-10-1 专题: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过程中
辛亥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
完全意义:①有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同盟会)②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③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民众(论战、起义)④推翻了帝制,颁布《临时约法》,使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最高水平。软弱性:①无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告友邦书》)——纲领②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宣传局限在知识分子之间且掺杂着大汉族主义)——方式③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结果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不彻底,各地掌握实权的几乎都是原来的封建官僚总统宝座让给了袁世凯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那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都有哪些主要表现呢?一是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提出一个明确反帝和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民族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把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的是清政府,而忽视了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但它的矛头主要指向的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它并不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更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从而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建立起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同盟会虽然是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但组织涣散,派系复杂,同盟会的活动基本上是采取秘密活动的形式。参加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在回忆时就说“同盟会自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即已趋于涣散,而至武昌起义以后,几乎陷于瓦解状态。”武昌起义后,有人主张继续以原有形式存在,而更多的人则主张公开活动。1911年底,孙中山召集同盟会本部临时会议,强调同盟会要加强内部的团结,在以后适当的时机改组为议会政党。会议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部分人进行改组活动,各行其事,使同盟会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三是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单纯依靠会党、新军,不注重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会党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团体,成员主要是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会党的组织涣散,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兴中会发动的广州起义、惠州起义,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会党。武昌起义中的军事主力是湖北新军,当时湖北新军中虽然有很大的革命成份,但新军究竟不是革命党自己建立的革命武装,其成员即使是受革命影响的部分,也因为缺乏坚强的领导,不但对新军中的洋务派、立宪派军官的面目认识不清,而且没有经过应有的改编和改造,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强有力的革命武装。四是武昌起义成功后,拱手把湖北军政府的大权交给旧官僚黎元洪和立宪党人。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湖北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来担任,才能号召群众。这样,仇视革命的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立宪党人汤化龙作了民政部长。五是在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的情况下,使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从而控制了大部分地区政权,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但是各省掌握政府实权的大多是旧官僚、立宪派和旧军阀,他们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是投机革命,伺机破坏革命,他们在革命阵营的内部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六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说明了革命党人缺乏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希望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但直到南京临时政府宣告结束,始终没有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七是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的压力下,同意停战议和。1911年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孙中山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提出了三个条件:临时政府要设在南京;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后,他才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新大总统必须遵守参议院即将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这些限制条件,被袁世凯一一破环,孙中山也一次次的妥协退让。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不断妥协退让,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权威回答: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馀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辛亥革民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馀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人杀得不够多,不够狠!要是把所有人前朝的人都给处理掉了,大权怎么会再次落到前朝遗民的手里呢?这一点真的不如日后的毛泽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