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教学实效性的初探
  • 高中历史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 历史教学的讲练结合模式
  • 对社会课中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的思考与认识
  • 浅谈历史课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滞后原因分析及建议
  • 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探索
  • 论中学历史科文化、艺术史的地位兼谈教学操作方法
  • 浅析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生目标的教育
  • 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 最新热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分析

    的探究欲望,使其处在探究的冲动之中,激疑生趣,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实现自我发现。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创造动机。《官渡之战》教学后我提出了“如果没有许攸来降,曹操能取得胜利吗?”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精神。
        二、要有集中、新颖、有价值的问题即探究的主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历史的时间、地点是无须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跟同伴进行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所以教师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设计出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
        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教学和发展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而是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是最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在教学《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假如没有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日本会不会投降?”对于这个问题,稍加思索之后,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或多或少地都谈出一些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要想把这个问题谈深谈透,却需要动一番脑筋。
       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探索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的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才有探究的价值。如在《三国鼎立》教学后,教师提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失败了,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还有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提出具有发散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等等,答案不唯一。一位教师教学《三国鼎立》后,提出“对于三国中的人物大家都有印象。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曹操和诸葛亮。那么,你是喜欢曹操还是喜欢诸葛亮呢?不管喜欢谁,都要谈出你喜欢的理由。”
        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和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探究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有一位老师在提出探究性问题后,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了1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占总时间的25%,效果也很明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学习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儿童深层次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从理论上说儿童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有学者认为儿童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协作交流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探究学习,离不开合作学习这个载体。而且这种交流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
        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教师必须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才能使中学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有持续不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出现.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