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

时间:2011-05-02 专题:永贞革新

作者:胡可先
isbn:10位[7308054918]13位[978730805491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定价:¥76.00元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实证的方法,以具体史实为基础,从文学、历史、政治三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综合而深入的研究,系统地论述了“武周革命与初唐文学进程”、“安史之乱[注: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与文学转型”、“永贞革新与文坛新变”、“牛李党争[注: 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一说牛李专指牛僧孺﹑李宗闵﹐而李德裕无党)。]:政治漩涡中的文人命运”、“甘露之变[注: 唐文宗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被宦官所掌握的皇帝中,并非所有的皇帝都任由宦官胡作非为。]: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点”、“黄巢起义[注: 黄巢起义。公元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起义军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国号“大齐”,也叫“齐”。]与唐末哀歌”,涵盖了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本书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以全新的视角撰写的唐大文学演变史。

作者简介
胡可先:1960年生,江苏灌南人。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文学中文系,获博士[注: 博士是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如某科系哲学博士(PhD),理学博士(DSc/ScD),文学博士(DLitt),教育博士(EdD)。]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杜牧研究丛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中唐政治与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杜甫诗学引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等。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绪论唐代文学演进的政治历史视角
一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关系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学术依据
三学术史的回顾
四整体构想与主要论题
五材料问题
六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武周革命与初唐文学进程
第一节武周时期的政治背景与文学环境
一建立以文章取士制度
二降低士族威望
三政治与文学中心的东移
四《三教珠英》的编纂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五从“北门学士[注: 唐高宗,武后时期,宫廷学士常于皇宫北门出入,故时号“北门学士”。-beimenxueshi]”到“珠英学士”
六文化环境从儒学化到文学化
第二节武则天[注: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的身世及其文学活动
一武则天的身世
二武则天的文学活动
第三节武周时期的文学群体
一珠英文士集团
二方外十友
三文章四友
第四节武周时期的文学新体
一陈拾遗体
二沈宋体
三新歌行体
四刘知几[注: 刘知几,唐代史学家。永隆年间(680年)以弱冠举进士,历任着作佐郎、中书舍人、着作郎,又撰起居注,兼修国史二十馀年。景龙二年(708年)辞去史职,从事私人修史工作。]史传体
五吴富体
第五节武周革命与初唐京洛文学
一学士诗人群体
二文学中心的地位与作用
三陈子昂[注: 中国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的再检讨
四唐初京洛文学演进的总体趋势
第二章安史之乱与唐代文学转型
第一节安史之乱与社会转型
一政治转型
二体制转型
三文化转型
第二节安史之乱与文学转型
一文人的爱国之情与书生之气
二文学重心的多元化
三诗风的转变
第三节安史之乱与王维
一安史之乱前后王维的行踪
二唐人与后人对王维陷乱看法的异同
三安史之乱中任伪职人员的考察
四王维陷乱后的心态分析
第四节安史之乱与李白
一安史之乱前后李白的行踪
二安史之乱前后李白心态的变化
三安史之乱前后李白、高适与杜甫的交谊和疏离
四安史之乱前后李白诗风的重大变化
第五节安史之乱与杜甫
一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的行踪
二安史之乱与杜甫“诗史”精神
三安史之乱与唐代乐府诗的巨大变化
第三章永贞革新与文坛新变
第一节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
一宦官专权[注: 宦官集团干预朝政,监临诸镇,进退朝官,任命节帅,甚至分为派系,互相攻杀,废立皇帝。唐后期有二帝为宦官所杀,七帝为宦官拥立。]
二藩镇割据[注: 藩镇割据出现于唐代安史之乱后,该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
三皇位内禅
第二节永贞革新的党派分野
一以东南文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
二永贞革新的党派分野
第三节永贞革新的过程与功过
一永贞革新的过程和八司马的结局
二永贞革新的功过
第四节永贞革新与元和新变
一永贞革新:中唐前后期文学的分界线
二元和之风尚怪
第五节论元和体
一元、白之元和体
二中唐的元和体
第六节永贞革新与南方文学的发展
一刘、柳与元和文学
二刘、柳与南方文学
第七节从《永贞行》到《柳子厚墓志铭》
一《永贞行》及其相关问题
二《柳子厚墓志铭》探微
三韩愈、柳宗元[注: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刘禹锡[注: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的学术论争
第四章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中的文人命运
第一节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牛李党争的起因与性质
二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的关系
三中晚唐重要文学家所受党争的影响
第二节释“八关十六子”
一“八关十六子”的身份
二李逢吉与“八关十六子”
三“八关十六子”所策划的两个重要事件
四史料的检讨
五朋党的特点与“八关十六子”形成的渊源
第三节牛李党争与文学关系的总体认识
一牛李党争的起因:元和三年科场案
二牛李党争与文学的总体关系
第四节牛李党争与文人关系的个案分析
一李商隐[注: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与牛李党争
二杜牧大和九年至开成二年行迹与牛李党争
第五节从新出土《李郃墓志铭》看宦官专权背景下的牛李党争
一从《李郃墓志铭》谈起
二大和二年制科与牛李党争
三党争、科举与文学
第六节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诗笺证
一笺证
二申论
第五章甘露之变: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点
第一节甘露之变的过程及文学的反映
一甘露之变的过程
二甘露之变的文学反映
第二节甘露之变与晚唐文士的遭遇及心态
一甘露之变中罹祸者及其文学情况
二甘露之变与文士全身远祸的心态
三《重有感》与《请王涯等罪名表》
第三节甘露之变与中晚唐历史事件
一甘露之变与永贞革新
二甘露之变与牛李党争
三甘露之变与宋申锡事件
第四节申论
第六章黄巢起义与唐末哀歌
第一节未世文学的蜕变
一文学重心的转移
二文人地位的下降
第二节乱世情怀的表现
一避乱退隐:唐末文人的人生选择
二战乱写实:唐末诗歌的重要主题
第三节投身起义的诗人皮日休[注: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尝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
一皮日休的身世及参加黄巢起义情况
二皮日休的创作情况
三皮日休的死因
第四节由唐人五代的诗人韦庄
一黄巢起义前后韦庄的行踪
二韦庄诗所表现的唐末社会图景
三《秦妇吟》:唐末社会的一曲挽歌
四韦庄入蜀后的情况
引用书目
后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