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 9.18事变
  • 中国为何要援越援朝?
  • 现代史名词解释
  •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 第3课 收复新疆
  •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 初中新课程备课7年级上
  •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二章检测
  • 最新热门    
     
    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内矛盾;德日先后确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面对侵略,-国际制定“抢先”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10年,是国共两个政权的对峙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有三,其中,国共两党、两政权的内战对峙是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在-上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起一党专政,强化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二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党从实践和理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幼稚走向成熟,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到北方,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三是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对外民族战争,中日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的历史具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八七会议定方针,三大起义拉序幕,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以中共领导为核心,中共在井冈山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革命形势逐渐走出低谷。

    2.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国际上,30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而英美忙于应付国内危机疏于东顾,蒋介石专力“剿共”又便利了日本侵华,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方面对日侵略不抵抗,另一方面“围剿”红军不放松,国民党内部因不抵抗政策产生分化。由于-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党一度丧失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有利时机,并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3.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华北事变促使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动。“一二·九”运动中学生宣传了中共抗日救国的主张,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掀起新高潮。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东北人民保家卫园,英勇抗敌。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吉鸿昌和蔡廷锴举起抗日反蒋大旗之后,张杨“兵谏”。蒋介石被迫改变对日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为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线索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经济:资本、商品输出,控制财政;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倾销过剩商品,进一步控制了中国金融财政和重工业。美日竞争:美国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在华的外交优势。2、-:扶持新军阀混战,操纵国民政府;伪满洲国,华北自治。3、军事:日本侵略 (“九一八”、“一二八”、华北事变等。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

    线索二:国民政府的统治:

    1、建立:1927、4 南京政府; 8月 宁汉合流,国民党一党专政开始。

    2、统一:1928年底,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中国、政权性质:

    3、内政:

    ①              -:独裁(镇压-党和工农群众),内战;

    ②              经济:恢复经济,确立官僚资本统治、经济掠夺;

    4、外交:依附英美,改订新约:对日妥协,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

    5、蒋介石集团政策调整: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线索三、中国人民的抗争:

    1、反对国民党反动派:(1)中国-党:起义、反围剿、长征、政权;(2)人民群众:“一二·九“运动;(3) 国民党爱国将领:“一·二八“、察、闽、赣。

    2、反对日本侵略: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人民群众:上海、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抗日义勇军)、各地民众支援抗战;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线索四、救国探索:(主要力量:无产阶级;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成就:毛泽东思想形成,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

    (1)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 :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三大武装起义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

    (2)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又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3)革命形势重新高涨: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10万人。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反革命‘围剿”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起来,后来又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4)“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挫折):由于-国际的“左”倾策略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5):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折):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战略转移的伟大任务。

         

    2、   中共政策变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及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结合斗争实际,撰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深刻阐述了这一理论。对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道路作了最简要的概括。其基本内容是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其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其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发展实际,为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 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决定的。①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而农民革命要求强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②-上,中国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专制的压迫,因此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的-斗争的客观条件,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③力量对比上,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其力量异常强大,特别是在城市力量非常强大,而在农村其力量则相对薄弱,因此革命必须从农村寻找突破;④中国民主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其主要内容是解决土地问题,因此无产阶级要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把战略重点转向农村。

    2、结合有关地理知识说明中共选择井冈山开辟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1)这里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各县都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形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3)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4)它位于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的影响也比较容易传播出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它为中国-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从此,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3、工农武装割据和军阀割据的区别

       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都是军事割据,但本质上是不同的。①社会根源不同。军阀割据是分散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的结果;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社会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城市敌人力量非常强大,而在农村统治薄弱。②形成背景不同。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地方实力派失去了凝聚核心,由此形成军阀割据局面;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革命,中共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发动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③政权性质不同。军阀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建立的反动武装集团,它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了工农大众的利益。④影响和前途不同。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灾难,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工农武装割据使广大人民-上得到解放,经济上得到翻身,使革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⑤出现范围不同。军阀割据遍及全国,以城市为统治中心;工农武装割据主要在南部农村发展。

         

    4、土地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及危害

    (1)产生的内外因素:①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的疯狂屠杀,对国民党的仇恨易于产生“左”倾错误。②中国-党自身的不成熟性,瞿秋白对中国社会阶级力量、斗争性质、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一些错误。③照搬外国的革命经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④在国际上,-国际上层对法西斯的疯狂发展错误地制定了抢在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之前夺取革命胜利的“左”倾错误,其代表支持王明夺取政权。(2)“左”倾错误的表现:①1927年,“八七”会议存在“左”的倾向,中国-党斗争中心在于夺取大中城市。②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影响:A、革命道路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强令在国统区的党组织普遍举行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甚至武装暴动。结果,党在白区的秘密组织绝大部分暴露,遭到破坏。临时中央只好迁到中央苏区,危害进一步扩大。B、组织上:对持不同政见者实行“残酷打击,无情迫害”的政策,迫害一大批干部和红军战士。C、军事上:否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剥夺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在进攻中犯有冒险主义错误,防御中犯了保守主义错误,退却中犯了逃跑主义错误,造成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的失利。D、在处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上犯“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如处理“福建事变”。(3)“左”倾错误的清算:①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②延安整风:在思想上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5、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正确性

        和平解决方针的内涵是: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国民政府走向抗日,在-上和军事上积极援助张杨。

        和平解决的必要性在于:当时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威胁,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日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国民党内部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力主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因此杀蒋会引起新的内战,削弱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日的发动。从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看,英美担心亲日派掌权会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因而主张在维持蒋介石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同-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希望和平解决;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为了营救蒋介石,也主张和平解决;中间阶层大多数人赞成抗日,担心事变扩大引发内战。因此和平解决有利于结束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不仅顺应了中国各阶层人民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而且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从而宣告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破产,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以此为标志,基本完成了中国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

         

    6、认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影响

    变化: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形成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内的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国民党控制的南京国民政府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屠杀-党员和革命群众;-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建立红色政权,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形成了国共对峙局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不断扩大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这时中共领导的抗日反蒋斗争、人民自发的抗日活动和国民党内爱国官兵的抗日活动,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此后,国共两党政策都作了调整。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国民党迫于全国人民压力和西安事变推动,表示联共抗日,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这一变化说明:社会主要矛盾随着国际国内政局的变化而变化,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

    影响:(1)日本侵华使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重新调整,且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变。(2)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怒潮,且局部抗战开始。(3)中国-党政策的调整:中国-党正确处理了各种矛盾,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和长征的胜利;对党内错误:召开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毛泽东等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对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党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派大批干部,到东北去组织游击队。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中国-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北平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时局转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4)国民党政策的变化: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取胜并居优势地位,开始调集重点先后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其积极内战政策,给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可乘之机;面对日本侵略,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接着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民党内部开始分化,一些爱国官兵奋起抗击日本侵略,爱国将领冯玉祥、蔡廷锴等抗日反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7、中国-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政策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及评价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对外妥协退让,对内镇压人民的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中国-党则主张以民族战争把日本驱逐出中国,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镇压爱国民主运动。所以当时把蒋介石和日本帝国主义当做主要敌人。(2)随着日本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加深,国内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主运动日益增强,掀起了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中国-党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内部日益分化。中共中央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有参加抗日的可能,而且阶级矛盾必然服从民族矛盾,所以改“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爆发和解决,证明了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3)中国-党适时调整对蒋政策,目的是进行全民族的抗战,这体现了中国-党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反映了中国-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正确立场。它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取得了杭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