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浅谈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主体性
  • 强化五种意识
  • 在反思中体味教的艺术
  •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 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
  • 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
  •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探究式学习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 最新热门    
     
    历史研究性学习从对生活的好奇和理解开始

    重的定然在“应试”。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尽管以好奇心为发端,但好奇心的养成又在于从根本上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矫正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二、研究性学习,呼唤从社会现实生活切入
       怎样才能更新教育理念、矫正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改善教育环境呢?办法很多。但我想,最便捷的办法是,让历史教育从社会现实生活切入,从对生活的好奇,升华为对生活的理解,不以“分数”论高低,而是以知识、智慧、能力和情感的全面成长进步为依归。我注意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近些年来,大力倡导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以人为本的历史教育理念,给历史教育界带来了不少生机,历史学科在教、学、考各个方面都开始发生着新的可喜的变化。应该说,历史教育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也是很好的方向和归宿。
       其实,社会现实生活又是什么呢?只不过是社会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刺挥欣罚兔挥邢质怠K裕迪质怠⑻笾冢颐堑睦方萄Р拍芎茏匀坏匾鹧暮闷嫘模佣镏撬忱缛胙芯啃匝啊把省钡拿偶鳎埂拔省保ê闷嫘模┯搿把А保ㄌ骄垦埃┫嗟靡嬲谩?br>    追溯起来,中华民族以往的公益事业是怎样的呢?我们由此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很多经典的话语:孔子的“仁者爱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具体以近代戊戌时期为例,这一时期的民间公益事业,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例如,以从事赈灾活动著称的江南绅商经元善就较系统地提出了新的慈善观,其主要内容包括:“救急不如救贫”;善举之惠,应从一身及至一家,从一时及至永久;开拓新的慈善活动内容,消除善堂等传统慈善机构的缺陷;由兴办义赈推展到兴办近代新式学堂;重视“开风气、正人心”的社会公益事业等。其次,某些传统的会、堂也发生了变化,许多新式社会公益组织和团体接连诞生,并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直接反映了传统慈善事业向近代社会公益事业扩展的新趋势,如当时诞生的新式民间公益社团和机构就有阅报社、阅报会、阅书会、戒烟会、不缠足会、蒙学公会、医学善会等。戊戌时期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维新派的呼吁、努力以及维新运动的广泛开展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是近代以来复兴中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其丰富的内容展现给学生,那么历史上许多与今天颇不相同的思想与做法,必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而几千年相沿未改的民族精神——中华魂,却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和人文精神营养,诸如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未来、自强不息等等。如此,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了,探究性学习就有了心理基础。
       类似的社会生活历史,其丰富的内容,或多或少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本来是切入研究性学习的最好路径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对此却非常忽视甚至漠视,多了多少“规律”式结论等空头说教,而少了多少“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气息啊。漏了,误了,错了,就应该检讨,就应该反省,从观念到实践,一环都不能少。否则,历史教育就只能踌躇不前,缺少生机,更何谈涉足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学会对“学习”进行“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品格。所以,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生成长的很高要求,而说到底,更是对教师的很高要求,是教师的责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学习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素质,一言以蔽之,不仅要自己会学习,而且要会研究学习,更要引导学生会学习、会探究、会创新、会实践。
       我们的前人有很好的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的传统。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就是一个典型。他在明亡后,大部分时间在北方活动,考察山川形势、-经济、文化风俗。每次出行,他总是用二骡二马载书,经过边塞、关哨、山川,就向当地百姓老兵询问了解有关知识和情况,如果所听到的跟以前所学的不相合,就打开书籍对勘,加以观察思考。经过长期积累,他终于有很多发明发现,写出《日知录》等传世之作,并提出“学以致用”,开了清代注重实学的风气。今天,他的这种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做法,仍然对我们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其实许多历史人物的学习经验,都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如何很好地学习的启示。大教育家孔子就是榜样,他“学而思”,“思而学”,“一日三省”,终生不辍。当然,“八股”式的学习法,则给我们反面启示,学“死”和“死”学,结果一样,终归无益于人生,有害于社会。因此,要让学习活起来,让学习活于自己的成长中,活于社会的进步中,才能推动历史前进。这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我们教师以往更多考虑的是“教什么”,对于“怎样教”或者说“怎样教学生会学习”,考虑得很少,而对于甚至跨几个学科才能解决某一个历史问题的“怎样教和学”几乎没有考虑。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究其原因,固然与我们历史教师已有观念和知识的陈旧有关,也与我们自己不善于学习、更不善于研究学习有关。转变这一不利局面,当然需要我们更新学习观念,不光从书本上读着学、课堂上讲着学和听着学,还要向他人请教着学、互相讨论着学以至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实际生活学,不光只封闭地学历史,还要开放地学习与历史相关的多种学科的知识,而且一定得会学习,也会研究如何学习。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
       我想,只有我们教师学会了对“学习”进行“研究”,并且把研究成果切实渗透于教学中,那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就有希望。而对历史学习的研究,本身又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这自然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的。人们常常说学历史者往往“晚熟”“晚成”,无非就人生经历体验这一点上要求更高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历史教师要付出更多才能有好的收获。
       只要不松劲迎头追赶、勇敢地迎接挑战,我们是能够学会研究学习,从而学生也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会研究性学习的
       
       :从对生活的好奇和理解开始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