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淝水之战旧址

时间:2011-05-02 专题: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注: 淝水之战,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军进攻的著名的战略决战。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发生在合肥市[注: 安徽省省会,综合性工业城市,中国建设中的科教基地。位于省境中部。辖4区及长丰、肥东、肥西3县。面积7266平方公里,人口380.88万;其中市区面积458平方公里,人口100.2万。]肥西县[注: 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省会合肥西南,地跨江淮流域之间,临肥水之南,滨巢湖西岸。地理座标:东经116°40 52 -117°21 39 ,]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寿县[注: 寿县-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介于北纬31度54′-31度40′,东经116度27′-117度40′之间,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注: 将军岭位于涉县赤岸村北,原名庙坡岭。1986年后,因刘伯承、徐向前元帅,黄镇、李达、王新亭上将等原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人的骨灰相继撒在这座山冈上,将军岭由此得名。]。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注: 成语 以弱胜强 发音 yǐ ruò shèng qiáng 解释 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的战例。
前秦主苻坚于太元八年(383),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号称百万,长驱南侵,欲问鼎江南,踏平东晋。晋相谢安,派出以谢玄、谢石为首的8万军队在淮南迎战。符坚派前在襄阳俘获的晋将朱序前往劝降。朱序心向晋室,借机将军情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兵力尚未集中,迅速挫其前锋。谢石采纳其计,于是派刘牢之[注: 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人,生于东晋时代,自幼出生于尚武世家,从其曾祖及其父的武功表现可看出刘氏一家世代尚武。根据晋书刘牢之列传记载:「曾祖羲,以善射事晋武帝,历北地、雁门太守。]车情兵五千渡过洛涧,一战斩秦军将领十人,秦兵万余被歼,首战告捷,晋军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并进。苻坚与其弟符融登上寿阳城,见晋军队伍严整,又望见八公[注: 太宰等八官都是公,因同时封此八人,乃称太宰等八官为八公。-bagong]山上草木,以为是晋军伏兵(“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成语源此)。对苻融说:“此亦劲敌”,怔然有惧色。谢石将晋军推进至淝水,符融隔水为阵。谢石“遣使谓(待)融曰:君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也?融于是摩军却阵”苻融原想趁晋军半渡淝水时出兵击之,没有想到,军队一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狂奔骇退,士无斗志,阵中还有东晋降将朱序高喊“秦军败了!”被胁迫参军的各族人民乘机逃跑,阵势大乱。苻融马倒被杀,秦军大败。谢石乘胜追击。秦军“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在路上,苻坚被流矢射中,单骑遁还淮北,狼狈不堪。谢玄乘胜攻进洛阳、彭城,收复大批失地。苻坚逃到关中,不久为部下所杀。
淝水之战发生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寿县。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前秦主苻坚于太元八年(383),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号称百万,长驱南侵,欲问鼎江南,踏平东晋。晋相谢安,派出以谢玄、谢石为首的8万军队在淮南迎战。符坚派前在襄阳俘获的晋将朱序前往劝降。朱序心向晋室,借机将军情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兵力尚未集中,迅速挫其前锋。谢石采纳其计,于是派刘牢之车情兵五千渡过洛涧,一战斩秦军将领十人,秦兵万余被歼,首战告捷,晋军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并进。苻坚与其弟符融登上寿阳城,见晋军队伍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以为是晋军伏兵(“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成语源此)。对苻融说:“此亦劲敌”,怔然有惧色。谢石将晋军推进至淝水,符融隔水为阵。谢石“遣使谓(待)融曰:君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也?融于是摩军却阵”苻融原想趁晋军半渡淝水时出兵击之,没有想到,军队一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狂奔骇退,士无斗志,阵中还有东晋降将朱序高喊“秦军败了!”被胁迫参军的各族人民乘机逃跑,阵势大乱。苻融马倒被杀,秦军大败。谢石乘胜追击。秦军“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在路上,苻坚被流矢射中,单骑遁还淮北,狼狈不堪。谢玄乘胜攻进洛阳、彭城,收复大批失地。苻坚逃到关中,不久为部下所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