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创新教学
  • 历史教学与马克思主义教育
  •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问题问题辨疑
  • 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 历史教学研究两次鸦片战争比较教授法
  • 2004高三历史总结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导读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导读
  • 历史漫画教学例说
  •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 最新热门    
     
    历史专题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探讨

    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自觉、批判和超越精神,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思考。人文精神是以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规范。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历史专题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的品德的基本途径。”即主张把知识的涵养和人格统一于教学的过程中。
       
       (2)欧洲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心因动作(技能)、认知(智力和思维)和情感(情绪、价值观和态度),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等人格因素。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把教育培养目标定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包括“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为一体的人”,这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
       
       (3)新时代,我国实践素质教育,把“德育”和“学会做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有: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审美情操、健康人格等。其核心就是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健康地成长,和谐地、全面地发展。在课程改革中,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文教育的中心内容。
       
        赫尔巴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和我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的教育。但现实中,在人们观念里,长期以来就形成一种思想:偏重于有现实的实用价值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崇尚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偏废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使相当一部分的青年人对社会责任和义务、道德观念、文化艺术修养等冷淡和无知,出现这样的这些典型:赵薇“军旗装”事件、刘海洋事件、还有在“创新”旗号下,有学生要为希特勒翻案……。这些典型事件的发生,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无不痛心,进而思考,提出“文本危机”,达成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共识。
       
       事实上,近年高考历史科和综合科(历史部分)试题中,不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容。如200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的第14、22题渗透了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第35题肯定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进行的成功探索,歌颂了中国-党的伟大;2001年上海试题第39题的材料分析论证题,渗透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教育;2001年综合科高考(广东卷)“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路”题目,实际上体现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问题。
       
       由此可见,在历史专题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着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个中心进行。
       
       三、在历史专题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尝试
       
       1、 “科技革命”专题——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能力的发展。”现代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只是伐树而不种树,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没有可用的树木了。也就是当人类文明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时,再高度发达的文明也将一文不值,因而协调人和资源、环境的发展,在良性循环中使经济能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共同探讨的话题,但问题的解决,不是单一学科能胜任的,综合科考试认为:“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三个组成部分”。我认为在专题的构建中,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伐树和种树”道理,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突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人文精神。
       
       如:“科技革命”专题,在构建这个专题中,我首先考虑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方面。关于工业革命的作用,我们多数从其积极方面来分析,的确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看下表:
       
        
        
       
       第一次
       
       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
       
       工业革命
        
        
       
       主要工业
       
       部门
        
       
       棉纺织业、
       
       钢铁业
        
       
       电力、石油、
       
       汽车制造
        
       
       计算机、
       
       航天工业
        
        
       
       新兴产业
       
       部门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知识
       
       密集型)
        
        
       
       能源结构
       
       变化
        
       
       煤、水力
        
       
       石油、电力
        
       
       原子能、
       
       新能源
        
        
       
       对资本主义
       
       进程影响
        
       
       向自由资本
       
       主义过渡
        
       
       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从表中,很明显看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行科技兴国战略,就是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工业革命的影响,再看以下的一个示意图:
       
       能源
       
       危机
        
       
       破坏生态平衡
        
       环境问题
        
       工业
       
       革命
       
        
       
        
        
       生产规
       
        模扩大
        
        
       
        
       
       
        
       
       
       废弃物
       
       增多
        
       环境
       
       污染
        
        
       
        
       
       
       
        
       
        从示意图可看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急速推进而来的是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在不断的加强,由于生产、生活而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频频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物种灭绝……。以史为鉴,我们应从“驾御自然,做自然界主人”的骄傲中走出来,意识到“环境危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探求生态与经济相协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 “近现代国际关系”专题——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关注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
       
        人文精神着重于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期盼,因而它关注生命,关注着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文精神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建立在对生命的爱护和对人类文明的尊重之上,社会进步不是最终目的,“人”才是最终目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为自己的发展而牺牲另外一方的利益,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和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如果所有的进步都以生命的丧失为代价,那将由谁来享受“进步”的成果呢?因此,珍惜生命,谋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就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把这个思想教育贯穿在“近现代国际关系”专题中。
       
       在这一专题中,我除了帮助学生梳理国际关系的变化线索外,更注意从其中的世界大战的史实的复习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不仅是仇视犹太人,更是仇视人类和人类文明,希特勒的“爱国”和“奋斗”(即个人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使无数生灵涂炭(即社会的退步)之上,因此是受到谴责和唾弃。同是二战中的著名人物——爱因斯坦,在美国政府答应不对和平居民使用原子弹的条件下,他帮助美国政府制造了原子弹,但后来当他得知原子弹落在日本国土上时,他惊呆了,咒骂自己为“可耻,原子弹之父!”爱因斯坦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有着对日本人民的高度同情之心,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从历史上两个著名人物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人文精神的教育:谴责战争,珍惜生命与和平,协调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中国近代化”专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他们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而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格的健全,实践人文精神教育。我把这个思想贯穿在“中国近代化”专题。
       
        在这一专题中,要使学生知道,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又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从“民主、科学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到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探索中,中国终于找到一条正确的路。被称为“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孙中山,为“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进行不懈努力: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屡败屡战,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的生命很宝贵,但谭嗣同却为改革而勇于牺牲,“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从这个专题里提到的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要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为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一生的高尚情操。对人的信仰、生存意义(即人生价值观)的认识,也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结束语:人文精神教育的要求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在历史科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基础的历史知识教育,更要关注对人文精神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能正确认识、体验、适应、参与社会、学会辨证地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丰富的社会情感,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我们老师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观念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人的终极关怀、广博的文化知识、创新的思维、高尚的道德情操、好学进取的精神……,从而也符合人文精神的要求:教与学相长。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