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说课提纲
  • 明清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文件)
  • 太平天国运动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 第十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教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 浅谈关于“文化大革命”历史的教学
  • 教案
  •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 最新热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认识到他们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的任务。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认识。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的变化。

    3解决办法

    (1)从社会基础、民族危机严重(日、美、德在山东的侵略活动)、中外矛盾的激化(外国教会势力恣意横行)三个方面分析、认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2)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居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3)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难点在其变化的原因、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个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教材又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讲述“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其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将《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展示多幅或条状投影片,制成组合式投影教学片,以备讲述运动兴起、发展、抗击侵略的过程,逐一展示,强化学生对运动全过程的识记。

    2制作“义和团运动大事记”投影片

    1897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8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

    德国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山东传统运输业急剧衰落

    洋教堂1000多所遍布山东全境势力恣意横行

    10月赵三多率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

    1899春毓贤任山东巡抚,采取安抚政策

    义和拳在山东迅速发展

    10月朱红灯率义和拳取得平原大捷,此后,改称义和团

    12月列强要求清政府:撤换毓贤,镇压义和团

    清政府派袁世凯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到任后,疯狂屠杀义和团

    1900初山东义和团向直隶转移

    1900春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已成燎原之势,义和团挥师北上,逼近北京

    4.各国公使联名照会清政府,限期剿灭义和团,同时,以保护使馆为名,调兵进驻北京、天津5下旬,义和团已进入北京城内

    6.9.-16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招抚”义和团

    6.10.日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

       

    13.-18日义和团廊坊大捷

    15日外国公使及兵士肆意枪杀义和团民

    北京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口

    天津义和团进攻租界和老龙头火车站展开天津保卫战

    21日清政府向列强宣战,继之又……

    7月14日天津失陷

    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进行殖民统治。

    8月4日八国联军沿运河推进,进攻北京

    义和团和清军沿途设防阻击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洗劫北京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

    9月7日慈禧太后发布剿灭义和团的上谕

    11日瓦德西率八国联军增援军队到达中国继续扩大战争,镇压义和团

    1901.9.7.签订《辛丑条约》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义和团运动大事记”。

    2指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3指导学生具体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述以下基本史实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及其变化。

    (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5)《辛丑条约》的签订。

    2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说明如下几个问题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2)正确分析、认识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3)分析、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的原因。

    (4)具体分析、认识《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1)从义和团的英勇斗争精神和历史功绩,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认识,在当时的中国,反帝与反封建这两个斗争是一个整体,反帝必须反封

    (3)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联系起来,认识,封建顽固派是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封建统治、封建-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为了自己的私利,对内镇压对外投降,是一伙民族的罪人。只有推翻他们的统治,中国才能真正独立富强。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本节课义和团、清政府、帝国主义三个方面的关系和矛盾纠缠在一起,发展、变化着,所以,内容比较复杂纷乱。

    1理清义和团运动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基本史实线索。

    2分段(兴起、发展、高潮、失败、清政府投降签约)以明事态变化。

    3讲清五个问题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辛丑条约》及其影响,以明事态变化的道理。即一知事实,二明事情,三懂事理。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一讲兴起的原因,二讲标志着兴起的事件,重点是讲原因。兴起原因从三个方面讲。

    一是历史根源。义和团的前身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官方文书中,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势力压迫的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二是社会基础。即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山东是重灾区。1895年初,日军2万人攻打山东,战火从荣城湾烧到威海卫,之后又占领威海卫达3年之久。随后是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又划山东为势力范围,修筑铁路、开矿山,夺占田地,致使大批农民无以为生;铁路的修筑和外国资本垄断沿海航运业,又使大运河上的传统运输业急剧衰落,以之为生的船户、挑夫、搬运工和小商贩大批失业,颠沛流离。洋教势力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三是中外矛盾的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民众受害告到官府,地方官往往袒护教会,反责受害者,冤屈无以得伸,权益得不到保障,致使矛盾激化,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然。

         

    1896年4月,山东冠县梨园屯发生外国教会勾结官府强行拆毁当地玉皇庙改建为教堂的事件,被赵三多聚拳民3000多人所制止。1898年10月,外国教会强行拆毁了玉皇庙,于是,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聚众祭旗起义,攻打当地红桃园等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1899年9月,山东平原县地主倚仗教会势力,乘连年灾荒,抬高粮价,囤积居奇,当地民众奋起抗争,与教会发生冲突,地方官府派军队镇压民众。10月11日,为营救被捕民众,朱红灯率拳民数百增援,大败清军,声势渐壮。平原县令蒋楷四处求救,调清军前来镇压。10月18日,朱红灯率拳民1500多人与清军激战于平原县与恩县交界的森罗殿,获得大胜,即平原大捷。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教材中没有明确是何时提出的。经查阅,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冠县人民反教会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有“扶清灭洋”。这正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民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反映。不仅在山东,同年春夏间四川大足起义提出“顺清灭洋”口号,稍后在湖北云南的反教会斗争中也出现了“保清灭洋”口号。这类口号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斗争中相继出现,“灭洋”成为共同呼声,突出地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这是口号所反映的最实质性的内容,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这是爱国的,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扶清”的含义还须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分析、认识。《义和团告白》“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这又可以从义和团张贴、散发的揭贴得到印证,“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摘自《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1辑,第133页)“扶清”又成了“灭洋”的斗争策略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客观上确实减小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以至后来“王公府第,皆抬拳民数百人入居之,”“宫中内侍宫女,亦皆习拳。满汉各营卒,入团者居其大半。”同时也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抚”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控制、消灭的圈套,正是“扶清”的直接结局。作为-纲领性的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正确无误,这是应吸取的教训。“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激烈的形势下,既是被压迫者的愤怒呼声,又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是,“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富于感-彩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第二阶段的基本史实反映出的是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1899年12月,美国公使康格照会清政府,提出“要派一个能干的人来替换这个巡抚(指毓贤)。如果他没有充足的武力来干的话,可以从天津把操练得很好的军队(指袁世凯主持操练的北洋新军)调来协助他。”清政府立即毓贤撤换,调袁世凯任山东巡抚。袁世凯到任后即疯狂屠杀义和团,各府县到处挂着惨遭杀害的义和团民的头颅。

    1900年初,山东义和团向直隶发展。山东义和团与直隶义和团汇合后,势力大振,迅速发展,在直隶已成燎原之势。春三月时已逼近北京,北京城内开始出现义和团。帝国主义一方面照会清政府,限短期内剿灭义和团,一方面调兵进驻北京。清政府此时的政策仍是“剿灭义和团”。(1899年11月22日朱红灯在济南被清军逮捕时,官方搜获的信件中有“明年四月初八攻打北京”的内容。所以,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仍在尽力镇压。)直到春夏之交(5月底6月初),义和团已进入北京城,成为清政府肘腑之患时,清政府方才考虑改变政策。从6月9日至16日,慈禧太后连续召开数次御前会议,商讨对策。恰于此时传来消息,“洋人因镇压义和团不力,对慈禧不满,要联合逼她还政光绪帝。”对此消息确实与否,学界有争论,已不可考,问题是这一传言对清政府政策的变化起了较大的作用。但促使清政府改变对义和团的政策,是义和团运动本身迅猛发展的结果,正如《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所述,政府已经控制不住局势的发展,何以谈镇压呢?于是,“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完全是迫不得已。对此,可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教材中所摘引的这段史料,由学生回答教材中所提出的思考题。清政府在改为“招抚”政策之初,既已定下杀心,最终仍然是要剿灭义和团的,“招抚”只不过是万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第三阶段,主要完成两项任务。

         

    一是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还有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讲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往往战斗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注意指导学生予以注意。亦可以将《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中“北京———天津———大沽”的部分放大,在北京的左侧写上“1900.6.15———8.14日,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将初始投影片再覆上空白投影片在天津到廊坊的上边空白处写上“610———14———18———26日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下边空白处写上“义和团和清军沿途阻击,廊坊大捷。”6.10日是西摩尔率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的时间,“14~18日”是廊坊激战时间,“626日”是西摩尔率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时间,在大沽的左上方写“617日大沽炮台失陷”。讲述完毕,恢复到初始投影片,再覆上讲述天津保卫战的投影片。制作时,可将初二教材中《天津地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形势示意图》适当放大,或分解逐一制作,配合讲述展示(有条件者制成多媒体软件更好。讲述完天津保卫战,再恢复到初始投影片,覆上八国联军第二次进攻北京的侵略路线和义和团、清军抗击标识的投影片,进行讲述。

    二是在讲述战争进程的过程中,突出义和团和爱国将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义和团前仆后继,拚死杀敌。清军爱国将领聂士成率部保卫天津,与敌人血战于天津城外八里台,战斗中“腹破肠出,犹挥军前进,壮烈殉国。”

    第四阶段,需要讲到四个内容。

    一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烧杀抢掠,奸-妇女,无恶不做。这是帝国主义欠下的一笔笔血债。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狼狈逃窜,置人民于水火之中不顾。继之,向侵略者投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见其腐朽卑鄙、厚颜无耻到了何等地步。

    二是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1900年9月7日,慈禧太后在太原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

    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

    以下史料可供参考选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西摩尔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连续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于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团结、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是重点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识记之,认识其影响。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蔽。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打开了北京的大门,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入侵,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派兵进驻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便利了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控制。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这条作了调整,先说对官,后说对民,以便识记。这就使清政府由上到下,名副其实地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和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变清政府对外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

    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四)总结、扩展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侵略,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继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之后,以农民为主的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河南等地。“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集中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斗争矛头直指侵略者。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是义和团运动发展进入高潮的重要标志。清政府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控制局势的发展,被迫把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实际上是以承认其合法地位的方式加以控制、利用。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和清军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尽管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是,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妄想,它的历史功绩永远不可磨灭。1901年,腐朽的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确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七、布置作业

    按课后练习题进行复习。列出第2题的答题提纲和内容要点。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2兴起标志:1898年冠县赵三多揭开序幕

    1899平原大捷朱红灯

    3对“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

    4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的发展

    5清政府由“剿灭”到“招抚”策略的变化

    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廊坊阻击战

    3天津保卫战

    4北京的战斗

    5八国联军的罪行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2《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