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活动课教学浅议
  • 历史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浅谈
  • 历史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浅谈
  •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 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新探
  • 论张之洞的“振兴实业”
  • 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北洋军
  • 历史教学中的理解与思维
  •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联系实际
  • 最新热门    
     
    初探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主体地位。
       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所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在知识经济到来、社会急剧变革的新形势下,传统教育教学情境下单一的师生角色观念和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社会新成员。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传统教育教学情境下,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是学习上孤独的苦行僧。而在未来教育中,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和合作的学习者。要促成这种转变,关键还在于教师。如果教师的观念不变,角色职能不变,学生就不可能完成其角色的转变。因为毕竟教师是整个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启发性原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大胆发言、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传统的角色依旧会发挥作用,但其内涵将发生巨大变化。
        第二,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活泼、形式多样;但在具体选择和运用教法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针对性等原则,既要使之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还要考虑教师能否很好地驾驭,学生是否适应。
       历史知识具有直观性很强的特点,包括实物、模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图表以及文物古迹等。如何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的特点,把这些知识生动、形象、鲜明地展现到他们面前,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发展,投影器、照相机、计算机等先进教学手段的日益推广和广泛使用,为我们解决这一教学任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化教学观念,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事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要细心研究学生,最大可能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突出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兴趣、情感、动机等,很大程度上它们将决定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认真细致考虑导的因素,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教学问题的化解等。当然这些还需要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要有灵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调整改进。
       今年学校在硬件设施上投入了很多,本人也正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多花工夫,上课形式力求新颖,充实课堂容量,调动学生课堂气氛,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也注意传统课的改革,多采用讨论法、提问法、谈话法,避免"满堂灌"。
       第三,要开好研究性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历史研究性教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它包括历史课外阅读、历史知识竞赛、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既包括校内活动,也包括校外活动。积极开展好研究性教学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涉猎的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课内外教学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第四,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过程的威信,也直接关系到教与学这个教育教学最主要环节中师生的交流是否成功的问题。
       作为所谓"副科"教师,课堂上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比起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来,我们的难度相对要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其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不仅指已经接受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应关注着历史研究的新成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以更新和发展,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特点。其二要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即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手段。其三要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崇拜你,亲近你,自然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很显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历史教学中的学生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历史学科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吸收摄取加工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作为最佳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学会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指导的一种策略。
       当前,社会、学校、部分家长,对教育片面理解,认为历史学科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可上可不上,形成误导,造成部分学生也认为历史学好学不好一个样,不下功夫学,相当部分学生也就成了"差生"。而教师用"应试"教育的尺度衡量,用老方法授课、老观念看学生,难免对他们存在有偏见,或视其为"障碍",或认为无可救药,或者漠不关心,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成效,极大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这种做法既违背教育规律,又不利历史教学改革、不利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而素质教育,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要学生把被动地"要我学"变成主动地"我要学",形成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首先,学生要参与到整个教与学过程,要落实到课堂。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了学习的过程。所谓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动机的培养和探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激发学生学史兴趣,使学生爱学历史,这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也就是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如果能不断爆发思维的火花,置疑、释疑、并能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程度就越高,对学生的潜能开发程度也越高,越有利"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把传统的单一讲授方法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师生合作过程。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提高和发展。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不但需要教师本人在教学中倾注个人的情感,而且要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起情感的双向交流。学习任何一个历史事件,了解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决不是单纯的陈述和记忆,必须伴之以情感的体验和交流,才能使学生产生喜怒与爱憎、崇敬和鄙视。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唱独角戏是不行的。
       其次,学生要学会学习。
       历史发展过程的因果联系、偶然性和必然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曲折性与规律性等,无不反映着辩证思维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评价能力。第一学会阅读。阅读过程中不提问题、单纯阅读的方法不可取,应提倡多问、大胆质疑、人人参与。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史料中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质疑,对教材不同论点质疑,对尖子生、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引导能质疑又能释疑,充分开发潜能。第二学会用范例理论原理去认识和解决同类问题,使知识达到有效迁移。示范性的分析历史问题,向学生敞开教师理解问题的思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方法形成的主渠道。第三学会讨论。学生参予讨论历史问题,它的益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占有材料,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争鸣,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的目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了历史的要义,训练了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观点,又解决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学会了历史思维,从而达到提高素质水平的目的。但要注意指导学生既要注意具体史实又要和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从而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再次,学生要全面发展素质,任重而道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学校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但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的意义极重要。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手段。爱国之心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这是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纽带。祖国和爱国的观念在历史中形成,也需要历史认识来巩固。历史教学也有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史学对人生的启示,在于激扬人的真、善、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观、历史观,使人成为品德高尚,乐观进取的人。总之,中学历史思想教育内容与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是一致的。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好好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面向世界,着眼未来,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1977年,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的科技、教育状况时说,"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可能干得比他们好","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这首先同二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有关,也与现代反动政府的腐败有关"。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尽管我们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 ,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从唯物辩证观点出发,从史学的角度给人以启迪和信心,引导人们向前看。作为史学工作者,更应义无反顾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德育思想;而作为新时期的学生,更应很好地了解历史,着眼未来,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使之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三 小 结
       世纪之交,世界各国为增强综合国力,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更关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心学校教育,我国正处于社会巨大变迁的历史转折时期,迫切要求培养和塑造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具有新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一般能力培养,更应注重创造品质的培养,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头,用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21世纪的栋梁之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是,现实总与理想相去甚远。在如火如荼地推行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同时,并不是所有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改革。作为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要进行历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冠着"教改"的名义,或根本就没有"教改"的意识;而学生,更是不将历史这门学科放在眼里,习惯于老师的"满堂灌",没有自己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者的身份还是不能忽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能够发挥自身潜力的教学环境,使其自我建构起独立的精神与观念,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创造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